1943年3月18日,我军有82名指战员在刘老庄阻击日伪军,掩护群众转移。他们以少对多,面对敌人1600多人以上的兵力,成功掩护了大部队和群众,为大家争取了转移的时间,他们最后全体牺牲,壮烈殉国。
他们的连部通信员在火线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决不给我们党丢脸,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
他们就是著名的刘老庄82烈士!
下面是该连指导员李云鹏的一封家书。
父母亲大人鉴:
自儿离家已经年余,记得曾在本年四月间,于泗县郑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如家音回报,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我已离开此地转入本省淮阴了。不知大人身体近来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样?更不知当地情形如何?儿在外甚为惦念之。儿在外身体很好,生活也很好,现在的我比以前粗壮而高大了,请大人不要为念。儿还在这里工作,工作也非常忙碌。此信至家不过慰问而已。儿现在心目中所最挂念者,以我年老悲慈之祖母。儿离家时,祖母曾染重疾,不知大人的病痊愈了否?身体健康否?不知祖母饮食起居怎样?儿心中非常挂念。希二大人将我之情况讲给他听,以免大人之悬念。未报此恩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儿现已将“亚光”改为"云鹏”,请父指教之。现因时间之短促,不能再叙。
祝身体健康
儿云鹏上
七月四日
1943年3月,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主动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阻击日寇。
4连先后打退敌多次冲锋,最后弹尽援绝,指导员李云鹏、连长白思才等全连82人全部牺牲。战后,新四军第3师命名4连为“刘老庄连”。
82名烈士中,指导员李云鹏是唯一留下家书的人。
刘老庄82烈士英勇事迹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的英雄壮举,被誉为“抗战史上最悲壮的战斗之一”。
事件时间:1943年3月18日。
地点:当时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
我军参战部队: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共82人) 就是因为在经过之前的战斗,我军四连只剩了82名指战员,需要抵挡如此凶残的敌人,为大部队和群众争得转移的时机。这82名同志手里最好的武器只有一挺重机枪和三挺轻机枪。双方的火力不能说只用悬殊来形容,那是天差地别!
敌方兵力:日军第17师团一部及伪军共1000余人(日军1000多人,伪军600多人),配备骑兵、重炮等装备。
战斗经过非常艰苦,非常惨烈。
1. 掩护群众转移:
1943年春,日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新四军4连奉命在刘老庄阻击日军,为当地党政机关和群众争取转移时间。
2. 血战一昼夜: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4连要更好地保存自己,更多地杀伤敌人,最好是进驻刘老庄,以房屋、院墙等有利地形作掩护,据村固守。但指战员们考虑到村内还有不少没来得及撤离的群众,战场摆在村内,伤亡最多的还是老百姓。因此,连队坚持把阵地选在村外的交通沟一线,这也是我军爱民的体现。
英勇的4连82名官兵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率领下,依托交通壕与日军激战。面对兵力、火力悬殊的绝境,战士们击退日军5次冲锋,毙伤敌军170余人,摧毁日军火炮数门。
根据侵华日军史料的记载,日军仗着人数和火力优势发起强攻,之后遭到4连指战员的迎头痛击,日军第9中队中队长船越大尉被当场击毙!
在没有弹药的时候,我们就从敌人的尸体上取下弹药,但是这也是不够用的!
我军与日军决一死战,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用石头和铁锹……
4连一共打退了日军的5次进攻,凶狠的敌人见久攻不下,就改变战术选择,他们有极大的火力优势。较远距离,重新配备火力以机枪大炮集中射击……
3. 全员壮烈牺牲:
这个时候掩护大部队和党政机关群众的任务已经完成,我们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可是也只剩下20多人了。
白思才下了最后的命令,把余下的子弹集中给重机枪使用,轻机枪全部拆散。步枪卸下枪栓,装上刺刀,准备肉搏战,并将机密文件和报刊全部销毁……
最后敌人再来进行大规模进攻的时候,同志们战至弹尽援绝,他们直接开始白刃战和肉搏,最终全体壮烈殉国,无一人被俘或投降。在纪念馆中,现在还陈列着折弯了的钢枪!
日军的17师团的师团长川岛龟缩在他的指挥部,等到一切都安静下来的时候,他以为用了很大力气打败了一支我军的精锐部队,他很自鸣得意,想去打扫战场,看看有什么我军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可是清点之后,令他目瞪口呆,原来把他的精锐部队打成这样的只有我们的八十二人……
后来,当时的伪政府淮海省省长汉奸郝鹏举还给日军表忠心,劝告他们以后不要四面合围共军,以免得不偿失……
根据资料讲,当晚19团2营3连连长霍继光率领部队前往刘老庄,收敛并埋葬4连战士的遗体。这一天,成为了霍继光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在阵地上,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四处散落着被毁坏的枪支,英勇的我军烈士们还保持着战斗的姿势。许多战士与日本侵略者在搏斗中牺牲了,根本就分不开。4连原本牺牲了82名战士,但最终收葬的遗体却是84具,因为有两名战士与敌人紧紧相拥,实在无法分开,只能将他们一同下葬。在打扫战场时,他们发现还有一名战士幸存。然而,这名24岁的战士伤势极为严重,身上有三处弹孔,十几处刺刀伤痕,右臂也被炸断。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了那场惨烈的战斗后,还未来得及告知人们自己的名字,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4连82名壮士全部捐躯的消息传到了新四军3师7旅,指战员们无不深感悲痛。3月29日,19团在郑潭口小学隆重召开追悼大会,深切悼念为国捐躯的战友们。
刘老庄82名烈士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历史意义和精神遗产。
以少抗多:82名战士以简陋武器阻击千余日军,展现了新四军的顽强意志。
军民情谊:战斗为根据地群众和机关转移赢得宝贵时间,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宗旨。
精神丰碑:82烈士的牺牲激励了全国抗日士气,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对英雄们,后世有有深深的缅怀和极高的评价。
领袖赞誉:
朱德总司令评价刘老庄战斗是“我军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毛泽东同志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高度赞扬82烈士。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则盛赞82壮士浴血刘老庄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壮举”,他还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说:“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重建“刘老庄连”:
新四军3师党委命名4连为“刘老庄连”,并将每年的3月18日定为“82烈士殉国纪念日”,同时命令以涟水独立团2连全体指战员为主体,组建新的4连。
因为仅剩的82名指战员为了掩护大家壮烈牺牲,当时群众们就选出了82名好青年补充到了队伍里。战后,新四军第3师重建4连,命名为“刘老庄连”,此称号延续至今(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2集团军某连)。
时间流转到新时代,当地人民永远没有忘记他们。刘老庄建有八十二烈士陵园、纪念碑和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仅18岁,许多战士没有留下姓名。 到了新的时代,我们通过一些工作,逐渐帮烈士查清身份,这个工作还在继续进行当中。
从战斗之后第二天开始,当地群众就给烈士们修了三丈高的土坟。但是在1946年被国民党军队炸毁了。后来新的人民政府又重建烈士的陵园和纪念设施,作为永久的纪念。
《新华日报》1943年报道称:“淮阴全境民众,无不同声哀悼,誓为复仇。”
2014年9月1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前夕,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刘老庄连”82烈士集体入选。
刘老庄82烈士用生命诠释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其事迹永载史册,至今仍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