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强制剪发,其本质是学校基于性别刻板印象和早恋恐惧于是对审美进行污名化以达到剥削学生时间目的的操作。
4月1日,有个热搜事件,让我觉得,这种事和4月1日这个日子倒是蛮相配的。
前两天,福建龙岩市永定区一学生家属小林向媒体反映称,自己的妹妹在永定某中学就读,被要求剪短发,否则不让去学校。记者打电话向当地询问后,一名工作人员称,学校规定,女生都是要剪“学生头”,“是学校规定的关于外表、礼仪方面的(要求)。”
虽然工作人员说,学校不能强制学生剪头发,但小林就告诉澎湃新闻说:班级群内有人通知“男生剪平头、女生剪男装头”。而她和班主任以及政教处主任都沟通过,但是他们都以长头发影响学习这个理由,让她把妹妹领回家剪头发,不然就不让来学校,必须要剪好头发才能来。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学校的专利。前几天,3月28日的时候,贵阳的一个中学也因为学校强制学生剪头发而上了热搜。那个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剪头发,要求“前不能过眉、侧不能过耳”,男生必须剪寸头,如果不剪发则记过处分,或者若不剪发就强制停课。但记者询问的时候,学校也是表示说,不存在强制要求学生剪头发、不剪头强制停课这种情况。
而如果大家感兴趣去搜一下类似的事件的话,大家会发现,每年,在全国好多地区都会有这样的事情被报道出来。而他们给出的理由无非就是留长发会影响学习。
而我特别不理解的是,学校是依据什么理论得出头发长短和学习成绩之间有一个强关联系的呢?
而我刷到有人就为学校这种做法辩解说:小女孩不要打扮!最好长头发都不要留!父母一定要警惕,女孩子打扮的很漂亮,弄得很精致会遭人惦记的!平平淡淡才安全啊!第二,真正的宝贝是要藏起来的!你不藏好它以后麻烦烦恼就会特别多!女孩子打扮的好看了会招男同学惦记追求,女同学会妒忌,你就没有心思去学习了!第三,小的时候,读书的时候不需要太好,一般就是干干净净的得体就行,长头发都不要留,寂静的生长,认真的读书就好了。第四,走上社会以后,你有了自己的眼见了,再打扮的端庄精致漂亮,这才是女孩子一生最好的安排。
听着这种优雅的令人发毛的声音,深情款款的教女孩子这些“头发哲学”,我特别想问:那男孩子必须剪头发又是因为什么呢?是不是也是因为自己的宝贝要藏起来?怕被女孩子惦记?怕被男同学嫉妒?从而影响学习?
但其实,对于男孩子,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并没那么多理由,无非就是简单的一句“长头发会影响学习”就给了你答案。
而这两种针对男生女生不同的理由,貌似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本质上是一些人骨子里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粗鄙认知和暴力干预。
首先,对于女孩子,他们所说的“女孩子长头发容易招男生惦记!遭女生嫉妒!”这其实是将女性的头发定义为了“安全隐患”,潜台词就是:“女性天然的身体特征是具有威胁性的!”
与这种逻辑有同样渊源的就是那句“谁让你穿的这么暴露的!活该你被骚扰!”
所以,让女生剪男生头,剪短发,本质上就是要对女生的身体进行“去性别化改造”!
而这背后所反映的,其实是学校某些管理者内心里根深蒂固的性别恐惧:他们恐惧女性的某些性别魅力会“扰乱秩序”。因为在他们看来,长发代表着魅惑,打扮代表着心机,穿衣时尚代表着勾引。所以一些管理者热衷于宣扬“女生朴素即美德”,那是因为他们恐惧女性的性别特征会让女性“被凝视者”的被动角色失控。
所以,学校对女生发型的规训,其实是给学生植入“女性气质威胁论”的病毒,然后在学校实施一场针对女性气质的现代猎巫行动。
其次,对于男生来说,规训男生发型其实也是某种性别刻板印象的暴力行为。
因为在某些人看来,“男子气概”最典型的发型就是军事化发型。这种发型满足了一些人对阳刚正气的认同和想象。
同时,长发被妖魔化为“堕落”、“娘炮”、“文化入侵”、“阴柔”、“杀马特”……
而“男子气概”的这种霸权认同,其实是在强制男性和感性世界进行割席。否认男性世界的丰富情感和多元性。
所以,让男生剪短发,本质上是要对男生进行“去感性化改造”。
而这背后,其实反映出的是我们教育当中的一个巨大空白:对男性情感的忽视。
在我们的社会里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论调:“你一个男孩子你哭什么哭!”“你一个男的穿那么花里胡哨的干什么?!”“你一个男孩子留什么长头发啊!”……
而青少年男性对于发型的选择,其实是他们在对自我身份进行某种探索。但在这种探索当中,男性所表现出来的多元性,在某些人看来,这就是对“男子气概霸权”的某种挑战。
所以,学校通过对男生发型的规训,其实是对男性审美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规训和阉割,并且,通过植入部队化的思想钢印来培养男性一种无意识的服从。
第三,刚才我们讲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只是男生,孩子们通过对发型的选择,其实是在对自我的身份进行某种探索。
作为自己身体上最容易掌控的一部分,通过对于发型的控制会让孩子们通过“身体主权的实践”来构建自我认同。在这种探索当中,孩子们可以完成性别认知、自信、审美、创造力等多方面的认知。
但学校的强制剪发,这其实是在用暴力打断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发育。
而当学生被迫在"发型自主权"与"学业生存权"之间作出抉择的时候,学校也就完成了自己的服从性测试。
而在这个服从性测试的过程中,最恐怖的其实是学校一系列对于审美污名化的表述。
他们会把精致说成是堕落,他们把个性等同于叛逆,他们把暴力装点成为你好,他们用朴素PUA学生,他们把整齐划一美化成得体,他们把多元定义成文化入侵和不务正业,……
而这种一系列对审美的污名化操作,原点上是为了防止学生早恋,而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某种病态管理的需求:比如,通过剥削学生打扮妆容的时间来让学生更长时间的去学习。比如,满足某些人病态的同质化审美。比如,通过定义美丑来垄断话语权,让学生服从他的管理体系。……
有人也许会说:不就剪个头发嘛,有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而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那他大概率就是以上提到的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污名化、审美污名化的中毒者。
也许他们没有察觉到,在他们很小的时候,那因为规训而被剪刀剪下的每一缕头发,早就已经在他们心中编织成了一张精神控制的网,然后这张网兜住了来自学校社会甚至家庭对自己从“身体羞耻”到人格上的矮化。
于是,渐渐的,一些人开始承认“美丽有罪”,开始了自我物化,男性也学会了冻结自己的情感,一些人的审美和同理心也就慢慢消亡。甚至,他们也开始学会了用刻板印象去要求他人,学会了污名化审美,污名化女性,甚至污名化男性。
所以,我们讨论的并不是一根头发丝的长短问题。其实,这场学校对发型的规训,本质上是一场微型的社会实验:这是学校在用剪头发这种最日常的温和的手段就完成了一场对学生最深刻的人格驯化。
当学校把剪刀对准头发时,他们真正想剪除的,是青少年心中那片能长出奇花异草的精神旷野。那些被污名化的少女卷发、被妖魔化的少年刘海,这本应该是青春最应该有的灿烂。可他们却被学校用为你好的剪刀剪出了审美空缺的一角。而这个空缺的审美角落,可能就是在未来留给广场舞和花手绢的那块重要的空地吧。
本期推荐书籍:《美的历程》——李泽厚
《厌女》——上野千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