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一篇培训学习心得帖,作者参加了由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举办的全省社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与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对培训课程深有感触,作者做了自我学习“要点及收获”的书写,现征得笔者同意发布于公众号进行交流分享。


党建引领,护航发展

专家对《社会组织管理条例》的系统解读,如同一盏“安全灯”,为社会组织工作照亮法治化路径。从心理学视角看,法规的明晰性有效降低了因不确定性引发的“模糊焦虑”,如同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安全需求”的满足,让我们开展青少年心理服务时更有信心。尤其是非营利机构财税规范的解析,堪称一把“精准钥匙”,解开了实务操作中的诸多困惑,为服务可持续发展锚定方向。

技术赋能:开拓服务新维度

AI与心理服务的深度融合令人振奋,可以将研究方向聚焦于“智能情绪识别系统”,借助AI技术高效辅助青少年心理筛查。例如,通过构建“数字镜像”,青少年可在安全的虚拟场景中释放压力,而咨询师则能依据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干预。这一“科技向善”的实践路径,启迪良多。

品牌建设:激发组织内生动力

品牌战略工作坊中,“慈善不需要流量,慈善本身就是流量”这一观点发人深省。我认为,社会组织的品牌应是承载集体记忆与情感的“温暖容器”。未来,我们应该向打造特色视觉符号(如定制Logo、活动标识)努力,让每场活动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记忆光点”,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记。

调研方法论:浸润人文温度

基层调研课程传授的“五种沉浸法”,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扎根于大地的调研智慧,与罗杰斯“共情理解”的治疗理念高度契合。后续,我们计划优化“校园树洞计划”,以更柔软的方式倾听青少年心声。例如,在校园设置匿名倾诉信箱,结合线上平台提供即时心理支持,实现“无声的对话,有温度的回响”。

步履不停,温暖同行

聚散有时,耕耘不息。安康市青少年心理学会将以此次培训为蓝本:

守法规:铸就服务“稳固压舱石”;

融科技:打造关爱“高效倍增器”;

塑品牌:编织联结青少年的“温暖心网”。

来源:安康市青少年心理学会

编 辑:杜 雪

校稿:胡 妍


陕西社会组织

电话:029-85202629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