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原则:“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如果国君特别贪财,把财富都聚在自己手中,那就会失去民心;如果国君仗义疏财,用财富来造福于百姓,藏富于民,那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这个国君也会赢得民心。这个道理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我们一定要完善财富分配机制。
相悖论是什么意思?
“相悖论”是指在一个命题中,出现的两个或多个概念彼此矛盾,导致无法确定该命题的真假。这种命题不但让人感到困惑,而且可能挑战了逻辑规则和常识认知,因此在哲学、数学、形式逻辑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著名的“莫比乌斯带相悖论”就是一个热门的例子。这个命题表面上看来正确无误,但是实际上却涉及到奇妙的拓扑学原理。相悖论的出现正是因为我们过于依赖自己的感性认识,并舍弃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层理解和探究。
相悖论不仅仅是个哲学概念,也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思考某个问题时,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会遇到某些自相矛盾的点,让我们难以下结论。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采取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求找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方案。
世界最可怕的三大悖论通常被认为是外祖母悖论、忒修斯之船悖论和费米悖论。这些悖论不仅在哲学和科学领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还对人类的认知和宇宙观提出了挑战。12
1. 外祖母悖论
外祖母悖论是时间旅行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它假设一个人回到过去,杀死了自己的外祖母,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出生,也就无法回到过去杀死外祖母。这一悖论揭示了时间旅行可能带来的逻辑矛盾,并引发了对多重宇宙和平行宇宙的讨论。
2. 忒修斯之船悖论
忒修斯之船悖论探讨了身份和连续性的问题。如果一艘船的所有零件都被逐渐更换,它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船?这一悖论不仅适用于物体,还延伸到人类自身:如果人体的细胞不断更新,我们是否还是原来的自己?这一悖论挑战了我们对身份和本质的理解。
3. 费米悖论
费米悖论提出了一个关于外星文明存在的疑问:如果宇宙如此广阔且古老,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发现外星文明的证据?这一悖论引发了对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深刻思考。它暗示了可能存在我们尚未理解的因素,如外星文明的隐匿性或宇宙的某种限制。
总结
这三大悖论分别从时间旅行、身份连续性和宇宙生命的角度,挑战了人类的逻辑和认知。它们不仅引发了哲学和科学的讨论,还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义。外祖母悖论 忒修斯之船悖论 费米悖论
古人如何处理德与财的关系?
《大学》有云: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这段经文是讲,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适用财富。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
《大学》的经文下面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德行是本,财富是末。如果治国者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
那么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如何理财呢?
中国古代的经济哲学,它是建立在道德伦理本位之上的,绝不鼓励统治者与民争利,反而鼓励统治者轻徭薄赋,让利于民,藏富于民。这样的国家财政理念在今天仍然不过时。
完成统一的大秦帝国并没有给人民带来真正的福祉,反而成了压榨人民的机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知道治理一个大帝国不能一直采用战时体制,于是,西汉初期就以道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提倡“无为而治”,用“黄老之术”治国。通过这种“休养生息”的政策赢得了民心,也巩固了政权。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悖”就是违背常理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因此,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