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中心特别邀请北大哲学博士李超杰教授,与到场的光华EMBA同学们探讨人生的意义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性,强调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思想的追求和探索。这场讲座不仅是对传统哲学命题的现代回响,更是为身处意义碎片时代的探索者点燃一盏穿越精神迷雾的明灯。当商业精英们在资本洪流中搏击,在数字洪流中沉浮,或许正是时候停下脚步,与哲人共同追问:我们该如何在生命画布上绘制属于自己的意义图腾?
主题&讲者
ABOUT this LECTURE
《人生的意义》
人生有意义吗?这是困扰着很多人的“终极问题”。尼采说,和其他动物相比,人多了一个生存条件,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回答,人就无法生活下去。当今世界正在陷入“意义缺失”的危机,用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话说,“当前的危机在于,一切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和方向的东西都在断裂。生命不再由那些具有持守力量或可持守的东西负载。”在这样一个“倦怠社会”,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感?
讲者:李超杰教授
李超杰,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世英书院院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国家图书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哈佛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德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等。主要著作:《理解生命:狄尔泰哲学引论》《哲学的精神》《近代西方哲学的精神》《现代西方哲学的精神》等。主要译著:《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个体的价值与命运》《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狄尔泰:精神科学的哲学家》《怀特海》《弗洛伊德》《西方哲学讲演录》等。
哲学、宗教与人工智能
本次讲座,李超杰教授以逻辑实证主义为起点,系统阐释了其与哲学本体论、宗教终极关怀的本质差异,并且进一步探讨了AI的发展,特别是AI是否能成为道德和法律主体,负有相应的责任。通过AI的决策机制,李超杰教授进一步分析了AI在理性思考、情感理解等方面的能力,以及AI能否超越人类的争议。李超杰教授引出对于AI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哲学思考,强调理性反思在人生意义探讨中的重要性。
讲座现场
倦怠社会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紧接着,李超杰教授从韩炳哲(韩裔德国哲学家)的哲学角度探讨了现代社会的倦怠现象,即人们在无尽的自我施压中感到疲惫和无意义。他指出,在工作、出行、健康管理等场景中,个体将自我工具化为可优化资源,形成“绩效-消耗-贬值”的恶性循环,这种自我剥削机制导致抑郁症成为社会心理危机的显性表征。
李超杰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倦怠症候的本质:技术加速主义与存在主义焦虑共同使个体陷入“持续自我证明”的生存悖论。为破解这一困境,他引入尼采的哲学观点——强调延迟反应机制的重要性,主张培养“不做某事的能力”,对抗过度活跃带来的认知贫困。他认为,在当前的社会倦怠和绩效导向环境中,这种能力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中仪式感的缺失与影响
随后,李超杰教授与同学们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仪式感的减弱及其影响。他指出,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忽视仪式感,这导致了浪漫和共同体感的缺失。仪式感能让时间变慢、让人与人之间建立无言连结的重要元素,而在快节奏的绩效社会中,这种缓慢和连结正逐渐消失。西方文化中仪式感相对较多,而中国文化中,如参加音乐会时的着装要求,也体现了对仪式感的重视。然而,现代社会的原子化趋势使得人们虽然频繁交流,却难以形成真正的共同体。
李超杰教授指出,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导致仪式感严重流失,进而削弱人际情感联结与共同体意识。他分析说,仪式感通过放缓时间节奏、创造共享意义空间来强化群体归属感,但快节奏的绩效导向的生活方式正瓦解这种传统机制。以文化对比为例,西方社会通过宗教仪式、节日庆典维系集体记忆,中国文化中如音乐会着装规范等礼仪也体现了对仪式感的重视。然而当下社会原子化趋势明显,虽然即时通讯工具增加交流频次,但深度情感联结反而减少,形成”假性社交”现象,难以形成真正的共同体。
同时,李超杰教授强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数字交际寻求关注和点赞的行为,折射出深层孤独与社交渴求。他提出"闭合性仪式"概念,强调完整经历事件开端、发展、结局的仪式性过程对心理满足的重要性,但快节奏生活割裂了这种体验,导致个体陷入自恋循环,难以从完成事项中获得持久价值感。全球化与数字网络带来的非地现象,也正在瓦解人们的定居心理根基。李超杰教授说,当物理空间被虚拟连接取代,个体失去传统意义上的"归属之地",这种地方感的丧失加剧了存在焦虑,形成新的身份认同危机。
劳动与休息的价值观及现代生活压力
李超杰教授继续指出,现代社会过度劳动正在挤压闲暇空间,加剧生存压力。他通过引用基督教《创世纪》对劳动与休息的解读,强调二者具有同等神圣性:劳动是创造性实践,休息是生命能量的再充。李超杰教授呼吁人们重建闲暇文化,警惕异化为劳动工具。通过企业案例研究,他发现管理者适当休假反而能提升团队效率,这揭示了信任管理比工时堆砌更能激发创造力。关于人生价值选择,教授分析两种典型取向:或追求财富积累,或重视生命体验,而真正的平衡在于保持劳动与休息的韵律感。
倡导文史哲教育与生活态度
李超杰教授强调文史哲等看似“无用”的学科对个人成长和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不仅成为项目能手,更要成为有趣和有温度的人。李超杰教授主张在同学们专业技能之外培养人文温度,倡导以多元化生活对抗异化风险。同时,他还提倡了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动,鼓励人们将日常视为节日,享受生活,例如通过出国旅行了解不同文化,以拓宽视野和增进精神世界的丰富性。
关于现代社会的进步与个体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李超杰教授表示,从技术与经济角度看,现代社会无疑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从人生意义和内心平静的角度来看,这种进步并不明显。现代人面对更多刺激、选择和要求,内心的平静反而比古人更难达到。因此,后现代思想家批评现代性,提出怀古之忧,呼吁人们放慢脚步,反思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性和人类真正需要的生活方式。讨论还提到,现代人面临更多压力和健康问题,如肥胖症和糖尿病,这些都与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升级有关。
科技发展对未来人类生活的影响与哲学思考
李超杰教授预测技术迭代可能导致劳动岗位缩减,导致许多人可能失去工作,面临如何度过大量闲暇时间的挑战。他指出,个体或将分化为创造性劳动追求者与享乐主义者,同时寿命延长可能伴随抑郁风险攀升,因此发展非功利性兴趣爱好成为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在群体关系层面,李超杰教授强调自我实现需与社会参与保持动态平衡。结合哲学思辨与现实观察,他论证普世价值体系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传统与现代、自我与社会之间寻找平衡。
哲学探讨:时间的主观与客观性及人生意义
讲座最后,李超杰教授围绕哲学中的时间观念,提及了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与牛顿物理学相一致;另一种观点,以斯多哥学派为代表,认为时间是主观的,强调过去是记忆,未来是期望。他强调,这种分歧折射出人类认知时间的根本差异。
讲座结尾,李超杰教授升华至存在论层面,以苏格拉底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作为结语言,指出在技术解构传统意义体系的时代,个体更需通过生命实践重新定义存在价值。他呼吁超越工具理性,在持续的意义探索中构建精神坐标,以对抗存在虚无主义。“做一个有趣且有温度的人,让生命因思考而丰盈。”
光华EMBA讲座
用思想力寻找未来成功最优解
光华EMBA项目一直努力邀请各学科顶尖专家学者、优秀政企领袖带领EMBA学生一起领略各学科的精髓与奥妙,以期让EMBA学员在跨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中,点燃新的思想火花来照亮他们的生活和事业。同时,也使EMBA学员充分融入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在校园中加深文化底蕴、提升综合素养、培养科学精神,真正蜕变为肩负社会崇高使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新一代政企领袖。
来源 |北大光华EMBA
编辑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