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风俗店打工”的新闻引发中日网友关注。

据日媒报道,日本东京地方检察厅近日作出决定,不对一名中国籍风俗店女老板及两名中国籍留学生提起刑事诉讼,虽然她们此前因违反《出入国管理法》和涉嫌“风俗营业法”被警方移送检方处理,但最终地检给出的结果是:不起诉。消息一出,迅速冲上中日社交平台热搜。



【案件回顾:风俗店里,中国女老板+中国留学生】

事情发生在东京知名的“风俗区”——新宿歌舞伎町。当地警方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某家按摩名义的“风俗店”内,有两名打工女性持留学签证,身份为在日中国留学生。



进一步调查后,警方确认,这两名学生的签证类型不允许从事风俗相关行业的工作。而她们的雇主,也是一名长期在日本经营的中国籍女性,年龄约40岁,曾在日本生活多年,日语流利,店铺注册在其名下。



根据日本《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规定,持留学签证的外国人即使办理了“资格外活动许可”,也禁止在风俗相关场所(如夜总会、陪酒、按摩店等)工作,哪怕只是打杂、接待、端茶递水都算违法。

所以,这三人均被警方以“违反入管法”、“非法营业”之名移送至东京地方检察厅。



【东京地检:不起诉!理由令人耐人寻味】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东京地检最终做出决定:不起诉处理。

虽然具体的法律判断未对外公布,但媒体指出,检方考虑到了以下几点:

1. 涉案两名留学生为初犯,配合调查,认错态度良好;

2. 案件未造成严重社会影响,且未涉及强迫、诈骗等恶性情节;

3. 女老板虽违反经营规定,但属轻度违规,没有反复犯罪行为。



换句话说,虽然三人行为确实违反法律,但因“情节轻微”,被“宽大处理”了。

【网友讨论两极化:留学生不容易?还是知法犯法?】

案件曝光后,社交平台评论区分成了两派。

一派表示理解:

“留学生在日本生活真的压力很大,房租贵、学费重,打工限制又多。”

“风俗业虽然敏感,但在日本本地合法,只是签证规定不允许,真要讲,是制度问题。”



另一派则强烈批评:

“明知道不能做,还是要做,怪不得别人。”

“你可以穷,但不能不守规矩。留学生的身份本就特殊,违法就是违法。”



【风俗行业在日本:合法,却不适合外国留学生】

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概念:风俗业在日本是“合法但受限”的行业。比如陪酒、按摩、牛郎店、女仆咖啡厅等,只要有合法营业执照和遵守地区条例,就可以正常营业。



但是!对外国人身份和签证的限制非常严格:

留学生 即使有打工许可,也不能进入风俗场所工作;

工作签证人员,如果工作内容和风俗有关,也可能遭到拒签或遣返;

雇佣非法打工的店主也将承担法律责任。



也就是说,哪怕这个行业在日本是“灰色合法”,外国人一不小心就容易触碰红线。

【现实残酷:留学生群体为何频频被卷入“打工争议”?】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有中国留学生被卷入非法打工事件。

近年来,日本各地不断有新闻曝出留学生从事过劳劳动、夜间打工、被压榨、甚至被“诱导”进入非法领域工作的情况。背后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1. 经济压力:很多家庭并不富裕,孩子赴日读书靠打工补贴生活;

2. 信息不对称:不了解法律边界,被中介或熟人误导;

3. 风俗业高薪诱惑:普通便利店打工时薪1000日元,而风俗相关行业动辄3000-5000日元;

4. 孤独与脱管:在外生活压力大,缺乏有效引导,容易做出错误选择。



【提醒在日留学生:底线不能碰,法律不能踩】

此次东京地检“放人一马”,某种程度上是幸运。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行为“可以接受”或者“不算事儿”。



在异国他乡生活的留学生,要时刻记得:签证的限制是“红线”,不是“建议”。一旦触线,不仅影响个人记录,还可能面临遣返、限制入境、永久取消签证资格的严重后果。

对于一些风俗行业的雇主、熟人介绍等,也应该提高警觉,不要把年轻留学生推向“违法的边缘地带”。



【一纸不起诉,不等于没问题】

这起案件虽然以“不起诉”收场,但带来的讨论不会这么快结束。

我们不能只是用“她们很可怜”“他们只是想赚钱”去简单化这个问题。背后的留学生态、用工规范、法律宣传、文化差异,都值得去思考。



中国留学生是中日之间最活跃的交流桥梁之一,他们承载着家庭的期望,也承担着社会的期待。

愿未来每一个在海外求学的年轻人,都能在保持梦想的同时,守住底线、不碰红线,清清白白来,平平安安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