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包干”发源地遇上“智慧农业”先行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家来自山东的农业企业正以先进的农业科技理念和创新实践,为这片改革热土注入新的活力。
温光水气肥全自动,周年生长,稳定输出……这家山东农业企业填补了小岗村高端智能温室产业领域的空白。
温光水气肥
全自动化控制
“凯盛浩丰项目在小岗村的落户,让小岗村群众对蔬菜大棚有了新的认知。原来,植物也可以工厂化生产,农业诉求也可以用工业化思维完成。”小岗村党委副书记严永兵告诉农村大众报记者。
严守兵口中的“凯盛浩丰项目”,即凯盛浩丰(小岗)智慧农业产业园,这家企业的总部是位于山东莱西的凯盛浩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该项目在小岗村正式投入运营。如今,产业园已经迎来了第三个产季。
凯盛浩丰(小岗)智慧农业产业园经理高宏伟用“山东模式,小岗复制”8个字来形容这个园区。他表示,该项目的落地标志着山东成熟的智慧农业体系与小岗村“大包干”改革精神实现历史性融合,为我们国家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跨区域合作新模式。据悉,该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年产值4500万元左右,年产樱桃番茄1300吨,亩均产值60万元左右。
走进小岗村,远远望去,6万平方米的智慧玻璃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民们亲切地称这座建筑为“植物工厂”。穿上防护服,带上鞋套、手套,记者跟随工作人员走进了这座“植物工厂”。一进门,只见6万株樱桃番茄长势喜人,一串串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工人穿梭其间,娴熟地采摘成熟的果实。
山东农企落户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图为工作人员在植物工厂查看熊蜂授粉情况。
“我们这家植物工厂目前实现了垂直利用,周年生长,稳定输出。整个园区实现了温光水气肥全自动控制,我们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监控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并实现精准调控。”指着植株下面的圆柱形空间,高宏伟介绍,“这是温室的‘新风系统’,可以调节温室内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此外,棚内还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环境控制系统,能实现番茄周年生长,产量是传统温室的6-8倍。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如今,这个智能温室每天能采收8至10吨番茄,产品供不应求。这些经过严格分拣的番茄,凭借出色的品质和口感,进入盒马、沃尔玛、百果园等线下商超,通过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我们坚持日产日销日结,当天采摘的小番茄,当日会全部发出,以确保新鲜度。线上各大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我们生产的小番茄好评率在99%以上,复购率在50%左右。消费者的选择就是我们生产者努力的方向。”凯盛浩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杨继峰说。
为当地培养出20余位技术工人
吸引15名安徽籍大学生返乡就业
这家总部位于山东莱西的企业给小岗村带来的,不光是农业发展新理念的更新,还有实打实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
“截至目前,凯盛浩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经为小岗村片区培养出20余位技术工人,他们精通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熟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将来,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高宏伟说。
这家业内龙头企业在小岗村的落户,吸引了15名安徽籍大学生返乡就业,90后大学生吴绍魏就是其中一员。园艺专业毕业的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并学到了很多大学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尤其是智慧玻璃温室的内部管理。将来,他会把所学的知识,用在建设自己家乡上。
小岗村村民正在位于本村的“植物工厂”内采摘熟透的小番茄。
记者了解到,这家山东农企目前日均用工约80人,绝大部分是本地农民。温室流转的土地,以每亩900元付给当地农民租金,带动村集体创收11万余元。自企业落户以来,先后带动周边100余位农民就业,月均工资5000元,公司每年所缴社保达144万元,每户农民较之前每年增收5万余元。
小岗村村民梅财北长年在“植物工厂”工作。51岁的他对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很满意:“我在这儿工作很愉快,每天工作8小时,步行到家只用10分钟,月工资到手接近5000元,企业还给交五险。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学的东西,以后无论去哪家农企干活都能用得上。”
山东“植物工厂”填补小岗村空白
小岗村希望更多山东企业来村发展
这家“植物工厂”落地之前,小岗村农业产业以小拱棚和冬暖式大棚为主。
“过去种菜要看老天爷脸色,一场暴雨就能毁一季收成。现在温室里冬天暖如春,夏天凉如水,我只管按手机提示施肥浇水,番茄就能长得很好!”梅财北道出了这家山东农企落户后的农事操作转变。转型的背后,是山东智慧农业模式的“全链条输出”。凯盛浩丰从山东莱西总部调来12名技术骨干,带着荷兰环境控制系统、以色列灌溉设备“扎根”小岗村。首批建成的智慧温室,温度波动精确到±0.5℃,水肥利用率提升40%。
小岗村党委副书记严永兵接受记者采访。
在小岗村党委副书记严永兵看来,凯盛浩丰智慧农业项目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方式,通过技术赋能重构了农业生产关系。这种变革本质是“现代科学技术对乡村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既破解了劳动力短缺、资源约束等现实难题,又为城乡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使小岗村这个农村改革的老典型争当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标杆。
“这家山东企业的落户,优化了小岗村的产业结构,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培育新型人才,解决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希望更多优秀的山东企业来小岗落户和发展。”严永兵说。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也热切希望做大、做强、做优现代智慧农业。
每天有8吨番茄从小岗村发往全国各地。图为工人们正在包装小番茄。
“我们会传承好小岗村勇于改革的精神,把这家‘植物工厂’做成全国标杆,把齐鲁样板在小岗村复制好、打造好,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小岗样板’。”杨继峰坚定地说。
漫步小岗村街头,绿色的香樟树、桂花树在风中摇曳。这家“植物工厂”就像是展示山东农业的一个窗口,静静地诉说着山东智慧农业的故事。如今,随着“种植—加工—电商”全链条贯通,小岗番茄已形成“24小时从种子到餐桌”的供应体系,亩产值突破60万元。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刘真真 通讯员 房文静 苏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