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经》

卷一 · 法性章

大道无名,众生即佛。佛性无形,遍满虚空;觉性不灭,常住当下。

譬如江河奔涌,水性本静;浮云聚散,虚空不动。众生迷时,如执浪为实有;众生悟时,方知波即是水。

昔有僧问六祖:“佛在何处?”祖曰:“汝今念佛,佛在汝心;汝今疑佛,佛成外尘。”

赵州禅师指庭前柏树:“庭前柏子即菩提。”学人若见柏树是柏树,尚隔一重山;若见柏树非柏树,更落二边见。

真法性者,不在断常,离于空有。如镜照物,物来即显,物去不留;似钟应声,大叩大鸣,小叩小鸣。


卷二 · 四谛章

苦如影随形,生老病死轮转不息;集似藤缠树,贪嗔痴慢滋长无明。

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织就生死网;怨憎会,业障生,八苦酿成轮回酒。

昔有妇人丧子,泣求佛陀复活其儿。佛曰:“持芥子来,须向无丧之家求之。”妇人奔走四方,方悟生死无常。

集谛非他,一念无明起;灭谛非远,当下烦恼息。八正道者,如医王开方:

正见为目,照破迷雾;正念为舟,渡生死河;正定为根,立狂风处。

道在平常:饥时吃饭,寒时添衣,困时安眠——佛法不在奇特处,只教人做本分事。


卷三 · 般若章

色本非色,因缘聚散;空亦非空,妙用无穷。

须菩提宴坐岩中,天女散花赞叹。尊者拂袖:“空中花。”天女笑曰:“花不著尊者,尊者何著花?”

般若智慧,如金刚剑破一切相:斩烦恼丝不伤慈心,破我执见不碍悲愿。

文殊问维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文殊叹曰:“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门。”

此中玄机,恰似: 哑子吃蜜,甜味自知;盲人摸象,全体难言。

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离真空。如风过竹林,叶动而竿静;月落寒潭,影碎而水圆。


卷四 · 修行章

禅非坐卧,道在行住。

百丈禅师日耕夜禅,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庞蕴居士沉宝船于江,言“好事不如无事”。

真修行者:挑水时知水非水,劈柴时见柴非柴。

临济问黄檗:“如何是佛法大意?”三问三遭棒。后遇大愚点破:“黄檗婆心,只为汝解粘去缚。”

当下顿悟: 烦恼即菩提,如薪投火,转暗为明;生死即涅槃,似冰化水,变碍为通。

修行要诀: 不迎不拒,观心如观云;无取无舍,应事若应钟。


卷五 · 慈悲章

慈如春风,无缘普拂;悲似秋雨,等润枯荣。

地藏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观音倒驾慈航“千处祈求千处应”。

真慈悲者:见乞丐如见未来佛,逢冤家若逢过去亲。

寒山问拾得:“世人谤我欺我,如何处之?”拾得答曰:“忍他让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此非消极避世,实乃洞悉因果: 嗔火焚人先自焚,慈光照物物同春。

菩萨行处: 食时愿众生,禅悦为食;行时愿众生,同登彼岸。


卷六 · 中道章

不落空有,离于断常。

马祖道“平常心是道”:不修不整,不取不舍;饥餐困眠,皆是神通。

中道玄义: 执有者,如溺者抱石;执空者,若渴者拒泉。

石头禅师《参同契》云: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

恰似: 金屑虽贵,入眼成翳;甘露虽美,执杯碍饮。

真中道者: 见美色不作淫想,遇横逆不生嗔心——非强压念起,乃觉照分明。


卷七 · 圆融章

月印千江,千江一月;佛应万机,万机一佛。

法门八万四,究竟归一心:

持咒者,咒语原是心音;念佛者,佛号本为自性。

永明延寿《四料简》示: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禅净本来同源,性相终究不二。

圆融之妙: 如盐入水,不见其形,遍存其味;似画中山,峰峦各异,共成一卷。


卷终 · 归宗偈

五千言说尽,一字未曾言。

佛在汝心头,莫向纸上寻。

饥来吃饭困来眠,春看花开秋扫叶。

若问佛法真消息,露柱灯笼笑点头。

(全文约六千言,以禅宗公案为骨,般若经论为髓,融天台、华严、净土诸宗精要。不立文字而假文字,不说佛法而演佛法。学者当知:经者,径也,渡河须舍筏;道者,到也,到家便休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