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多家媒体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一次会议上强调,“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发现了撕下来就行,没必要非得拍照上传到网格系统,安排保洁员专门来处理。口头汇报能说清的,不用费时费力制作PPT、小视频”。
同日消息,在一次对谈中,美的董事长方洪波表示,大部分加班都是形式主义的加班,要以简化促增长。他还提及,集团内部禁用PPT。这一条消息很快上了热搜。
强调使用PPT的合理性,或对PPT说“不”,引发很多网友的共鸣。
小小的PPT为何被聚焦?莫非它本身是麻烦制造者,抑或它有“原罪”?当然不是,PPT作为公众非常熟悉的软件,具有概括性强、醒目的特点,在一些工作场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T并不是绝对不可用,但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须成为一个原则。
然而,长期以来,PPT的滥用引人关切。不管需不需要都上马PPT,成为普遍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一些人看来,PPT看上去高大上,使用PPT且玩出花样来,很有面儿。有的领导干部对PPT情有独钟,听汇报只愿看PPT,以至于在一些部门和单位里,工作人员不会使用PPT被视为能力缺失,导致下属争着使用PPT。
制作PPT费时费力,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PPT,必然带来无谓的人力、物力投入。一些PPT化简约为繁琐,故作高深,这样的PPT反而人为拉长了汇报、开会的流程。加之使用PPT的过程中,主讲人只顾着“翻页”,忽视了现场互动,影响了表达效果,也增加了沟通成本。
针对这类现象,科学、精简使用PPT,或以更适宜的表达方式代替PPT,很有必要。这有助于减少无谓资源消耗、无效表达,推动形成朴素、简约、追求实效和高效的办公环境。
必须看到,不分场合、不分情况地使用PPT,是一种惯性和任性,源头是形式主义。显然,PPT的泛化滥用,本质是喜做表面文章。例如,下基层走马观花,却以冠冕堂皇的PPT遮羞、粉饰;工作本无进展,却以拔高、偏题的PPT表现“创新”“突破”。
此类做法,折射了浮躁不实的工作作风和理念,贻害无穷。正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所言,有的人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开会、发文、填表上,计划规划一大堆,过程轰轰烈烈,结果不了了之,“忙了个寂寞”。
要减少缺乏实际意义的PPT,先得从制度上、机制上全力遏制形式主义。这就必须按照“加强上下联动、同题共答、源头治理”的要求,健全工作检查、验收等制度,不断完善会议制度和工作汇报机制,坚决纠正搞形式、走过场的问题,让形式主义失去生存土壤。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