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远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孙 婷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过去一年来,我国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新动能培育成效显著,在AI大模型、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国产原创药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同时,过去产业发展的教训表明,脱离区域实际条件的扩张易陷入重复建设、资源错配的低效竞争陷阱。为此,必须将“因地制宜”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方法论——既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创新能力的客观差异,科学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赛道布局与未来产业孵化,避免“未立先破”的粗放式跃进。
一、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与“因地制宜”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生产力跃迁的集中体现,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尤其是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实现突破的生产力,具备高效能,体现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一)本质特征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突出特征表现如下:
核心要素:知识型人才替代技能型劳动者。传统生产力以技能型劳动者为主体,依赖体力与简单技能完成生产任务;新质生产力则以战略型创新人才与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核心,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技术创新能力和数字化素养。人才结构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知识型跃迁,智力资本成为核心驱动力。
劳动资料:智能系统迭代机械化工具。传统生产力以机械化设备为主,劳动工具局限于物理空间的操作功能;新质生产力则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构建智能化生产体系。劳动资料从“机械臂”升级为“数字脑”,实现生产流程的自感知、自决策与自优化。
劳动对象:数据要素突破实体资源边界。传统生产力聚焦农产品、矿产等实体资源,受制于自然条件与物质边界;新质生产力将数据、信息、新型材料纳入核心劳动对象,并延伸至深空、深海、极微空间等前沿领域。资源利用从“有限物质”扩展为“无限数字”,形成虚实融合的新型生产要素体系。
动能机制:创新驱动替代要素粗放投入。传统生产力依赖资源能源的大规模消耗,呈现高投入、高耗能特征;新质生产力依托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能,通过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实现要素投入的集约化与智能化。
(二)“因地制宜”内涵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坚持“一地一策、分类推进”原则,以资源禀赋为基底、产业升级为主线、区域协同为纽带,构建“评估—布局—协同”的全链条路径。通过差异化定位与系统性突破,实现科技创新“落地生根”、区域发展“百花齐放”,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精准评估: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双轮驱动。各地需立足区域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系统梳理比较优势与短板。通过数智化手段(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资源潜力,明确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生产力要素融合的逻辑,科学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例如,西部地区可依托能源、土地等禀赋,布局清洁能源、资源深加工等特色产业;东部发达地区则可聚焦前沿技术突破与高端制造升级。
分层布局:传统升级与新兴培育双向发力。构建“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育强+未来产业前瞻”的梯次发展体系。对占比较高的传统产业(如西部能源化工产业、农牧加工产业),推动设备更新、工艺优化和绿色化改造,利用数字技术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技术攻关与产业集群建设;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结合科研基础前瞻布局试点项目,避免同质化竞争。
区域协同:要素流动与优势互补联动增效。打破地域壁垒,构建“发达地区创新策源—欠发达地区承载转化”的协同网络。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东西部要素流动:引导东部技术、资本与西部能源、土地资源对接,共建跨区域产业链(如东数西算、新能源协作);强化成渝、关中平原等西部增长极的辐射作用,以“飞地经济”“科创飞地”等模式带动周边地区创新能力提升。同时,针对欠发达地区加大财政、税收倾斜,优化创新要素“流量—流向—流速”。
二、“因地制宜”产业体系的构建逻辑与协同路径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遵循“生产关系适配生产力”的基本规律。当前,我国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显著、产业基础梯度分明,若忽视地域特色而“一刀切”推进,易导致要素错配与低效竞争。唯有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既激活科技创新核心动能,又统筹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布局,才能打通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流动的堵点,构建全域协同、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构建逻辑
禀赋差异:破解资源错配促协调。我国区域间资源分布与发展阶段呈现“东技西能、南智北碳”的鲜明特征。东部技术密集但土地资源紧张,西部能源富集但创新要素不足。若强行套用单一模式,易引发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因地制宜通过精准匹配区域禀赋,既能释放本地资源潜力,又能依托“东数西算”“西电东送”等机制实现跨区域要素协同,推动全国生产力布局优化与全域均衡发展。
产业适配:分层施措强链提韧性。新质生产力培育需与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育强协同发力。西部地区立足能源化工、农牧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老树发新芽”;东部沿海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精尖”领域攻坚核心技术;中部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融合业态。差异化路径既避免产业同质化内卷,又通过“一链一策”补强区域产业链短板,提升全国产业体系抗风险能力。
全球竞合:差异突围赢战略主动。全球化逆流下,差异化布局是我国突破“技术围堵”的关键。沿海自贸区探索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体系;中西部依托中欧班列构建陆港经济带,开辟新兴市场合作通道;边境省份打造跨境产业链(如云南辐射南亚数字经济)。通过“一地一策”培育特色竞争力,我国可在全球价值链中形成多点支撑格局,增强对国际规则与创新资源的掌控力。
(二)协同路径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破解传统动能衰减、新兴动能不足、未来动能待育的结构性矛盾。当前,传统产业亟待数智化焕新,新兴产业需扩容提质,未来产业呼唤前瞻布局,三者并非割裂替代关系,而是通过技术穿透、要素重组与制度适配形成“梯度衔接、协同共进”的生态体系。唯有以新质生产力为纽带,推动三者在技术创新、场景融合、资本联动中实现动态平衡,方能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
传统产业:数智焕新强基固本。聚焦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工艺迭代、链条延伸”三大主线,以数智化与绿色化重构竞争力。一是深化智能制造应用,通过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实现生产流程全链路数字化管控,降低转型成本;二是推动绿色技术渗透,推广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工艺,加速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三是强化产业链协同,依托大型国企开放数智接口,带动中小企业接入智能供应链体系,形成“龙头引领+中小配套”的集群化升级路径。体制机制上,重点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税收优惠、采购倾斜等政策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
新兴产业:扩容提质锻造韧性。锚定“8大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构建“技术突破—场景落地—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一是强化制度供给,破除民营资本进入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领域的隐性壁垒,扩大市场准入;二是提升产业链韧性,以“链长制”推动芯片、传感器等“卡脖子”环节国产替代,建设跨区域协同的产业备份体系;三是深化两业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向“制造+服务”一体化转型。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双向发力,培育产值超万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抢占先机。瞄准“9大方向”(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构建“技术预研—资本护航—应用孵化”的培育体系。一是突破底层技术,在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领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沿途下蛋”式成果转化;二是创新资本支持,建立“政府母基金+创投+耐心资本”的多元投入机制,允许风险容忍与长周期考核;三是激活场景牵引,在医疗、能源等领域开放试验场,推动脑机接口、生成式AI等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体制机制上,探索“负面清单+容错备案”管理模式,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三、“人工智能+”行动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
方向和产业路径
(一)现实方向
“人工智能+”正通过劳动者能力跃迁、生产工具虚实融合、劳动对象数据增值的协同突破,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
劳动者赋能:从经验依赖到智能协作。人工智能技术重构劳动力能力边界,推动劳动者向“人机协同”跃迁。通过生成式AI对海量知识的数据化处理与创造性重组,劳动者可突破传统经验限制,形成跨领域、多维度的智慧能力。
工具革新:从实体机械到虚拟孪生。人工智能催生“虚实共生”的新型生产工具,打破物理空间与自然条件约束。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孪生系统等虚拟化工具实现生产流程全链路数字化管控,使传统机械装备向“自感知、自决策、自优化”的智能体升级。
对象升维:从物质资源到数据要素。数据要素与AI技术深度融合,重塑劳动对象的价值创造逻辑。人工智能将生产过程简化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价值输出”的闭环,使能源、医疗等领域的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生产资料。
(二)产业路径
“人工智能+”基于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等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三大着力点:一是数智赋能工艺升级。聚焦智能装备研发与场景适配,攻关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开发高精度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等装备,推广数字孪生、机器视觉等应用,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渐进式改造方案,提升全链数字化协同效率。二是全链焕新技术穿透。推动AI技术与设计仿真、生产控制等环节深度融合,依托工业互联网、行业大模型重构“研产服”流程,实现钢铁智慧高炉、汽车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突破,构建精益化、柔性化制造体系。三是需求牵引产品增值。面向消费升级与细分市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适老适幼终端等新产品,推动“硬件+数据服务”模式转型,培育远程运维、数据分析等增值业态,同步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激活市场新增长极。
“人工智能+”推动新兴产业锻强韧性、未来产业抢占先机。通过“技术穿透—场景落地—生态重构”三链协同,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创新驱动、全域协同”的新质动能。一是底座筑基:核心技术体系攻坚突破。聚焦智能感知、机器学习等底层技术研发,优化量子计算数据处理效率,突破人形机器人自主决策,筑牢大模型、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底座;二是场景拓维:垂直领域应用靶向深耕。新兴产业构建“算力—算法—场景”垂直产业链,发展智能网联汽车、AI+低空物流等万亿级集群。未来产业布局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医疗等赛道;三是跨界融合:前沿技术协同赋能跃升。推动AI与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技术深度融合,加速量子云平台协同部署、元宇宙虚实交互,形成“空天智能工厂”“低空经济调度系统”等跨界创新生态。
文章来源:中宏网
微信编辑:张菁菁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