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近期获得批复并发布,石家庄都市圈成为全国第17个都市圈。这一动态,传递着都市圈战略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覆盖。
西安都市圈,作为全国第5个都市圈,实施至今3年,西咸一体化、西渭融合等区域协同发展持续推进,西安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正在稳步显现。
而我们观察到,今年西安都市圈迎来了一大明显变化,西(安)杨(凌)一体化提出,或将成为西安都市圈突破性的转折点。
XI'
AN
重大契机加持
西杨一体化概念提出
今年来,西杨一体化频频出现在颇为重要的表述之中,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今年起,西杨一体化将重点、加速推进。并且,这将是国家部委、陕西省级、杨凌示范区达成共识并共同推进的要点工作。
今年1月份,陕西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我们关注到,省人大代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史高领提出了《关于大力支持西安-杨凌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作为杨凌示范区的主要领导,史高领这份建议,一定程度代表着杨凌示范区在西杨一体化发展上的积极态度,以及对两地融合发展的构想,并且给出了5个方面推进西安杨凌一体化发展的建议(下文详细解读)。
从杨凌的角度看,已经形成了西杨一体化发展相对具象的初步蓝图。
实际上,杨凌对于推动西杨一体化发展的计划十分明确,将“积极融入西安都市圈,加快推进杨凌西安一体化发展”列入杨凌示范区2025年的重点工作。
而西杨一体化概念在今年被重点提出,一大契机是今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的召开。
杨凌示范区是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由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等22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同建设。
杨凌示范区成立27年多来,这样的会议已召开了11次。2021年9月,在西安召开的第十次省部共建会议,赋予了杨凌发展现代农业“国家队”的定位。
3月,杨凌示范区省部共建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外交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信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多部门参会,围绕杨凌示范区发展进行探讨。
这次会议审议了省部共建《工作要点》,并在随后印发。
当下虽未看到该文件的公开发布,但在相关报道中提到,《工作要点》在优化提升创新发展环境方面明确:启动“西(安)杨(凌)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制定融合政策措施,推动杨凌全面融入大西安都市圈、深度参与西安“双中心”建设。
省部共建体制下,西杨一体化从政策层面上达成了共识,并将推进一体化发展规划的编制。
这也意味着,以西安为核心的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将实现扩容,西杨一体化,将成为西咸一体化之后,明确提出要编制相关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文件的协同区域。
待后续相关规划编制并发布后,西杨一体化将如何展开将揭开迷雾。
XI'
AN
区域协同
杨凌为何要与西安一体化发展?
近年全国范围内都市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经验看来,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更高阶段。
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有助于破解先发地区发展瓶颈,更好释放区域重大战略带动效应,增强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韧性。
在西安都市圈“一核、两轴、多组团”空间格局中,区域协同发展呈现着核心区一体化、同城化发展,轴线区域融合发展,组团联动协同的规划方向。
这种梯度式的区域融合,可以看到明显的不同点,例如西安咸阳协同发展强调一体化,西安渭南协同发展强调合作共建。
从《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对于西安与咸阳、渭南的区域协同规划和实施中便可看到:
西咸一体化:推动西安与咸阳相向发展、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功能全方位对接。
西渭融合:加快富阎产业合作园、西渭东区、渭临经济协作区等跨区域先行协作区建设,建立健全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助推西安与渭南加速融合发展。
在西咸一体化多年来的发展变化中,通过路网、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两城间的联系更加便利和密切,科创、产业、人才等资源向咸阳的辐射面更广,生态、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与咸阳的合作更深。
产业方面,西安和咸阳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重点产业链,法士特、隆基绿能等产业链“链主”企业落地咸阳,西电咸阳智慧产业园、三立智能电气产业园、天士力(陕西)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二期等重大项目快速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科创方面,西安和咸阳打通产学研合作新通道,全省首家县域科创飞地——礼泉高新区科创飞地在西安高新区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咸阳新区项目签约。
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像是两个独立主体相互靠近,实现一体化、同城化的程度,而西渭融合,则更像是两地的共同合作。
富阎产业合作园、西渭东区、渭临经济协作区等三地,均是在某一规划范围内,西安、渭南两地通过合作共建实现该板块的基础设施提升和产业落地。
西咸一体化交通互联项目西兴高速改扩建
西安与咸阳、西安与渭南的区域融合发展,可以明显看到“一体化”是更深层面的融合,这种深度体现在项目体量、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互动活跃程度等多个维度。
当然,西渭融合发展也提出了形成市场化、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目标,只是当下区域融合程度,要慢于西咸一体化。
那么,为何当下要提出西杨一体化?西杨一体化发展有哪些可能性?
我们从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史高领提出的建议中,看到一些方向。(所列建议为精简后建议,并非原文)
一是加大创新资源共享力度。依托西安“双中心”建设,建设杨凌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发挥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教资源优势,在西安建设一批农业科创飞地园区、试验示范站(基地)。系统性谋划“西安—杨凌”科创走廊。
二是优化产业协同发展布局。支持西安的种业企业向杨凌集聚。支持各类涉农展会向杨凌集中。高水平建设西安-杨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推动西安中心城区瘦身健体,在杨凌建设西安城郊大仓基地,推动西安主城区大型仓储物流、冷链物流、农贸集散等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向杨凌疏解集聚。
三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合作共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等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共同开展与上合组织国家、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
四是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联合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共同建设渭河流域绿色生态带,协同推进杨凌和周至间“一河两岸”生态整治、上下游洪涝联防。
五是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共用。推进跨区域合作办学,提升西安杨凌教育一体化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杨凌示范区医院自贸院区,支持依托交大二附院积极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西安至杨凌高铁、城际列车实行年票、月票收费制度。推动陕V牌照车辆享受西安绕城高速(含机场专用高速)包缴政策,陕A、陕U牌照车辆包缴政策行驶范围扩展至西安-杨凌段高速。
综合看来,这份建议从西安与杨凌借助各自优势可合作的领域,到西安产业可对杨凌实现的辐射,以及两地联动互通的民生基建等,呈现西安杨凌一体化发展的可能性。
如若未来西杨一体化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在西安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产业外溢中,杨凌无疑会获得更多的优势。
而在西安都市圈规划中,西安与杨凌的协同定位是“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当下,西杨一体化的提出,无疑是主动推进杨凌示范区与西安密切关系,实现更深层次融合发展的重大举动。
IXIAN.CN
实际上,西安都市圈批复后,不止是圈内城市,商洛、汉中、安康陕南三地均在主动积极融入西安。
区域协同趋势下,杨凌区位优势明显,又有着示范区体制和政策方面的优势,靠近西安,提出西杨一体化是必然选择。
而西安与省内各城市的合作与融合,是省会城市应当担起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大型城市转型和中小城市提速。
未来,杨凌与西安更深入的合作将如何展开,我们将拭目以待。
编辑:Lyna
审核:解革
监制:号称嬉皮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