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声明:本虚拟文章仅为创作产物,不针对特定个人或团体。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周文,听说你又被老何批评了?"王科长端着茶杯,眯着眼睛问我。

"是啊,只因为我建议给贫困户张大爷多争取点补助。"我苦笑着回答。

"你啊,太实诚了。镇里这种地方,明哲保身最重要。二十年了,你还不明白这个道理?"

我沉默片刻,抬起头:"我只是觉得,当公务员就应该为百姓做点实事。"

王科长摇摇头,一脸无奈:"就你这个性格,别说副镇长了,办事员你干到退休都是有可能的。"

窗外阳光明媚,我望着远处的青山,不知为何,心中涌起一股倔强。命运真的就这样注定了吗?

01

2003年,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林南县凤凰镇工作。

那时的我满怀热情,希望用所学知识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初到镇政府时,我被分配到了农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农技推广和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问题。

记得刚入职的第一天,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了镇里的各项资料,了解凤凰镇的基本情况。

镇党委书记何建国看到我这么认真,笑着说:"小周,有干劲是好事,但也别太着急,慢慢来。"

我点点头,但心里却想: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如何能不急切呢?



凤凰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辖区内有十三个行政村,总人口约三万。主要种植水稻和蔬菜,经济条件在全县属于中等偏下。

镇里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许多村子道路泥泞不堪,灌溉设施老化严重。

初入职场的我,工作积极主动。每当农民反映问题,我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尽力解决。

慢慢地,镇里的村民们都认识了我这个"小周干部",有什么事都愿意找我帮忙。

然而,办公室里的同事们却对我的热情有些不理解。

"周文,你何必这么拼命?反正工资都是一样的。"同事刘明经常这样劝我。

"不是为了工资,是觉得这是我的责任。"我总是这样回答。

"太傻了!在基层混,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关系,有没有后台。光靠勤奋,二十年也升不了职。"刘明拍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我不想相信这种说法,坚持按照自己的信念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刘明的话似乎有几分道理。

我工作的前五年,镇里进行了两次干部调整,有六名同事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

他们中有人是领导的亲戚,有人会来事儿,懂得逢迎领导,而我这个埋头苦干的"老实人",始终只是一名普通办事员。

2008年,我从农业服务中心调到镇政府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文字材料的起草。

虽然岗位变了,但我的工作态度依旧。每次起草文件,我都力求准确反映实际情况,不夸大成绩,不隐瞒问题。

这种作法让我的文字工作得到了一些肯定,但也经常因为"不够漂亮"而被领导退回重写。

"周文啊,文件材料要懂得适当美化,这样上级看了才满意。你这么实事求是,有时候反而不好。"办公室主任老张曾这样教导我。

我理解他的意思,但总觉得违背良心的事不应该做。这种执拗,让我在单位里渐渐有了"不开窍"的名声。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在凤凰镇已经工作了十年。十年间,我由一个青涩的大学毕业生变成了镇政府的老职工,熟悉镇里的每一条道路,了解每个村的情况。

但我的职务却几乎没有变化,仍是一名普通科员,只是从办事员转为了文书。

2013年,镇里又一次进行干部调整,比我晚入职五年的小李因为是县长的表弟,一下子被提拔为副镇长。当天,办公室里的同事们私下议论纷纷。

"看吧,都说了,没有关系就别指望提拔。"刘明喝了口茶,意味深长地看着我说。

"周文工作这么认真,十年了,连个副科级都没混上,真是可惜。"王科长摇头叹息。

"主要是周文太老实了,不会来事儿。这年头,光靠勤奋是行不通的。"老张也插话道。

听着这些议论,我心里难免有些失落。难道自己真的错了吗?那些日夜加班整理的文件,走村入户解决的问题,难道真的毫无价值?

晚上回到家,妻子马兰看出了我的心事,安慰道:"别想太多,你做的是对的。也许提拔的机会还没来而已。"

"我不是为了提拔才这样做的。"我摇摇头,"只是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傻了。"

"傻什么傻,你是最有原则的人。"马兰递给我一杯热茶,"我嫁给你,就是因为你这种品质。你看那些所谓的'聪明人',升职快,但谁尊重他们?村民们提起你,可都是赞不绝口呢。"

妻子的话让我心里暖暖的。是啊,也许在官场里我不懂得钻营,但起码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百姓的信任。

02

第二个十年,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工作风格。每天早到晚走,任劳任怨。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在文字工作上的能力越来越强,经常被借调到县里帮忙写材料。有几次,我起草的报告还得到了县领导的肯定。

2015年,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关于基层工作的文章,发表在县里的报纸和杂志上。

这些文章真实记录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和农村的发展变化,得到了一些读者的认可。写作成了我工作之余的精神寄托,也是我表达对生活思考的方式。

2018年的一天,我在镇政府食堂吃午饭时,听到几位年轻同事的议论。

"周哥都在镇上干了十五年了,还是个普通科员,真可惜。"

"是啊,周哥人挺好的,就是太实在,不懂得拍马屁。"

"听说他前几年有个提拔的机会,因为得罪了何书记的亲戚,被一票否决了。"

"唉,在基层就这样,没关系就别想提拔。"

听到这些话,我默默地低头扒饭,心里有些苦涩。十五年了,我的付出似乎只换来了同事们的同情。



有时候,我也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但每当看到村民们真诚的笑脸和感谢的眼神,我又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2020年,我在凤凰镇已经工作了整整十七年。这一年,林南县迎来了一位新的县委书记——宋明远。

宋书记是从省里空降下来的,据说为人正派,重视基层工作。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各个乡镇调研,了解基层情况。

宋书记来凤凰镇调研的那天,镇里进行了精心准备。何书记安排我负责撰写镇情汇报材料,并要求我"适当美化"数据,突出镇里的成绩。

"周文啊,这次材料一定要写得漂亮点。宋书记是实干派,但也不能让他觉得我们工作做得不好啊。"何书记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我犹豫了一下:"何书记,宋书记既然是实干派,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如实反映情况,把存在的问题也讲清楚,争取上级支持?"

何书记皱了皱眉:"你懂什么?领导来调研,主要看的是成绩。问题可以提,但不能太突出。这样吧,你先写,我再看看。"

回到办公室,我思考再三,还是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写。

我详细介绍了镇里的基本情况,客观呈现了这些年的发展成绩,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部分村庄基础设施落后、特色产业发展不足、年轻人外流严重等。最后,我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何书记看到初稿后,脸色立刻沉了下来:"周文,我说什么来着?问题写得太多了,这不是让领导觉得我们工作没做好吗?赶紧修改!"

我硬着头皮解释:"何书记,我觉得实事求是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如果只报喜不报忧,领导怎么知道我们的难处?"

"你啊,就是不开窍!"何书记摇了摇头,"行了,你去忙别的吧,这个材料我另找人写。"

最终,镇里准备的汇报材料确实"漂亮"了很多,问题轻描淡写,成绩则被大大夸大。不过,我悄悄把自己写的那份原稿保留了下来。

调研当天,宋书记一行人先后参观了镇政府、村民服务中心和几个重点村庄。何书记全程陪同,不停地介绍凤凰镇的各项"成就"。宋书记听了汇报,只是微微点头,表情不露喜怒。

临近中午,宋书记提出要随机走访几户农民,了解真实情况。这个突如其来的要求让何书记有些措手不及。我正好在场,何书记只好安排我陪同宋书记前往。

我带着宋书记来到了最偏远的山后村。这个村子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较差,正是我一直关心的地方。村民们看到县领导亲自来访,都很激动,纷纷表达了对改善生活条件的期望。

在一位老大爷家中,宋书记详细询问了他的生活状况和困难。老大爷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村里的问题:道路年久失修,下雨天出行困难;灌溉设施不足,农田常常缺水;医疗条件差,生病了只能跑到镇上。

"书记啊,我们村子这么穷,政府能不能多帮帮我们?"老大爷诚恳地问道。

何书记有些尴尬,赶紧解释说已经有规划改善这些问题。宋书记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认真地记录下老大爷的诉求。

回程的路上,宋书记询问我:"你叫什么名字?在镇里工作多久了?"

"我叫周文,在凤凰镇工作已经十七年了。"我老实回答。

"十七年?"宋书记有些惊讶,"那你现在是什么职务?"

"我还是一名普通科员,主要负责文字工作。"

"科员?"宋书记皱了皱眉,若有所思。

03

当天下午,调研工作结束后,宋书记在镇政府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

会上,何书记再次强调了凤凰镇的"显著成绩",轻描淡写地提了几个"有待改进"的地方。

宋书记听完汇报,开门见山地指出:"今天的所见所闻与你们的汇报有很大出入。基层工作要实事求是,不能只报喜不报忧。我希望你们能够正视问题,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

会议结束后,宋书记吩咐秘书留下来收集一些材料,其中就包括各乡镇近期的工作总结和问题分析。

我趁机将自己最初撰写的那份实事求是的材料交给了秘书,并附上了我这些年写的几篇关于基层工作的思考文章。

我不知道宋书记是否会看这些材料,但我觉得自己至少尝试过了。或许,这就是命运给我的一次机会。

调研结束后的一周,我的生活依旧平淡如常。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办公室,晚上六点左右下班,偶尔加个班。

何书记因为调研中的尴尬表现,对我的态度更冷淡了,但我并不在意。

周五下午,我正在整理文件,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请问是周文同志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和的女声。

"是的,我是周文。您是?"

"我是县委组织部的王秘书。宋书记想跟你谈谈,请问你明天上午有时间吗?"



听到这个消息,我一时间有些懵。县委书记要见我?是因为上次的调研吗?还是我做错了什么?

"有...有时间。请问是什么事情呢?"我有些紧张地问道。

"具体事宜宋书记会亲自告诉你。明天上午九点,请你准时到县委大楼三楼会议室。"

放下电话,我心里忐忑不安。这种突如其来的约见,在我二十年的工作经历中还是第一次。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妻子,她也是既惊讶又担忧。

"会不会是因为你给秘书的那些材料?"马兰猜测道,"也许宋书记看了你写的东西,想了解更多情况。"

"可能吧。不管是什么原因,明天去了就知道了。"我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

第二天一早,我穿上最整齐的西装,提前半小时来到了县委大楼。九点整,王秘书带我进入了会议室。

宋书记已经在那里等候,桌上摊开着几份文件,其中就有我交给秘书的那份材料。

"周文同志,请坐。"宋书记亲切地招呼我。

"谢谢宋书记。"我有些局促地坐下。

"我看了你写的这些材料和文章,写得很好,实事求是,分析透彻。"宋书记开门见山地说,"特别是这篇《基层治理的困境与出路》,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都很有见地。"

"谢谢宋书记的肯定。"我受宠若惊,"这些都是我在基层工作中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我了解了你的情况。在凤凰镇工作了十七年,一直是普通科员,从未提拔。"宋书记看着我,"你心里有什么想法?"

我沉思片刻,诚实回答:"说没有遗憾是不可能的。但我一直相信,只要踏实工作,总会被组织看到。"

宋书记点点头:"你的工作态度和能力,确实值得肯定。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你希望去什么样的岗位工作?"

这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有人询问我的职业规划。思考再三,我回答道:"我最熟悉的是基层工作,特别是农村工作。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

宋书记满意地笑了:"很好。组织部已经对你进行了考察,各方面反馈都很正面。我们决定提拔你担任河口镇副镇长,主管农业和扶贫工作。你有什么想法?"

04

我一时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副镇长?这是我工作了十七年,从未奢望过的职位。

"我...我能胜任吗?"我不禁问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