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的乡村夜校,有一名特殊的老师。

他没有双手,没有双脚,左眼瞎了,右眼只有0.3的视力。每天,他都要拖着8.5公斤重的假肢“走”到夜校上课,每一节课都没落下



村里的人都知道,这位老师,就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退下来的英雄——朱彦夫

朱彦夫1947年就参军入伍。为了保家卫国,他失去了四肢和左眼,眼瞅着人生就望到头了。但所有人都没想到,朱彦夫不仅没有在困难中沉沦,反而逆流而上,在家乡干出了一番事业。

更让人艳羡的是,朱彦夫还有一段美满的婚姻。他的妻子陈希永守护他55年,为他生下六个孩子。陈希永去世的时候,朱彦夫不顾传统,为她“披麻戴孝”。



她掌管了我整个生涯的全部,我能走到现在,完全是她的成绩,她的功劳。”朱彦夫提起妻子时,满是感激和愧疚。

那么,朱彦夫和陈希永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残而不废:与其腐烂不如燃烧

1950年11月,长津湖250高地。

寒风呼啸,空气里都是熏人的血腥味儿。不久前,这里发生了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志愿军一整个连的士兵,只活下来了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其他的全部壮烈牺牲,魂断异国。

这个十七岁的幸存者,就是朱彦夫。

朱彦夫被增援部队发现的时候,只剩一口气儿了。他的腹部裂开一个大口子,肠子流出体外,左眼球被子弹打得稀碎,四肢直挺挺地支棱着,已经冻成了硬邦邦的冰块儿。



朱彦夫被紧急送到医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过不了这一关了。伤势严重,又被冻了那么久,能活,那都是老天爷开恩。

朱彦夫昏迷了整整93天。在第47次手术过后,他奇迹般地清醒了。但是他也永远地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完好的右眼,视力也下降到了0.3。不仅如此,他的脑子里还留了一块弹片,时不时就折磨得他头痛欲裂。

可以说,在很多人眼中,朱彦夫已和“废人”无异。



朱彦夫病情稳定后,就被送到了山东省荣军休养院,国家派了专人照顾他。休养院的生活衣食无忧,可朱彦夫并不快乐,每天都心事重重。

他真的要当国家的“拖油瓶”,继续“废”下去吗?他年纪轻轻,真的要过这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人生吗?

朱彦夫又想到了他的战友们。长津湖一战,他所有的战友都没能活下来。他们有的和他同龄,有的比他年纪还小,人生才刚刚启程,就走到了终点。作为全连唯一幸存的人,他如果心安理得地躺平,对得起战友吗?



想到这里,朱彦夫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理解的决定。他放弃了国家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

朱彦夫想试一下,自己这副残破之躯,还能不能干点儿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毕竟,他虽然是“无肢青年”,但好歹还活着,与其当一个废人,不如连着队友那份儿一起,活出个人样来。

回到家乡的朱彦夫,首先就是锻炼生活自理能力。这对失去四肢的人来说并非易事,但朱彦夫相信,只要活着,只要有信念,就没有啥做不到的。



双手截肢,握不住筷子勺子,就把饭菜洒在桌子上,趴上去舔食;失去双脚不能行走,就装上假肢,一遍遍地练习走路;没人给他做饭,他就自己动手,用嘴咬住菜刀的刀背,再用断臂往下压,艰难地切菜。

可是,有些事情可以靠朱彦夫的毅力完成,有些事情却是他掌控不了的,比如婚姻。

朱彦夫重残回家,母亲心疼得直掉眼泪。她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没多少日子可活,她走了之后,儿子要怎么办呢?谁来照顾、陪伴他?



老人想到这里,就打算给儿子说一门亲事。她知道自家的条件,要求也不高,只要姑娘不嫌弃残疾人,勤快善良会持家就好了。

朱彦夫母亲的想法,和沂源县民政局局长武宪德不谋而合。前些日子,他听说战斗英雄回老家了,就一直琢磨着给英雄找个对象。

得知朱彦夫母亲定下的标准之后,他就忙活起来了。可是,朱彦夫的情况摆在这里,找对象非常难,武宪德一连说了好几个都没说成功。那些姑娘一看到朱彦夫,吓得掉头就跑。



武宪德愁得要命,头发都要秃了。关键时刻,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人:自己的内侄女陈希永。

陈希永是个刚满20岁的姑娘。她身材高挑,面容白净漂亮,长得无可挑剔。最重要的是,她性格温和,勤劳善良,配朱彦夫再合适不过了。

武宪德感到很满意,但他又怕陈希永看不上朱彦夫,憋了好几天都没说。

他不知道的是,陈希永跟朱彦夫,其实早有一段渊源。

朱彦夫刚回家那会,因旧伤复发住进了东里医院。巧的是,这段时间,陈希永的姑姑刚生完孩子,也在这里住院,陈希永每天都会去照顾她。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希永碰到了朱彦夫。看到朱彦夫的第一眼,她就被这个“肉轱辘”吓得不轻,连忙低下头,不敢再看第二眼。

后来,陈希永在医院里听人谈论朱彦夫,这才知道那个人是抗美援朝的大英雄,他是为国家失去手脚的。

陈希永感到敬佩的同时还有点内疚。所以,当武宪德鼓起勇气找到她,向她介绍朱彦夫时,她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态度,只说要先去朱彦夫家看看。

朱彦夫家中贫穷,住在几间破旧的小屋里。陈希永去看的时候,就绝望得眼前一黑。再想到朱彦夫的身体状况,她明白,嫁进去绝对有吃不完的苦。



陈希永高估了自己。她连门都不敢进,匆匆看了一眼就往回跑。

朱彦夫满心黯然。本以为这门亲事会再次告吹,但柳暗花明又一村,没过多久,这段姻缘就迎来了转机……

患难与共:用羸弱的肩膀挑起大梁

陈希永从朱彦夫家中跑回去后,心情低沉了很久。

这两天,她从武宪德口中得知了朱彦夫的英雄事迹,又是心疼又是敬重,可让她和朱彦夫结为夫妻,她还是有点下不了决心。

这般纠结了几天后,她终于作出了决定。

朱彦夫是英雄,是国家和人民的功臣,他本可以好好地过完一生,却选择保家卫国,上战场拼杀,落下终身残疾。



“他的手脚是为国家断的,凭什么不能拥有美满的婚姻生活?如果我们都嫌弃他的残疾人身份,都不想嫁给他,那他要怎么办?孤独终老吗?他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不应该是这种结局。”

陈希永承认,她是真的放不下朱彦夫。在这种不舍的心态下,什么吃苦,什么贫穷,都被她抛到脑后去了。

朱彦夫失去手脚,没关系,她是个全乎人儿,有手有脚的,算是和朱彦夫中和了。朱彦夫守护群众,那她就守护朱彦夫,做他的手脚,做他的眼睛。

1955年,朱彦夫和陈希永结为夫妻



新婚第二天,陈希永早早起床做好饭,再温柔地给朱彦夫穿上假肢、扣上衣扣,接着打来一盆热水,将毛巾浸湿,搭在朱彦夫的残臂上。做完这些之后,她才把饭菜端到朱彦夫跟前。

这一套简单却又烦琐的程序,陈希永做了55年,从不间断。如果说朱彦夫是打不倒的钢铁英雄,那么陈希永就是山间的梅花,迎着生活的苦难,世间的霜雪傲然绽放,柔软而坚韧。



如果没有母亲,父亲不会活到现在,也不会有我们这个家庭,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在提到陈希永时,朱彦夫的大女儿朱向华热泪盈眶,就连朱彦夫都说,陈希永嫁给他,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朱彦夫家很穷,母亲年迈,他自己又是残疾人,家中没有劳动力,所有的活儿都压在了陈希永一人身上。

每天天不亮,陈希永就要起床做饭,并为丈夫熬药、穿衣、洗脸、装假肢、如厕。把丈夫安顿好,她还要伺候年迈的婆婆,再扛着扁担来来回回挑水,把家里的水缸填满。

所有杂事都忙完后,上工的时间就到了。陈希永便扛上锄头,又和村民们一起下地挣工分。



就算怀了孕,陈希永也闲不下来。她前后为朱彦夫生了六个孩子,每次怀孕都得不到休息。哪怕到了临产期,她都要挺着大肚子挑水、洗衣服、准备猪食鸡料,还要给家人摊上几十斤煎饼。

据陈希永的女儿说,陈希永生产前一天都还在干繁重的家务,产后别说坐月子了,连躺着休息都没时间,第二天就下地干活了,干完活后还要忙前忙后地伺候丈夫和婆婆。

在这个家里,陈希永把丈夫、婆婆和孩子放在了首位,把自己排在了最后面。



1960年,村里遭遇饥荒,陈希永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让丈夫、婆婆和孩子填饱肚子。她把能吃的东西都给了家人,自己则偷偷去摘槐花充饥。

陈希永没想到,自己对槐花过敏。因大量食用槐花,她的脸肿了,眼睛只剩下两条缝儿,朱彦夫看了心疼不已,每次吃饭只吃半饱,特意留半碗给陈希永吃。

陈希永嘴上答应得好好的,但每次都趁朱彦夫不注意的时候把饭菜藏起来,下一顿再热给丈夫吃。

家中没有多余的口粮,陈希永吃槐花又过敏,她就不吃了,改吃地瓜秧、花生皮、玉米骨头和树叶。为了不让朱彦夫知道,她每次都忍着,等朱彦夫出门了再去吃。



在生活中,陈希永处处为朱彦夫着想,在事业上,她也默默支持着丈夫的所有决定。她不仅是朱彦夫的贤内助,还是他的得力助手。

朱彦夫回到老家后,就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他十分关心群众,经常走家串户。哪家住着烈士,哪家是孤寡老人,哪家是军人家属,他都一清二楚。

如果哪一户生活困难,朱彦夫就记在心里,回家跟陈希永一说,陈希永心领神会,马上拿出一家子省吃俭用的钱送过去。钱不够,就用生活物品凑。



除了帮助丈夫建设家乡之外,陈希永还充分发挥了干部家属的表率作用。朱彦夫上任后,她从没搞过特殊待遇,每天都到生产队干活,队里让干什么,她就干什么。

修大寨田、填沟、造地……哪怕她怀着孕,也要去当劳力。

陈希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身作则,让朱彦夫在村里更有号召力。朱彦夫为村民们铺致富路,她就为朱彦夫铺平路。



有人曾为陈希永叫屈,为她不值,说她过得太苦了。每当听到这些话,陈希永都一笑而过:“我再苦,还能有老朱苦吗?”

就如朱彦夫所说的那样,陈希永嫁进朱家后没享一天福。她守护着朱彦夫,悉心养育儿女,为婆婆养老送终,把青春、热血和健康都献给了这个家,在日复一日地操劳中,逐渐耗尽生命力。



2010年,陈希永被确诊为肺癌。病魔来势汹汹,陈希永很快就卧床不起。

那段时间,陈希永睡觉都不安稳,朱彦夫不放心,一个晚上几乎不合眼地守着她。被子滑落了,朱彦夫就艰难地撑起身子,给妻子盖被子。

朱彦夫身体残缺,只能用两只残臂夹着被子,将它盖上去。因失去双腿,他下半身使不上力,经常支撑不住,砸在陈希永的身上,将她砸醒。



陈希永一睁眼就看到丈夫担忧愧疚的目光,又是心酸又是感动。如果可以,她真想和丈夫白头到老,但造化弄人,她注定要先走一步了。

2010年2月,陈希永因病去世,从不向命运低头的朱彦夫哭得撕心裂肺。为了送妻子最后一程,他不顾风俗传统,坚持为亡妻“披麻戴孝”

老陈啊,你可要等等我,我很快就来了,到时候咱俩还一起生活。”朱彦夫抹着眼泪,泣不成声。

他能活到八十多岁,完全就是陈希永的功劳,他这一辈子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唯独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和妻子说一句道歉的话,是他的最终愿望。

可惜,这句话永远也说不出口了



行文至此,心中充满了疼惜和遗憾。朱彦夫是英雄,陈希永又何尝不是呢?她是朱彦夫的英雄,是六个儿女的英雄,也是张家泉村的英雄。

她和丈夫一样,都是大公无私的人。他们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感人的爱情故事,还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英雄夫妻,英雄家庭,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仰

参考资料:

1. 人民日报-一位老兵的坚守
2. 齐鲁网-身边的红色爱情丨朱彦夫与妻子55年的爱情故事:她就是他的手脚
3. 央视网-朱彦夫:中国当代的“保尔·柯察金”
4. 中国山东网-爱情故事:“红嫂”陈希永做了朱彦夫55年的“拐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