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梯田环绕。到57岁余启贵的家,得翻过一个个山坳。而离家4公里之外,是他任教17年的学校——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翁江小学。
今年,位于龙脊镇江柳村的翁江小学招生少,只有12个学生,余启贵是唯一的正式老师。人太少,少到严格意义上这个大包大揽校内外所有“活路”的男人不叫校长,叫“校点负责人”。
余启贵每天吃过晚饭后的第一件事,十年雷打不动:鸡蛋0.85公斤,11.5元;麻鸭肉1.5公斤,49.2元……他要将孩子们当天午餐吃了什么以及餐费使用明细“超透明”地公开在微博上。
余启贵发的微博。受访者供图
2763条微博记录的背后,保证了学校免费午餐项目的每一分钱都可查。当一粒米、一叶菜的重量被刻进小数点后两位,十年认真写就的一本账,拦住了那些猜疑的浊浪,让公益的善意最大程度地晒着阳光。
是老师也是厨子
村小,真的很小,在庞大教育系统中,只能算“神经末梢”。
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翁江小学所在的江柳村是当地瑶族聚居的村落,距离龙脊镇33公里。
按当地的说法, “翁柳”为瑶语,意为“山中深窝塘”。1990年,“深窝塘”飞回了一只“金凤凰”:当时,作为村里唯一的高中生,余启贵毅然回到了自己出生、长大的江柳村。至此之后的35年,他把自己的身心交付给了农村基层教育。
在这里,你可以尊称余启贵一声“余老师”:从语文数学英语到美术体育科学,上下午共6节课,余启贵一人包揽;你也可以像学生家长那样,亲切地喊一句“余大厨”:余启贵的拿手菜,油炸后的剑骨鱼外香里嫩,孩子们一口入魂,爱吃,回家就扯着嗓子给奶奶提要求“你能不能像余老师那样做鱼”,奶奶们回答:“要放这么多调料?你当我是‘余大厨’啊。”
大山深处,由余启贵掌勺的翁江小学,炊烟每天中午准时飘起。
孩子们的餐标是一荤两素,每人5元。受访者供图
食堂里,碗筷碰撞。每人5元餐标一荤二素。一顿风卷残云的午餐,算得上12名孩子一天中最期盼的时刻。“现在娃娃少了,以前最多的时候,有33名学生。当年的餐标是3块一个人,后来涨到4块,现在是5块。钱全部用在油盐米菜 ,基本都是够的。”
一个“够”字,不容易。它蕴含了一分一厘的细水长流,与一粥一饭的精打细算。
这似乎是大山人与生俱来的吃苦与节俭智慧。当老师、当厨子、当后勤,“既要又要还要”的余启贵早年会自己开摩托车去龙脊镇上买菜。33公里山路,来回3个小时,每周日走上一趟,不论寒暑。有荤有素才能营养均衡,菜要新鲜,又要耐保存,肉也得换着花样买。“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的娃娃才有了点挑嘴的权利。”
余启贵也是学校的厨师,每天中午由他为孩子们做饭。受访者供图
一次买够一星期,超100斤的肉菜用大麻袋装着,被他结实仔细地绑在摩托后座。余启贵有些得意地拍了拍摩托车:“山路哦,绑菜也有手法,菜从没出过纰漏。”
是账本也是承诺
在余启贵这里 ,菜从没出过纰漏,账也是。
2015年,因志愿者的一次偶然到访,翁江小学接受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免费午餐项目。这个项目多渠道面向大众筹集善款,学校可以为家庭困难、离家远的学生向免费午餐基金提出免费申请,但要求学校必须公示开餐情况,确保善款善用。
至此,余启贵给出了一份长达十年,堪称较真的免费午餐账本。
余启贵公布出来的账单。 受访者供图
2015年11月26日,第一条公示微博以短信的形式发送,每日餐费收支与采购清单被余启贵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孩子吃了什么菜、采购了什么肉,一目了然。发票经手人,证明人签名,月末结算单均会张贴存档,余启贵直白地给出了理由:“受了恩惠,就要不负信任,得按照要求做好。”
十年微博的字里行间里,我们能轻易捕捉到这本账被寄托了更多含义:那是一位乡村教师的用心负责,也是一所学校对捐赠者的良心承诺。
雨季道路塌方,余启贵会特别标注“因修路采购成本上涨”;4540元善款延迟18天到账,发文解释资金流转途径和原因,让那天的微博特别地长;偶尔一次周三午餐忘记拍照,他如实配文,写上“无图有真相”;0.85公斤鸡蛋曾被质疑,为什么要花11.5元,第二天余启贵就上传菜市场的价目表证明:我没有说谎。
每日花销最多不超过200元,平平无奇的午餐公示内容其实少有人关注。但翁江小学的十年微博被免费午餐项目的负责人看在眼里:“我们当时的确要求学校统一开通微博,目的是想让社会各界力量一起参与开餐监管。翁江小学是做得最好的一批学校之一。”
当被问及“余启贵老师如何,免费午餐执行得怎样”等问题时,江柳村的工作人员会快人快语地反问:“那还用说?”他评价:“这是难得的好老师。”
学生家长村民陆柳君更是直接表态:“多亏了余老师!孩子在家不爱说话,内向得很,去了学校开朗了好多。”对于免费午餐公示的问题,她摆摆手,表示自己从未关注过。“因为信任。我也从没听说有哪个家长质疑过。”
最早的公示微博可以追溯到2015年11月。受访者供图
是“背篓”也是保姆
在无数人的爱心守护下,免费午餐项目走过了10年。余启贵用近乎执拗的细致告诉所有人:乡村小学餐盘里的饭菜,不允许有“罗生门”。他从2008年来到翁江小学,2015年翁江小学开始执行免费午餐项目。他深知,这里的孩子们能吃上一顿热乎乎,有营养的饭菜有多不容易。
时下正值四月,江柳村所在的龙脊镇有大名鼎鼎的龙脊梯田,农民们灌水插秧,倒影辉映着天光。目前,常住人口1025人的江柳村,80%都是留守老人与儿童。
很久以前农村流行“读书无用论”,“每家每户去家访,为了让娃娃们上学,我要跟家长做心理沟通。”余启贵还清楚地记得。但自从2015年开始,包括学前班孩童在内都有了免费午餐。孩子有人管,还可以解决学杂费及吃饭问题,这对家长们来说,让孩子们上学开始成为自主选择。
名为小学,翁江小学其实还有学前班,孩子3岁便可入读。目前12个学生中,有4个是学前班的“小豆苗”;小学隔年招生,最高上到二年级。待明年,这一茬8名学生就会转入镇上的龙脊镇小学读三年级。
余启贵是村小里唯一的正式老师。受访者供图
2×1.5米的木板刷上黑漆就是黑板,坑坑洼洼的水泥硬化操场一下雨就打滑——早年的学校基础设施有限,远离城市,交通也不便,加上学前班的学生多,余启贵实在忙不过来,就向县里申请找人来当临时幼儿老师,结果一年内3个老师“落荒而逃”。
1990年,余启贵正式成为江柳村的一名代课老师,“我是我们村土生土养的老师,当时觉得,好光荣哦。”慢慢地,35年过去,余启贵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这个皮肤稍显黝黑眼神却亮,背微驮,板书却写得遒劲的汉子,言谈间从不沉溺于过往的苦。他说,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下,城乡教育正慢慢均衡。“我们的操场安装上了悬浮地板,黑板也变成了可以上网的一体机白板。”余启贵笑呵呵地透露他的工资:“现在涨到了6000多元呢! ”
现在村小教室里也有了可以联网的一体机白板。 受访者供图
陶行知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那余启贵就是翁江小学的灵魂。在这个只有小学一二年级的启蒙小学,他是唯一的正式老师,最高学历是高中自学+函授大专。他一个人教全科,又当老师又当厨子又当后勤,还是保姆。“很多学龄前的小孩会屙屎屙尿,流在裤子里,我得给他们换。”
那么多岗位,余启贵到底是什么?江柳村村民们的一句话,似乎说出了最终答案。他们说,余启贵有个外号,叫“背篓老师”。
村公路没修通前,余启贵的家就是孩子们上学的集合点。学生早上8点集合,到学校4公里的路程,3岁多的孩子得走1个多小时。“有些娃娃身体弱,梯田的下坡路又不好走,一开始我帮他们背书包,后来小娃娃跟我撒娇,说‘老师我要背‘。”听到这话,余启贵二话不说,就把他们装进了背篓里。
曾经4公里的上学路,都是余启贵背着年幼的孩子走过去。 受访者供图
踏遍田埂溪涧,踩过羊肠小道,江柳村的“小豆苗们”在余老师的背篓里,摇晃着长大了。从2008年(到校)到2017年(买车),日升月落,夜起暮合,余启贵这一背,就背了足足10年。
2015年农村硬化公路修通了,余启贵找亲戚东拼西凑,再加上去银行贷款,在2017年买了一辆9万元的小轿车,从此他开始开车免费送孩子们上下学。“有了车就好了,孩子们去学校开车只要10分钟,不管天气再恶劣,都能去学校了。”
家长们都知道,余老师是个再细致不过的人。潘秀康和潘秀贤是一对龙凤胎,目前正在翁江小学读书,他们的爸爸忙于务农,偶尔会送姐弟上学——这个送,是送到余老师家门口。“送到这里,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他说。
余启贵贷款买了车,同样送孩子上学。 受访者供图
有酸的也有甜的
余启贵也是两个女儿的爸爸。大女儿余秋琴28岁,父亲当乡村老师的辛苦,她从记事起就看在眼里。“他骑摩托车去镇上买菜,回来撞到石头,摔了跤,伤可见骨,现在但凡变天就膝盖疼。”当年高考填志愿时,无论老爸怎样劝说,她眼一横,拒绝填师范。余启贵还有个18岁的小女儿余秋霞,“小丫头倒是想当老师。”余启贵叹口气说,可惜“她的分数线达不到”。
路没修通前老师与孩子们步行上学(上图),2017年道路硬化修通后余启贵开车送孩子上学(下图)。 受访者供图
大山里孩子想考出大山并不是一件易事。教师生涯中,最让余启贵骄傲的事,是由他启蒙,村里目前已走出了10多个大学生。
采访中,他说起了在镇中心小学读三年级的尖子生潘秀韵,说起了今年高考考到北京的潘启能……“坦白来说,我只是启蒙老师……他们能考出去,全靠自己。”余启贵补充说,“我给你讲,去镇上读小学的娃娃,只要周五放假回来很多都会来学校找我。跟我亲热得很,拿着糖说请我吃。”
教育的日常,或许就是无数个这样的瞬间。这种感觉,就像龙胜当地最重要的龙头种植产业——百香果。
它有点酸,却又那么甜。
记者手记
采访的最后,记者听余启贵唱了龙胜当地的一首山歌:小溪弯弯出青山,大河弯弯流入海……
走出青山,跨越海洋的孩子们呀,对你们来说,最初的求学路或许早已粗粝久远。但未来的某一天,在尝试打捞深埋时光之下的回忆时,希望你们能捞到最柔软温暖的那一部分,那是你们曾经坐过的背篓,是你们老师亲手做的饭菜、换过的裤子,和一遍一遍说给你们的那句话: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上游新闻记者 周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