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
【“宜”跃千年】
江西上高:呵护遗址遗迹 助力县域文化经济发展
古银矿遗址上的矿渣。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人民网上高4月23日电(记者时雨)在江西上高县南港镇的蒙山上有一处古银矿遗址,山上堆放着成堆的矿渣,别以为这些黑乎乎的矿渣是废弃物,其实这些可是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文物宝贝。22日,“宜”跃千年网媒采访团的成员走进深山,踩在这些矿渣上,“触摸”这些文物的脉络。
循着小径探访炼银遗址,眼前是堆积如山的矿渣,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依旧向来访者诉说着蒙山古银矿的昔日辉煌。拾起一块矿渣,入手沉甸甸的,质地坚硬粗糙,表面布满大小不一的坑洼,凑近细看,些许矿物质在阳光下正闪烁着细碎的光芒。
“蒙山银矿炼渣遗存丰富,至少有上百万吨,据此可以想象出当年冶炼规模之大。我们推测,高峰时期的冶炼户不少于8000户,大概有4万人,进行采石、冶炼、铸银‘一条龙’生产,这样规模化、一体化生产模式,在国内古银矿遗址中极为少见。”上高县博物馆馆长刘清华介绍,蒙山古银矿遗址具有重大的史料、人文和旅游开发价值,早在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传承人晏木然讲述青花釉料制作技艺。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上高县的历史印记不仅镌刻在蒙山古银矿遗址等古迹中,也藏在民间非遗里,青花釉料制作技艺便是其中之一。
从最初上山捡拾珠明料,到水洗、煅烧、筛选等工序,最终才能调配出纯净且富有层次的青花釉料,当用其在泥坯上勾勒,经窑火淬炼,便可诞生出绘有精美图案的青花瓷。
珠明料也叫石子青,散布在上高新界埠镇等地,以堆峰村为多。“早在明洪武年间,堆峰人就学会了捡料,这些料看起来是软的,手摸却是硬的,掰开来是墨绿色的。刚开始,石子青用来做染布颜料,后来销往景德镇制瓷。久而久之,堆峰人学会了石子青冶炼,但现在掌握这项技艺的人不多了。”堆峰村党支部书记晏俊华介绍。
不同质地的石子青。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为讲好堆峰人捡石子打拼创业故事,展示好青花釉料制作技艺,2023年,堆峰村精心选址,搭建青花釉料展示馆,与村内的古建筑、战地医院等历史遗迹连点成线,相互呼应,打造村里古色文化名片。自该馆建立以来,一批批参观者慕名而来,非遗传承人晏木然和儿子晏学荣担任起讲解员,向大家介绍每道工序的要点,有时还拿出“生料”和“熟料”进行展示。
“石子青有耐火的,也有不耐火,煅烧过程中,火力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全凭经验。这些年,石子青不好捡了,我们会从各地收购,在家里淘洗、煅烧,一年平均卖几千斤,一斤料低的30块钱,高的可以卖2000块钱,这就在于含钴量的多少。含钴量低的,烧出来呈灰色,含钴量高的,就是明亮的蓝色。”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晏学荣积极传承这项技艺,将传统炭烧改成电烧,精准控制温度,既提高了釉料的品质,也推动了技艺的创新。
每一处遗址遗迹、每一项非遗技艺,都见证着上高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需要人们精心呵护。近年来,上高县深挖文化富矿,扎实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对具有历史价值、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古遗址进行保护修缮,同时通过开展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抓好“非遗工坊”建设、培养非遗传承人等,推动非遗传承创新,促进传统工艺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助力县域文化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