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曾经的世界商贸中心、航运中心乃至财富中心,今天仍是活跃的外贸批售基地。
17世纪,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商品交换活动中,广州十三行也许是通讯信号最强的那个角落。今日跟随“特搜”了解其背后的自由、开放、灵活……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位于清代十三行商馆区的遗址之上(今广州市荔湾区西堤二马路37号广州文化公园内),占地30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90平方米,现馆藏文物超5000件(套)。
博物馆的力量
一层展厅是“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由“开海设关”、“十三行风貌”、“十三行行商”、“十三行贸易”、“中西汇流”和“走向近代”六个部分组成。
二层展厅是“王恒、冯杰伉俪捐赠文物专室陈列展”,展出的十三行时期珍贵文物,是广州著名文物鉴藏家王恒先生与夫人冯杰女士历经十多年来,遍及欧美各国收藏而来的。
十三行并非十三间商行
十三行博物馆的讲解员-潘晓彤:
十三行,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一个名字,历史上行商的数目会根据时代而变化,最多的时候有26家,最少的时候只有4家。
从茶叶丝绸瓷器 , 当时中国的商品通过十三行出口到海外,换回了一些白银 、 奇珍异玩 , 因此广州 也被誉为“天子南库”, 就是皇帝的钱包。
十三行的行商
当时的“带货明星”
作为十三行的行商,他们不仅是清朝政府的对外贸易的“代言人”,更是当时富可敌国的“带货明星”。
如果想当十三行的行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讲解员告诉“特搜”,当时的行商首先要向清政府缴纳大量的白银,作为行商的资本。比如说有位叫潘正成,外商会称他为叫潘启官,他当时出海贸易精通五国语言,他是同文行的创始人,担任十三行的总商头领接近30年。
中国工匠如何用“私人订制”
征服欧洲贵族
这些看上去有家族纹样的瓷器是徽章瓷,是欧洲一些显赫家族来到广州这边私人定制的一个纪念品,可以看到,上面的这些图案就是欧洲家族的一个家徽,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的“高级定制”。
博览万物
十三行博物馆的讲解员-潘晓彤:
广彩瓷器还有一个特点叫做“岁无定样”,它在不同的时期里面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也会融入西方的审美风格,所以它也是中西合璧的风格。
十三行不只有瓷器!
文明火种跨海不灭
贸易的洪流裹挟着文明的火种,当博济医院在十三行落地,牛痘接种术从此改写中国防疫史——商路不仅是货物流通的动脉,更是知识传播的桥梁。
其实除了物品上面的交流,当时十三行的贸易,他也客观上促进了西方的一些哲学文化、科学技术,包括还有西医、西药在中国的传播。
为让文明的火种跨海不灭,行商们甚至算准每一寸货舱空间。瓷器压舱、茶叶悬空,连货箱火漆印都暗藏保险逻辑——这份精密,让广州港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之一!
精密物流需要高效沟通,当年广州行商竟自创“粤式英语”,用粤语语法玩转跨国谈判。
十三行的背影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十三行留下的遗产——面向世界、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精益求精的商贸精神却刻进了广州的基因,广州一直走在中国对外贸易交流的前沿。广交会上外商云集的盛景,跨境电商里“中国质造”的底气,都能在这条老商路中找到历史的回响。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 09:00-17:30(16:30停止入内,周一闭馆)
荔湾区西堤二马路37号(广州文化公园内)
8号线文化公园站B口
**如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部分来源 | 广州看展CityGuide、人文讲解队
编辑 | 赵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