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 何

当他们开始抓房子质量,保交楼,取消公摊面积的时候,得牢牢记住,不是他们良心发现了,而是他们发现没人买单了。

3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

前不久备受关注的“层高不低于3米”的好房子要求,就来自这份标准。



新标准明确——

  • 新建住宅建筑的层高提升为不低于3.00米;
  • 每套住宅都有满足日照标准的房间;
  • 将现行要求规定的7层起设置电梯,提升为4层起就要设置电梯,每个住宅单元应至少设置1台电梯。

不单单是这些,标准对房子在舒适性,适老化,信息化等方面也有很多规定。

一个问题是,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快推出好房子的新标准呢?

低情商的说法就是文章开头那段。

而高情商的说法,是为了实现“止跌回稳”的大目标。

回顾今年两会,“稳住楼市股市”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总体要求,“止跌回稳”成为2025年房地产工作的首要任务。

与此同时,“好房子”也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这么看,“好房子”的政策显然是为了服务于前者的调控手段。

楼市调控新政策的出台,其实是在加速市场分化。

事实上,当下有两个趋势已经形成了。

第一个就是住宅的豪宅化,在新房市场,小面积、低总价的刚需房正在加速的收敛,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豪华装修的、总价高的新房。

而各省推出来的新的住宅规范还在加速这一趋势,从去年开始,包括江西、福建、深圳、天津都密集推出了第四代住宅的设计规范。

那这些规范对层高、对采光,甚至对飘窗台的近身都做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特别是高得房率这一点,是现在新一代住宅吸引居民购房的主打看点,100%以上得房率的新房越来越多。

这次好房子新规不仅要求四层以上住宅必须安装电梯,还对隔音效果和室内门洞宽度提出了更高标准。

这些看似新增的要求,其实不过是把过去高端社区和洋房项目里早已存在的做法标准化了,甚至有些条款反而放宽了对开发商的限制。

比如那些大院式社区和洋房住区,早就属于事实上的高端住宅,现在只是把这些默认做法写进了规范里。

一句话总结就是,未来上市的房子,即便同一价格面积设计,对现在的住房都是降维打击。

而且这不是某一地的变化。

第二个趋势是各地方新推的地块都在被高溢价的拿。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杭州、成都地王频出,不断刷新拍地价格。



尤其杭州,楼面价从突破7字头到突破8字头(接近9万元),只花了短短三天,成为全国楼面价第三高的城市,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我知道肯定有人说能有这个溢价,当然是因为人家地理区位好,是核心位置的核心资产,

但你要知道推什么地的背后,也代表着土地的供给方想要向市场推什么样的产品。

比如杭州西湖区的这块地王,容积率只有1.1,土拍的溢价率却达到了惊人的115%。



这种政策导向的核心,就是要重新定义“好房子”的标准,让新房市场和二手房市场加速分化。

中高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会被引导到新房市场,而普通家庭尤其是新市民的居住需求,则会更多依赖存量二手房。

一旦高端买家不再关注二手房,这类房子自然就炒不起来了,金融属性也会逐渐剥离。

没错,政策确实要求止跌回稳,但是这个止跌回稳的方式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好房子的得房率超过100%,装修还上档次,住着还舒适,

只要让他们见过古德豪斯的好,他们自然会嫌弃自家刚需的小。

没错,这才是止跌回稳的逻辑——谁有钱挣谁的。

说白了,未来的住房市场将分成两个阵营:

  1. 高端新房:这类房子供应量少但价格居高不下,主要面向高收入群体,普通人很难企及。
  2. 刚需二手房:长期保持低价横盘(实际可能因税费和折旧缓慢下跌),基本失去增值空间,彻底回归居住功能。

这种分化其实是件好事。

一方面,更多人能以更低成本解决住房问题;

另一方面,大家也不用再把买房当作唯一的投资手段。

毕竟房产投资门槛太高,之前还出现过深房理那样的金融化风险,而金融资产投资门槛低、流动性好,更适合普通人。

当市场现状彻底熄灭商品房的投资属性时,作为商品的房屋,居住功能便成为购买者越来越重视的事情

当然,这个转型过程中,那些前几年高杠杆买房的人可能成为最惨的那批。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用操心太长远的事,但眼前能躲的坑可得留神。

比如说今年的新建商品房,规划和建设标准都是旧的,你这边买完,旁边有可能就是换代的低容积率、高得房率的新房…

而在开发商的财务模型没有根本改善的情况下,提高好房子的标准,无疑会在显要部分增加产品成本。

这边多了,那边就要抠一点,那羊毛出在谁身上?

所以,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



全文完,感谢阅读,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