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农村老汉谢宝金被军博馆的工作人员呵斥,他委屈地哽咽道:“这台发电机是我千里迢迢背回来的,我想再摸一下,曾经和红军一起奋斗的‘老伙计’”。
老汉的哭声引起了博物馆负责人的注意,立即派人来了解事情真相。这位农村老汉是谁?他和这台发电机有怎样的故事?
一、受邀参加红军
1952年,一位老红军战士向部队提出申请,转业回到家乡。他没有接受组织上安排的工作,而是选择回到家乡,从事当时最脏最累的工作,收废品(什么都收)。当时的废品站收购东西可谓是来者不拒。
各种废弃物品堆积在一起臭气熏天,那个年代的收购种类非常繁杂,不仅有废铜烂铝,还有废旧书籍、烂布头子、牛羊猪的脊骨都在收购范围内,夏天收购站更不能带,有种让人退避三舍的气味。
但他对此却视而不见,每天工作十分卖力。他的家人十分不理解他的行为和举动,不理解他为什么放弃远大前程,回到家乡干收废品的工作,如此吃力不讨好。
家乡人都嘲笑他,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从北京回来的退役士兵,在村里可谓是手眼通天的大人物,不理解他为什么会放弃大好前程回到家乡干这种脏乱臭的工作,他却乐此不疲。
1976年,他在家人的陪同下,慕名来到位于北京的军事博物馆,来到馆内看到一台红军时期留下的发电机,伸手想要触摸,却遭到身旁工作人员的怒斥和阻止。
只因这台发电机是一件红军时期的文物,是一件非常宝贵的文物,当年负责红军发报传递信息等重要任务,建国后,被北京军博馆收藏保护起来,避免文物遭到损坏,所以老汉想要触摸时,才会被呵斥。
可老汉见状却委屈地哭了,哭声一出,瞬间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馆内工作人员欺负这位农村老汉呢?
这位慕名来到军博馆的老汉名叫谢金宝,1989年生人,是个地地道道的江西汉子,老家租住在当地的谢屋村,此时的中国战乱不断,有野心的人掀起更多战争,频繁的战争和高额的税收,让谢家的生活变得很艰难。
谢金宝从小就因为家境的原因,错失上学的机会,从小开始懂事,做一个男子汉,撑起家里的半边天,也许是天赋异禀,谢金宝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身材却生得高大魁梧。
25岁时身高就达到一米九,因为常年下地、干活劳作,他力大无穷,肩膀能够挑起重达300斤的粮食或者货物,因为身高和一身怪力远近闻名。
为了养家他多次换工作,最后选择进入当地的煤矿挖煤,赚钱谋生,1932年的某一天,他突然被一个人喊住,来人是手握我党经济命脉的毛泽民同志,此行的目的是为了邀请他参加革命。
此前他也了解到红军这支部队,知道他们是为了老百姓打天下,但因为要养家并没有投身其中的打算,此时有人来邀请,他只好拒绝,就同意此事。
为此他告别家人和三个男娃,让他们照顾好母亲,初次加入红军,他没有被派往前线部队,而是被派往后勤部门,负责管理部队中唯一的宝贝疙瘩手摇发电机,当时我军刚刚组建无线通信大队。
1934年因为战斗失败,红军队伍被迫离开革命苏区开始转移,之后踏上长征路,众所周知,长征条件十分艰苦,一路上的环境非常艰苦,沿途非常荒凉。
长征前,谢金宝得到新的任命,成为一名连长,带领战士们专门管理这台手摇发电机,此时我军要想跟其他部队联络,需要靠电台,可以说电台成了毛主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此时全军上下就这一台手摇发电机,十分宝贵,并且当时的手摇发电机十分笨重,不好携带,整机重达六十八公斤,换算下来足足有136斤,长征开始前,我军的处境就十分危险,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一直是急行军。
谢金宝和连里的战士任务更加繁重,除了自己所携带的物资,还有一百多斤的铁疙瘩,跟随党中央的脚步,随叫随到,随时为电台充电,任务十分艰巨,谢金宝所在的发电机护送连队多达128人。
此时谢金宝等人只有一个使命,那就是“人在发电机在”,不管多困难,都要保护好发电机。
湘江战役我军损失非常惨重,这绝对是我军历史上危险程度最高的一战,8万红军战士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仅剩下3万人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
这场战役指挥时,光是从中央军委内指挥部就发往各支部队多达上百份电文,其中五份关乎其他部队生死存亡的重要电文上标着“十万火急”四个大字,信息能传递出去,离不开谢金宝在一旁发电,手摇发电机,发电时也需要费很大的力气。
二、顺利抵达延安
万里长征会遇到无数艰难险阻,过河就是一大难题,作为一个发电装置,发电机自然是不能进水,一旦进水,就会面临报废的结局。
过了河之后的运输依旧很困难,他们负重前行,发电机要轻拿轻放,不能有丝毫磕碰,怕把发电机磕坏,需要提防下雨等情况,还要在敌人的围追堵截、敌机的轰炸下避免飞机被损坏。
而谢宝金所在的连队,为了保护发电机,需要几个人同时抬,这样目标在长征路上十分显眼,很容易成为敌机的轰炸目标,长征路上我军的食物十分短缺,有时都是饿着肚子,强撑精神背着发电机走长征,消耗比其他战士大很多。
长征路上携带发电机上山是一个非常危险且艰巨的任务,遇到飞机轰炸,其他战士能快速躲藏起来,隐蔽身形,谢宝金等人根本无法做到迅速撤退隐藏身形。
长征路上的条件十分艰苦,斗争十分严峻,过草地前,一整支护送发电机的连队仅剩下3个人活了下来,而过草地前,谢金宝十分担忧,因为这里遍布隐藏的沼泽地,宛如一个深渊巨口十分危险,他不怕牺牲,害怕发电机受到损坏,在这里出事,党中央缺少发电机发电,延误战机。
谢金宝过草地没有什么经验,也不懂什么科学的方法,只能自己身体在前,身后用藤条编织的担架拉着发电机,用自己的生命在发电机前趟出一条通天大道。
之后过雪山更加危险,雪天路滑,天气寒冷等因素十分要命,崎岖难走的山路横跨在众人面前,为了安全过雪山,他选择最冒险的方式,山上垫着一层厚衣服,随后将发电机背在背上。
其他人提出反对意见,但他坚持这样做,就这样,他开始过雪山,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十分艰难,此时我军缺衣少食,很多战士都是靠着青稞面或者过草地时留下的野菜勉强支撑。
很多战士走到现在都已经麻木了,身心俱疲是每个人的真实写照,但他们知道,不能倒下去,否则再也爬不起来了,很多人身体无力,用意志力杀出重围,坚持再坚持。
谢宝金凭借着自身优势,身后有其他战士辅助,成功翻越雪山,完成这个艰难的任务,等到了延安,毛主席对着他说:“辛苦你了谢宝金同志”,老谢闻言却是如释重负的感觉。
长征路上他为了保护发电机,几乎不敢合眼,但他做到了,人在发电机在,但他也十分伤感,很多一同保护发电机的同志牺牲在长征路上。
三、前往军博馆
到了延安,他被分配到后勤工作从事革命工作,他工作时十分认真负责,建国后,我党安排他进入后勤部门继续从事相关工作,却被他婉言拒绝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没读过书,也没有文化。
进入后勤部门只能算是占着工作岗位,为此他写下辞职申请回到老家,要把工作岗位让给更有能力的人,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是,他当时因为艰苦的革命斗争工作,染上肺结核病,不想再为国家增加负担。
此后他拿着国家给的“转业费”几百斤粮食回到家乡,得知废品回收站没人去干,他主动接过这个艰巨的任务,干起活来认真负责,每到节假日,需要留守的时候,他都会主动请缨,让别人回家团聚,老伴和三儿子每次都会埋怨他。
他家里三个儿子,走的时候大儿子和儿子到了参军年龄跟他一起加入红军,大儿子在战斗中跟敌人拼刺刀牺牲了,二儿子也牺牲在长征路上,得知这两个消息让他悲痛欲绝。
到了晚年,谢金宝的肺结核病越来越严重,侄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发展得越来越好,心疼他,为此带他前往北京的大医院看病,治病期间他得知北京军博馆的消息,特地慕名而来。
在这里他一眼认出曾经那台他守护了两年多的发电机,为此情不自禁地手出手来,还没摸到,就遭到工作人员的呵斥,谢老委屈地说道:“这是我红军时期背了两万五千里背回来的,你凭什么不让我摸”。
侄子也听过他讲这段刻骨铭心的故事,随机安抚大伯,拉着工作人员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
结语
此事发生以后,谢宝金老人的事迹传播开来,老首长得知他在北京,特地邀请他来家中一聚,谢老才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他身为革命功臣,却从不占国家便宜,一心为党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