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超律志
在荷兰代尔夫特新教堂的彩绘玻璃下,一座大理石墓穴与奥兰治王室的鎏金棺椁比肩而立。这里安息的不是君主将相,而是一位用思想重塑世界秩序的平民——胡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
他的雕像位于出生地代尔夫特的新教堂前广场上,双手拿着大书,左脚迈出一步看着远处。从15世纪的海权争夺到21世纪的网络空间治理,这位"国际法之父"的理论始终在场。让我们穿越四百年时空,探寻这位荷兰天才如何用一支鹅毛笔,在战火中勾勒出现代文明的法治蓝图。
1583年4月10日,德尔夫特运河畔的格劳秀斯宅邸迎来了一位早慧的继承人。这个家族自曾祖父起便是莱顿大学董事,父亲扬·德·格罗特是市政议员和学者。家族藏书楼中2000卷典籍,成为小格劳秀斯最早的启蒙课堂。他4岁通晓拉丁文格律,8岁创作哲学对话录,这种超凡天赋在宗教战争阴云笼罩的尼德兰显得尤为耀眼。
1594年,11岁的格劳秀斯踏入莱顿大学,这里正经历着"北方文艺复兴"的思想井喷。在人文主义大师约瑟夫·斯卡利杰门下,他不仅钻研古典法学,更在希伯来语课上发现了《旧约》中的战争伦理。斯卡利杰评价这个学生:"他的头脑像多棱镜,能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与福音书的训诫折射成全新的光谱。"
1598年3月,15岁的格劳秀斯作为荷兰执政官奥登巴内维尔特的外交随员抵达巴黎。在卢浮宫的镜厅,这个身着黑色天鹅绒礼服的少年用流利的法语即兴演说,阐述荷兰反抗西班牙暴政的合法性。亨利四世惊叹:"这个国家竟将智慧装在了孩童的身体里!"这次出访埋下了他终身思考的命题——如何用法律驯服国家暴力。
在完成外交使命后,格劳秀斯遂进入法国奥尔良大学攻读法律,并在同年年底通过了罗马法的论文答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对此,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惊叹不已,连声称赞“荷兰之奇迹在此”,且授予格劳秀斯一枚铸有自己头像的大金质勋章。
1603年2月25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海峡扣押葡萄牙商船"圣凯瑟琳号",这场看似普通的贸易摩擦,却因格劳秀斯的介入成为国际法诞生的助产士。他在《捕获法论》中创造性地提出:
自然法优先:即便在战争状态,劫掠平民财产仍属违法
海洋自由论:"大海拒绝被占有,正如空气不能被分割"
公司国家化:特许贸易公司应承担国家间的法律责任
1609年匿名出版的《海洋自由论》犹如投入欧洲宫廷的惊雷。当时西班牙宣称对太平洋拥有独占权,英国主张英吉利海峡通行税,而格劳秀斯用罗马法中的"共有物"(res communis)概念,预言了四百年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核心精神。葡萄牙学者弗雷塔斯在《论亚洲正义》中哀叹:"这个荷兰人正在用法律肢解我们的帝国!"
1607年,24岁的格劳秀斯出任荷兰三省总检察长。他在任期内推动了三项划时代改革:
建立海上保险赔偿制度,将商业风险转化为可计算的法律关系
编纂《荷兰海事法典》,首次将商人习惯法纳入成文体系
设立战俘待遇标准,禁止对投降士兵实施报复
1618年"多德会议"成为荷兰版"宗教裁判所"。格劳秀斯因支持阿明尼乌派遭莫里斯亲王清算,被囚于洛维斯坦城堡。在潮湿的地牢里,他用炭笔在圣经扉页写道:"当剑与十字架结盟时,唯有法律能拯救灵魂。"
1621年3月22日,格劳秀斯之妻玛丽亚策划了载入史册的越狱——将丈夫藏入运送希腊典籍的木箱。这个长2米、宽0.5米的"人体书箱"穿越三道岗哨,最终抵达安特卫普。后世法学家调侃:"这是自然法对实定法最优雅的胜利。"
据传是格劳秀斯越狱所用的木箱
流亡巴黎期间,格劳劳秀斯在圣日耳曼区的阁楼完成了不朽巨著。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系统构建了现代国际法三大支柱:
正义战争理论:提出"正当理由""最后手段""相称原则"三大标准
主权平等原则:国家如同法律面前的个人,享有平等尊严
人道主义原则:战俘应享有人道待遇,平民财产不可侵犯
关于国际法的定义和内容,格劳秀斯认为,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相互交际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的共同利益的法律,它的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正如“一国的法律,目的在于谋求一国的利益,所以国与国之间,也必然有其法律,其所谋取的非任何国家的利益,而是各国共同的利益。这种法,我们称之为国际法”。
书籍《论战争与和平法》首月即售罄,红衣主教黎塞留虽与作者政见相左,仍要求法国所有外交官研读。1631年英文版问世时,伦敦书商在广告词中写道:"这是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手册。"
美国国防部法律顾问德沃德·桑迪弗说:“凡认真读过此书的恐怕都会被格劳秀斯对正义和和平的强烈热爱所深深打动。所有作家中,无论现世者还是超俗者、法学家还是文学家、史学家还是哲学家,极少有几位能如此地将纷繁的明星排列成序、用予支持其论点。《论战争与和平法》的每一页都展示了各个时代的学识。
1634年,格劳秀斯因受到瑞典女王克里斯丁娜的赏识而被任命为瑞典驻巴黎大使,1645年被召回瑞典,但却没有新的任命。
随后,格劳秀斯没有向任何人表明其意图便悄然出走,但他乘坐的船舶在波罗的海遇到风暴,在波美拉尼亚海岸触礁,于是不得不在一个小港避风,然后乘坐一辆无盖马车继续赶路。据说,他这样匆忙的原因大概是想去参加结束“三十年战争”而举行的威斯特伐里亚和会。然而,当格劳秀斯于1645年8月26日到达德国的罗斯托克时,他已精疲力竭,病体不支,两天后便客死罗斯托克,享年62岁。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字现场,法国代表手里攥着格劳秀斯的著作。和约中关于主权独立、条约神圣、外交豁免的条款,几乎是他理论的逐条复现。史学家加勒特·马丁利指出:"这场结束三十年战争的谈判,本质上是格劳秀斯思想的加冕礼。"
1899年第一届海牙和会期间,俄国代表马尔滕斯在开幕词中直言:"我们正在将格劳秀斯的书房扩展到整个文明世界。"如今国际法院壁画上,格劳秀斯与摩西、梭伦并列,象征着人类对法治文明的永恒追寻。
在罗斯托克港的格劳秀斯纪念碑上,镌刻着他晚年写给儿子的箴言:"法律比国王更长寿,比军队更强大。"
当人工智能开始挑战人类立法权,当气候危机需要全球契约,这位17世纪智者的启示依然清晰——唯有将丛林法则锻造成共同规则,人类方能在命运的惊涛骇浪中同舟共济。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所言:"格劳秀斯的灵魂,始终在安理会的圆桌旁留有一席。"
法宝新AI系列产品
智能写作
智能问答
模拟法庭
法宝来合同
法宝合规
责任编辑 | 吴晓婧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