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4年4月,朝鲜战场上激战正酣。

此时,麦克阿瑟被杜鲁门解职,由李奇微将军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一职。

虽然李奇微远比目空一切的麦克阿瑟来得更加务实,也更加难缠,但是面对志愿军的坑道工事,李奇微同样一筹莫展。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五星上将布莱德雷在这一时期绝望地表示:

李奇微至少要花20年的时间才能推进到鸭绿江边。

最终,谈判桌成为中美两国聚焦的新大陆。

可是,有一个人却生怕中美停战和谈,并千方百计企图阻止谈判的进程,这个人就是时任南朝鲜领导人李承晚



李承晚与麦克阿瑟

李承晚已经年过古稀,一心想立下统一朝鲜半岛的不世之功。

他并不清楚战场的实际情况,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打下去,自己依靠西方国家的先进武器就一定能够实现目的。

为此,作为美国傀儡的他居然违抗主人的意志,坚持与志愿军血战到底。

毛主席眼看李承晚不老实,背后不断搞小动作阻挠中美谈判,于是调集1100门各色重炮,向志愿军下达攻击命令,并直言打到李承晚服气为止。



美国人开始在朝鲜服软

朝鲜战争自1950年6月25日打响,至1951年6月这一年中,战线经历了多次拉扯。

起初,金日成领导的北朝鲜军队势如破竹,很快打下了南韩的大片领土,将李承晚政权紧密压缩在釜山一带,眼看就要取得统一战争的全胜。

就在这时,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兵朝鲜,麦克阿瑟出人意料选择在仁川港登陆,一举切断了北朝鲜军队的后勤补给,战场攻守态势瞬间逆转。



南朝鲜军队在“联合国军”的庇护下一下子支棱起来,并反过来包围歼灭了北朝鲜的主力部队,金日成一下子兵败如山倒。

至当年的10月1日,联合国军推过北纬三十八度线反攻北朝鲜。

由于在釜山地区主力遭到围歼,这时金正日手头已经没有可以进行有效防御的兵力,他迫不得已向苏联和中国紧急求援。

主席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以“唇亡齿寒”的道理统一了高层的意志,随即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总号召,由彭德怀元帅挂帅,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19日这一天,第一批入朝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给北朝鲜军民带去了胜利的曙光。



经过半年多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成功反推战线,将“联合国军”赶回到了“三八线”以南的故地。

原本还叫嚣着让美国大兵回家过圣诞节的麦克阿瑟,此时显然已经黔驴技穷,除了在舆论上逞口舌之快以外,他几乎在战场上拿不出有效的对策来反击志愿军。

美军深陷朝鲜战场的泥淖之中,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杜鲁门总统的选票,忍无可忍之下杜鲁门撤换了麦克阿瑟,任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一职。



李奇微

可惜的是,杜鲁门最终还是在连任选举中被麦克阿瑟拖了后腿,痛失总统宝座。

然而,李奇微虽然在战场上比麦克阿瑟头脑清醒许多,但是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神出鬼没确实也没辙。

他虽然洞察到了志愿军后勤供应困难的劣势,但仍旧在战场上损兵折将。

渐渐地,他和美国政府都意识到,中国军人不是轻易能够战胜的,与其深陷在远东的战争泥淖之中,还不如在谈判桌上挽回一些体面。

正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的极端呈现”,如今既然走极端走不通,冷静下来的美国人决心服软,回到谈判桌上与中国人停战和谈。



李承晚的小心思

可是,美国人这一态度的转变却令一个人如坐针毡,这个人就是时任“大韩民国总统”的李承晚。



李承晚

李承晚在朝鲜战争期间的心情真可谓是大起大落,战争初期自己几乎被金日成的军队包了饺子,差一步就要当亡国之君。

可是随着美国参战,李承晚政权不仅得以苟延残喘,而且还咸鱼翻身,短时间内围歼了北朝鲜军队的全部主力,大有一统朝鲜半岛的趋势,可想而知李承晚此时内心有多么的激动。

就在李承晚即将加冕“国父”桂冠的时候,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巴掌打醒了他的美梦,还将他和盟友一股脑打回了“三八线”以南。

要知道,这些变故都是在短短一年内接二连三发生的,李承晚这个年过古稀的老人着实度过了大起大落的一年。

不过此时,他仍旧坚信美国人会替他完成统一大业,自己到时候坐等摘桃子即可。

孰料美国人已经深感力不从心,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不可战胜的,因此在态度上发生了根本性扭转,想要开展停战和谈。

惊闻噩耗的李承晚自然不会答应,因此一旦促成和谈,他将实际上成为最尴尬、也是最被动的一方。



在李承晚看来,自己年事已高,这次朝鲜战争几乎可以肯定是他这辈子最接近统一朝鲜半岛的机会。

一旦美国撤兵,甭说统一朝鲜半岛了,自己能不能再挡住北朝鲜军队的进攻还是一个问题。只要金日成在一天,他就不得安生。

此外,由于他没有上过战场,所以不明实情的他一厢情愿地认为美军的武器如此先进,不管怎么说优势都在自己一方,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击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北朝鲜军队,所以他实在不愿意就此放弃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良机。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过去的一年中,朝鲜半岛是主战场,各类基础设施已经被破坏殆尽。

反观日本却被美国建设成为东亚的后勤基地,经济明显复苏。

显然一旦朝鲜战争一结束,美国在日本与朝鲜之间做抉择的时候,比如会首选扶持日本,那么他的“大韩民国”将一蹶不振。

因此,李承晚必须要将美国人和自己牢牢绑定在同一辆战车上,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和军事支持,这两样东西是他维系自己统治地位的核心资源。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李承晚决心要放手一搏,彻底搅黄中美双方的和平谈判。

于是李承晚在1951年6月17日深夜下达了一条影响深远的命令:

释放所有被关押的北朝鲜俘虏。



这一举措看似充满人道主义,似乎李承晚在主动配合和谈,实际上他另有图谋。

就在北朝鲜战俘刚刚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时,他们就被强制披上了南韩军队的军服。

原来,李承晚居然一夜之间,将北朝鲜2.7万名俘虏强制改造成了南韩军队,并将他们运往前线去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血拼。

李承晚这一厚颜无耻的做法既让中国方面感到愤慨,同时也让美国人看得目瞪口呆。

艾森豪威尔骑虎难下

新上任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得知了李承晚背着他搞出的幺蛾子后,气得将电话机砸碎在白宫的办公桌上,怒斥李承晚“就是一只愚蠢的土拨鼠”。



艾森豪威尔

事实上,此前艾森豪威尔已经把自己渴望停战的态度明确告知了李承晚。

艾森豪威尔在电话中解释称,按照目前的局势,“联合国军”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令人欣喜的战果,且每一次战役,中国军队都能给予“联合国军”以巨大的杀伤。

与此同时,“联合国军”盟友的态度也都对持续战争持悲观态度。

因此,美国与各“联合国军”高层经过磋商后认为只有停战和谈,才是符合各方最大化利益的方案。

这番话看似是艾森豪威尔对李承晚集团的安抚之言,实则也是最后通牒。

李承晚眼看不能驳了美国总统的面子,便以此为交换要挟艾森豪威尔漫天要价。

他提出想要停战的前提就是美国与自己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同时美国不仅要驻军韩国以提供军事保障,同时要给予韩国军队武力支援。



与此同时,他还要求美国要像对待欧洲一样对待韩国,将韩国纳入到马歇尔计划中去,为韩国提供经济援助。

李承晚的狮子大开口令艾森豪威尔感到十分反感,他决心先把这个头脑发热的盟友晾在一边,自己专心主持与中国方面的和谈。

可是偏偏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李承晚居然瞒着艾森豪威尔,直接把北朝鲜战俘编入韩军作战,并叫嚣着:

“单独战斗,直到取得完全的胜利!”

李承晚的这一招十分歹毒,他破坏了中美双方刚刚签署的战俘遣返协定,使得美国在谈判桌上一下子成为背信弃义的一方。

因此艾森豪威尔对此怒不可遏,立即下令让李奇微赶紧把这些北朝鲜战俘从前线救下来,务必安全运输回后方。

李承晚的这一豪赌到底影响有多恶劣?

当时不仅美观,整个“联合国军”都被他的这一手操作整得气不打一处来。

丘吉尔更是在演讲中公开指责李承晚,说他的这一行径是对“联合国军”的“背叛行为”。



丘吉尔

丘吉尔甚至为了此事专门致电给艾森豪威尔,要求他一定要给李承晚施压,必要时应勒令李承晚辞职或直接将其免职。

足见,李承晚的这一手臭棋非但没有对中国产生威胁,反而令他饱受盟友的谩骂,活脱脱落得个里外不是人的下场。

毛主席调集重炮下狠手

眼看和谈刚尤其是,李承晚如同一根搅屎棍,搅黄了中美精心熬制的一锅汤,这令毛主席感到十分扫兴。

主席经历过多次谈判,深知谈判桌上主要还是靠战绩说话。

眼看现在李承晚不服气,主席决定下血本打一回美国人的傀儡,让李承晚清醒起来,认清形势。



兴思及此,主席立即给志愿军司令部发去电报,给彭德怀总司令送去两条指令:

其一,停止和谈,转入作战。

其二,重点打击南朝鲜军队,再歼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此外,主席贴心提示,如果“联合国军”不介入战斗,志愿军也不要伤及无辜,这一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是要打到李承晚彻底服气为止。

得到主席指示的彭总迅速行动起来,开始研究制定“金城战役”。

为了打好这一仗,主席大笔一挥,帮着彭老总调集82毫米口径以上各色火炮1100门,准备对南朝鲜军队据守的金城实施全覆盖饱和式轰炸。

1951年7月13日晚上9时,志愿军万炮齐发,短短28分钟的轰炸,我军向南韩军队的阵地上倾泻了惊人的1900吨的弹药。



其中甚至包括两个喀秋莎火箭炮师,火力全开,霎时间南朝鲜阵地陷入一片火海,90%的地面障碍被扫清。

炮火洗地之后,志愿军战士立即发起冲锋,一个小时不到,南朝鲜守军征阵地被我军全部占领。



美联社记者爱德华兹作为这场战役的亲历者,在他发回的战报中是这样描述战斗场面的:

朝鲜战争开展以来,共军从未动用过如此惊人的炮火,其火力强度几乎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苏联的火力旗鼓相当。

共军的步兵排山倒海而来,他们无处不在,他们无坚不摧。

可怜的南韩士兵彻底失去了反抗的勇气,后方战地医院里躺满了南朝鲜军队的伤员。这不是一场战争,这是南朝鲜军队单方面的一次大溃败。

最终,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金城战役”的全胜,南朝军队一战损失了5.3万人。



美国人和韩国人不知道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惊人的火力,实际上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一方面国内百姓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为志愿军筹集军费,从而得以向苏联进口先进火炮。

另一方面,大量年轻战士不辞辛劳,从头开始学习炮兵技术,并在掌握火炮技术后义无反顾踏上朝鲜战场。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牺牲在了长津湖、上甘岭等战役中。

因此,到了抗美援朝战争后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拥有了一支饱经战火淬炼的强大炮兵部队。

“金城战役”的惨败彻底扼杀了李承晚最后的一点幻想,他已经无力再战,只得灰溜溜地跑去向艾森豪威尔求助。



中国出手帮忙教训自己这个不听话的小弟,美国对此感到有些尴尬,也间接让艾森豪威尔下定决心不能再打了。

结语

最终,1953年7月27日这一天,《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订,新中国打赢了艰苦卓绝的立国之战。



伟大的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抵挡住了美国人的钢铁洪流,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军人的热血与骨气。诚如李奇微所说的那样:

“中国军人,是我见过的单兵素质最高的军人。”

参考文献:

①【美】马修·邦克·李奇微著,王宇欣译:《李奇微回忆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年。

②王树增:《朝鲜战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