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由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完成主体建设,正式步入装饰装修施工新阶段。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项目是“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也是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于2024年1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共设置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中心、门急诊综合楼、病房综合楼、后勤保障楼和发热门诊楼。该项目也是全国首个获批的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承载着青浦、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群众改善就医体验、实现“家门口”看病的美好期盼。
中建二局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项目执行经理张紫仲表示,经过通力合作,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按照施工节点顺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下一步主要工作是内部二结构的施工、机电工程施工和外立面的装饰装修。“到2026年春节之前,我们的施工目标是完成项目室外的幕墙、门窗的铺装,以全新的面貌和大家见面。”
不同于传统房建类项目,医疗建设项目的管线布置集中且种类繁杂多样。如何保障各类管线在使用功能、美观性和维修便捷的同时,降低管线碰撞的可能性,成为项目技术攻关一大难题。
据统计,项目除给排水、强弱电等常规18种管线外,还包含与医用功能相关的专用子系统80余项,为保障各条管线在复杂施工环境中的精准敷设与长期安全运行,项目技术团队自发组建“健匠筑医”职工创新工作室,通过BIM数字化技术赋能、标准化流程管控和智能化运维预演,构建了一整套全周期管线综合施工体系,累计解决管线碰撞问题547条,有效避免返工、拆改,形成“一次建造、全程可控”的长效管理机制。
在BIM应用的过程中,创新工作室成员通过对模型净高分析优化,结合管线排布避让“风口风管低位优先”原则,创造性构建“五层分级”管线排布体系,成功将体检大厅在原有净高基础上提高0.3米,落客区及电梯厅净高提高0.5米,有效改善了医院功能空间、提升就医人员使用的舒适性。
项目团队通过建立BIM技术驱动的“定位-复核-安装”全流程管控体系,通过深化设计后的BIM管线模型导出几何数据,抄送钢筋工程、机电工程作业人员等,进行技术交底,实现了从数字化设计到毫米级施工落地的高精度协同,推动工程建造从“经验驱动”向“数字驱动”的全面升级。
据项目承建方中建二局华东公司介绍,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7.2万平方米,按照“一次规划、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一期工程规划建设600张床位,并同步建设高质量临床诊疗中心、面向全国的公共卫生中心和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等国家医学中心功能项目,预计2026年正式投入使用。
未来,青浦新城院区将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生态,塑造“科技+生态+医疗”深度融合的新范式,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更澎湃动力。
记者:魏阜龙(首席)
摄影:魏阜龙(首席)
视频:丁全青(名优)
编辑:吕斌
责任编辑:郭苗苗(首席)
终审:贾彦秋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