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时分,春光融融,草木青青,天气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民谚里讲“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万物生长,清明也是春耕的大好时节。
清明又是节日,人们称之为“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人们祭祀祖先,踏青赏花。
在二十四节气中,是节气也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一
清明由来
清明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名称
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了
直到唐代,才慢慢演变成节日
如今的清明节
清明节气、寒食节和上巳节
三者融合而来
节气兼节日的日子
在演变过程中
清明节完美融合了不同风俗
祭扫是寒食节的风俗
祓禊(fú xì)是上巳节的风俗
(人们到水边沐浴,洗去一年的晦气)
唐代诗人王维
在《寒食城东即事》写道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从唐代开始,祓禊演变为春游踏青
祭扫纳入国家礼制
逐渐融入了清明
二
清明三候
清明初候,桐始华:此时桐树开始开花。人们以泡桐开花作为阳春的物候标识。《尔雅翼》中说:“清明之日,桐不华则岁有大寒。不华者则阳气微,阳气微则寒可知已。”人们通过泡桐的开花可知道气温的变化。
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鴽:什么是鴽(rú)?有人解释是类似鹌鹑的小鸟,“田鼠化为鴽”按字面理解就是田鼠变成了鹌鹑一样的鸟。这虽然不易理解,但是这一物候也说明清明时节,田鼠变少。那么它们到哪儿去了?实际上,随着气温回升,田鼠都躲在地下“避暑”。古时,人们认为老鼠是至阴之物,而鴽是至阳之物,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天暖时,田鼠可以变成鴽,天冷时,鴽变成田鼠,反映出人们对季节交替、物候变化的理解。
清明三候,虹始见:古时,人们认为彩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是阴阳势均的产物。在《礼记·月令》中说:“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在清明时节,细雨蒙蒙,人们在雨后会看到彩虹。
三
清明习俗
1、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温馨提示:提倡敬茶献花、栽种绿树、网上追思等文明祭扫方式,远离火灾危害和环境污染。
2、踏青春游
在祭扫结束后,人们进行聚餐、吃青团、踏春、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一系列迎春游乐活动,亲近自然,唤醒身体,驱散疲劳。这些顺应天时、融入自然的踏青嬉戏活动,是生命的祝祷仪式,表现出回归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境界,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3、吃青团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取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制作团子。
四
清明养生
1、清明起居:早起锻炼
清明节气之后自然界阳气逐渐旺盛,气温升高并且渐趋平稳,白天也越来越长,此时应适当早起,增加白天生活、工作、学习时间。清晨起床后,可着宽松衣服到柳丝吐绿的公园、河滨、岸边观赏绿色或锻炼身体,最好不要懒床。
2、清明饮食:慎食“发物”
清明节后进入暮春,气温升高,人体因阳气升动而向外疏发,体内外阴阳不平衡,人们气血运行波动较大,故应慎食“发物”。如海鲜、羊肉、公鸡、鸡头、鸭头、鸡脖、鸭脖、白酒等应不吃或少吃,以避免诱发旧病宿疾或过敏性疾病。
可适当食用一些如山药、红枣、枸杞子、豆制品、鸡鸭鱼肉等补血养肝,及韭菜、荠菜、菠菜、油菜、芥蓝、芹菜等和中通腑的食物。
3、清明运动:和缓有趣味
清明之后天气转暖,春风和煦,适合以下三类运动:
★和缓运动型,如健走、慢跑等,且走且跑且停,时快时慢,这种快慢相间的运动可以稳定情绪、消除疲劳,改善心肺功能。
★休闲趣味型,如春游赏花、放风筝、踢足球等,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保健养生型,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健身术,可强健人体的精气神,对中老年朋友更为适宜。
4、清明情志:适当宣泄
因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人们在此节气里多容易产生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难免念物思人、悲伤落泪。但此时不要以“有泪轻弹”为羞耻。心理学研究表明,哭是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办法,可以释放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缓解机体和心理的紧张,甚至还能减轻疼痛。
而在亲人和挚友面前流泪和倾诉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既可促进亲人间情感交流的同时,又有助于顺应时节,抒发肝气,开阔心境。所以无须掩饰,情到悲时,则适度宣泄,以调理情志。
此外,清明期间容易出现肝气偏旺,精神调养上要保持心情舒畅开朗,切忌遇事着急,甚至动肝火。可以听音乐、钓鱼或春游等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性情。
5、清明保健:注重调脏腑
清明节气,北方春旱多风,气温较低,乍暖还寒,而南方则多雨,气候阴冷而潮湿。为避免病邪缠人,大家不妨试试下面三个养生小妙招——调肝理脾除虚火。
清明
既是与过去的郑重告别
也是迎接新生的仪式
它从一开始就是一场
与春天的温暖相遇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