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所顶级军事院校,地位特殊,吸引了不少高级干部的子女入学。这些高干子弟的到来,给学院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首任院长陈赓面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两条原则,既解决了问题,也为哈军工的教育管理留下了宝贵经验。



哈军工1952年在哈尔滨正式挂牌成立,是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军事工程大学,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它的目标很明确:为国防科技培养顶尖人才。当时国家刚建国不久,军事现代化迫在眉睫,哈军工就成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重头戏。学院硬件一流,师资也不含糊,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工程技术专家,像钱伟长、沈鸿这些大牛都来这儿教书。结果,哈军工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了不少人眼里的“香饽饽”。



因为地位高,哈军工自然吸引了大量高级干部的子女。据统计,“十大元帅”里有7位元帅的孩子在这儿读过书,“十大将”里有6位大将的子女也来报到,还有董必武、林伯渠这些中央领导的后代也名列其中。这些高干子弟大多是通过高考考进来的,成绩不差,脑子也好使,毕竟家里条件允许他们从小接受不错的启蒙教育。比如导弹工程系、航空工程系这些王牌专业,高干子弟的比例尤其高,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但数量多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这些孩子的背景太特殊。父母要么是开国功臣,要么是军政要员,家里条件比普通人强太多。有的孩子从小锦衣玉食,有的甚至有专车接送,生活习惯和普通学员完全不是一个路子。这就给学院管理埋下了隐患,领导们心里都清楚:管严了怕得罪人,管松了又怕乱套。



高干子弟不好管,领导直挠头

学院领导很快就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这些孩子里,有人确实很争气,学习刻苦,纪律也好,完全不靠家里背景。可也有一部分人,仗着家里有人,多少有点“天王老子都不怕”的劲头。比如有的学员上课迟到,教员批评几句,他不当回事,甚至还顶嘴。有的家里条件好,偷偷带钱带吃的进学校,搞得宿舍里攀比风气挺严重。还有人觉得自己是“红二代”,天生高人一等,压根不把学院规矩放眼里。



更麻烦的是,这些孩子背后站着大人物。教员要是管得太狠,怕家长找上门来;可不管吧,普通学员又会觉得不公平,抱怨“凭啥他们能特殊化”。有一次,学院领导开会讨论这事,有人直接说:“这些高干子弟真不好管,背景硬得很,动不动就牵扯到上面,处理起来手脚都放不开。”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大家心里都门清,但没人有好办法。



这时候,陈赓站出来了。他是哈军工首任院长,资格老,威望高,带兵打仗是把好手,管教育也有自己的一套。他听完领导们的抱怨,没急着表态,想了想才开口:“这些孩子的父母忙着为国家干活,教育的事儿得咱们扛起来。别慌,我教你们两条原则,准能管好。”

陈赓的两条原则:简单粗暴但管用

陈赓提出的两条原则,听着不复杂,但真挺有门道。第一条:所有学员一视同仁,不搞特殊照顾。第二条:发现问题时,个别谈话私下解决,不公开批评。

第一条“一视同仁”,意思很明白,不管你爸是元帅还是大将,进了哈军工就得按一个标准来。学院发的军装你得穿,发的津贴你得用,家里再有钱也不能带进来花。这条原则直接把高干子弟的“特权”掐掉了,让他们跟普通学员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陈赓的想法很实在:你是来学技术为国干活的,不是来摆谱的,身份背景在这儿没用。



第二条“个别谈话”,就更显陈赓的老练了。高干子弟多多少少有点自尊心,公开批评容易让他们觉得丢面子,甚至翻脸不认人。陈赓就说,遇到问题别当众嚷嚷,找个地方单独聊聊,讲讲道理,摆摆事实,既能解决问题,还不伤和气。这招特别适合那些家庭背景复杂、心理敏感的孩子,能让他们在私下慢慢接受教育。



这两条原则一出,领导们心里有了底。陈赓不是光说不练,他还亲自盯着落实,尤其在导弹工程系这些高干子弟扎堆的地方,要求必须严格执行。

导弹工程系的硬核操作

导弹工程系是哈军工的王牌系,高干子弟比例高,管理难度也大。陈赓的原则在这儿先试了水,效果还真不错。系里直接定了规矩:学员不许从家里带钱和零食,生活费全靠学院发的每月几块钱津贴。查寝的时候,教员发现谁藏了吃的喝的,直接没收,然后找他私下聊几句。大部分学员被这么一弄,都老实了。



落实中也有灵活的地方。比如有的高干子弟家里实在管不住,老往学校送东西,系里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要求收下的东西得跟同学分着吃,不能一个人独吞。这样既照顾了家庭情况,又避免了特殊化。时间一长,宿舍里大家一块儿分东西吃的场面还挺常见,集体氛围也起来了。



原则执行得怎么样,看看数据就知道了。1950年代末,导弹工程系的违纪率明显下降,高干子弟的投诉和攀比问题也少了。系里还定期开会总结,发现问题就按陈赓说的,个别谈话为主,基本不搞大张旗鼓的批评。结果,学员们的纪律性和自觉性都上来了,连带着学习成绩也有提升。

挑战来了

陈赓的原则管用,但到了1960年代,哈军工的管理又碰上新麻烦。1958年以后,学院招生改成了保送制,不少高干子弟靠关系进来,素质开始参差不齐。有的基础差得要命,数学物理一塌糊涂,考试老挂科;有的压根没兴趣学技术,整天混日子。1961年,这问题越来越严重,时任院长刘居英坐不住了,向总参谋长罗瑞卿汇报。罗瑞卿又把情况捅到周恩来那儿,最后军委发文叫停了这种乱保送的现象。



可光靠文件堵不住漏洞。1962年,陈东平的事儿彻底把问题炸开了锅。他是上将陈再道的儿子,1960年通过关系保送进哈军工。入学后,他表现很差,上课不认真,考试不及格,纪律也不好。1962年8月,他借口身体不好休学回家,之后开始收听敌台广播,还看了不少“内部电影”,对西方生活起了向往。后来他写信给海外特务机关,想跑出去,结果信在深圳海关被截获。哈军工党委按总政指示,把他开除了学籍、团籍和军籍,送去劳动教养。这事儿闹得全国都知道,连毛主席都觉得不可思议。



陈东平的事儿不是孤例。事后,学院党委搞了个调查,把高干子弟分成进步、一般、落后三类,每类9人。落后那组里,家长包括3位上将、1位中将、1位少将,问题五花八门:懒散的、违纪的、思想跑偏的都有。这份调查让学院意识到,光靠陈赓的原则还不够,得把思想教育和纪律管理抓得更紧。

学院如何应对

面对这些新挑战,哈军工没坐着干瞪眼。1962年以后,学院加强了思想教育,定期组织学员学文件、开讨论会,重点讲国家大局和个人责任。同时,纪律管理也更细了,系里设了专门的辅导员,盯着那些容易出问题的学员,发现苗头就谈话、引导。

对高干子弟的管理,学院还加了层“分类施策”。进步的鼓励他们带头,一般的盯着别掉队,落后的重点帮一把,能拉回来就拉,实在不行就按规矩处理。陈东平那事儿之后,学院对类似问题零容忍,发现谁有跑偏的迹象,立马查清楚,该开除的绝不手软。



这些措施效果还行。到1960年代中期,哈军工的整体风气稳住了,高干子弟的违纪率没再飙升。学院还借机提升了教学质量,导弹、航空这些专业的水平继续往上走,为国防科技攒了不少家底。

陈赓1961年因病去世,享年58岁。他走的时候,哈军工已经走上正轨,他留下的两条原则也成了学院管理的基石。后来几任院长都沿用了这个思路,确保高干子弟和其他学员一样,融入学院的体系。



陈赓去世后,哈军工继续发光发热。据统计,学院前后培养了150多位将军和39位“两院”院士,像钱伟长、屠守锷这些名字,都是从这儿走出去的。导弹工程系、航空工程系的毕业生,不少成了国防工业的中坚力量。可以说,陈赓的原则不光管住了高干子弟,还帮学院夯实了教育根基。

回头看,哈军工高干子弟的管理问题,其实是新中国教育史的一个缩影。那会儿国家刚起步,教育资源有限,高干子弟的特殊性又给管理添了难度。陈赓两条原则能管用,靠的是公平和细心,既不让特权乱来,也不把人一棍子打死。这套办法不仅解决了当时的问题,还给后来的军事院校管理提供了参考。



哈军工后来虽然经历了拆分、改制,但它在1950-1960年代的成就没法抹杀。150多位将军、39位院士,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学员的努力,也是学院管理的成果。高干子弟里,有人成了栋梁,有人走错了路,但整体来看,哈军工还是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