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加可贵了。

可惜的是,很多人不爱惜生命,还死于非命。

如何才能保护好生命,远离灾祸呢?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执政者“子产”,刚刚上台的时候,面临国小而逼、族大宠多的局面。

人们编辑歌谣,预判子产的下场:“其父死于路,已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

不过事态并没有按照人们预测的那样,反而子产活得好好的,也得到大家的保护。

在他的一生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成语,细细解读,保命的方式就有了。



01

礼义不衍:在人群中,用“规矩”保护自己。

子产上台之后,面对人们的各种不信任,同僚的各种担忧,第一时间制定法度,在民间推崇礼仪。

同僚子宽说:“当下的国家,以有权有势的人说了算,你说了又算什么呢?高层的人不执行的东西,百姓又凭什么执行?”

子产只是淡淡地回应:“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人走在正道上,也不改变原则,那终究会成功的。

他制定运行规则后,又颁布了法律,把法律刻在鼎上,广而告之。他还带头执行,对一些大事,亲自判断对错,态度不偏不倚,令人心服口服。

驰而不息地推行方方面面的规矩,大家办事就有章可循,不再混乱了。对于那些违规的人,人人喊打;对于弱者,也可以用规则保护自己。

一个人只要在规则之内行动起来,就算被人误会了,攻击了,也会有强大的国家机器来保护自己。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是破坏规则的人出现了,那也是被打压的对象,从而规则内的人,就安全了。

同样,在当今社会,如果你在人群中,被大家误会了,攻击了,不要狗急跳墙,做出冲动的事情,而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打个比方:你去逛街,遇到一个摔倒的老人,你可以扶一把,但是你也拍下来,证明老人是自己摔倒的。

一旦老人要讹诈你,那就不担心了。就算周围的人都不愿意证明你的情况,那也有你拍的图片,证明自己,有社会“崇尚美德”的规则、法律武器,保证你的安全。

人在社会上混,要记住一点:三五个人相处,用感情,一大群人相处,用规则。单位的管理,也是如此。



02

众怒难犯:在对抗中,用“示弱”保护自己。

子产执政中,遇到一次国家内乱。

另外一个执政者子孔,制定盟书,要求百官都要接纳。百官不买账,马上开始反抗。

子孔决定对百官,进行诛杀。

子产闻讯,第一时间烧毁了盟书,并且劝说子孔:“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任何事情,高高在上的人不能独断,应该看大家的建议。

大家都反对的,不一定是错了,但一定有偏差,需要暂时退让,避免矛盾激化,不可收拾。

如果产生了混乱,那么就要休养生息了,而不是用暴力对抗暴力。不要用血腥去镇压暴力。

为了让大家进一步化解矛盾,子产还推行学校建设,保护大家都喜欢的老学校,从而大家都可以学到知识,得到教化。

一大批人从野蛮走向文明,也就没有了暴力,多了一些彬彬有礼。

子产告诉周围的官员:“老百姓辛苦一整天,到学校里聊天,学习政策,这是对政策的保护。与其防止大家议论纷纷,不如给大家说话的地方。”

一个地方,有人示弱,有人逞强,强弱搭配,也就不会有冲突了。

你看看棉花,被人捶打,就凹下去。但是过一阵子,又恢复了,一点伤害都没有。

如果是石头碰石头,就两败俱伤。一块石头,被无数石头敲打,就粉身碎骨。

示弱,不是无能,而是曲线救国,绕路而行,处处有退路。



03

利人利己:在行动中,用“惠人”保护自己。

有人问孔子:“子产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惠人。”

孔子还赞美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家人,那么老百姓就会保护他,任何人都不能毁掉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道理,用起来了,你的周围,就有了铜墙铁壁。

一个爱护他人的人,就像是一股涓涓细流,滋润了他人的心田。看起来是有损失的,其实是留下很多感情牌,也给自己积德积福。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生命受到攻击,那不应该责怪人,而是反思自己:对人做了什么,不对吗?

凡事都往自己身上找原因,你自然就会把对人不利的因素去掉。对人不利的因素没有了,反过来看,对人有利的因素,处处都有。

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百姓保护士兵。是因为士兵在保家卫国,舍生取义。

为什么在工作中,有人会得到很多好处,是因为他平时愿意帮忙,被举荐的机会增加。

戴上盔甲,是看得见的保护层,普惠他人,是无形的保护层,并且无限大。



04

一个连生命都不爱的人,谈不上什么成功。

人要是命都没有了,一切的利益,都清零,甚至遗臭万年。

这个世界,属于你,属于我,最终属于那些命长的人。

除了锻炼身体,我们更要注重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找到保护自己的方法。

生命只有一次,坚持以柔克刚,慢慢变老,善哉善哉。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