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系列之“新大众文艺视野下的素人写作”文艺沙龙活动在东莞市文联举行。《文艺报》总编辑刘颋,东莞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胡磊,东莞文学艺术院一级作家柳冬妩与东莞多位素人作家相聚一堂,共同探讨素人写作的源流、勃兴与发展。



在“世界工厂”生长出的素人写作

城市是文学生长的土壤。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文学写作伴随着“世界工厂”的城市发展崛起,聚星成火,聚木成林,成就了“打工文学”的独特现象,打造出“中国作家第一村”樟木头镇的文化名片。如今,文学的脉络不断延伸, “素人写作”成为东莞文学新底色。

“不同的地域会生长出不同的文学艺术生态,在东莞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地涌现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写作者,他们扎根在各行各业,用诚实的文字记录着她们的思想和情感。” 胡磊表示,东莞的文学走到今天,首先是要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东莞这片热土。没有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城市温度,这样的文化氛围感召,东莞也不会涌现这么多素人写作者。

“从乡村到城市,东莞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见证者。” 柳冬妩指出,迁徙性是近几十年东莞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有将近2亿人在东莞工作过、生活过,无论离开还是留下,东莞都是他们的情感驿站。从打工文学到新大众文艺,东莞文学创作主体的构成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二亿分之一” 不再仅是被表现的对象,他们已经可以书写自己。



刘颋表示,“世界工厂”的流动性、包容性给东莞这座城市带来了文化的种子,带来了文学的生机与活力。在巨大的流动性与“我心安定即吾乡”的愿景间,个体产生自我情绪表达的需要,文学由此成为精神的栖息地。“东莞素人写作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一个非常好的文化样本。”

“我手写我心”,素人作家在文学路上迈进

写下父母经历的企业家、退休后重拾文学梦的中学老师、出版了两本诗集的护士、会做饭亦能写作的家庭主妇……来自各行各业的写作者构成了东莞素人写作的文学生态林。



“90后”网络作家李焕文(笔名:瓦力)以“段评”为例,分享了自己在网络文学创作中感受到的新大众文艺。在他看来,当下网络文学的创作具有交互式的特点,读者的及时反馈也会影响作者对自身作品的理解与阐释。

现场,刘颋鼓励素人写作者持续提升自己,不要把“素人”作为懈怠文学创作技能的借口。东莞素人写作者们应发挥自己鲜活的生活体验的优势,为文学注入真实温度,让自己的作品成为观察社会变迁的独特窗口。



“文学面前,我们都是素人。”刘颋指出,新大众文艺包含着文艺的大众化,是新时代文艺的一种发展样态,而素人写作的兴起体现了全民文化素质的显著提高。“曾经有过的各种术语和概念都已不足以涵盖今天的文艺生态,只有新大众文艺可以做一个概略的描述,而它的内涵和外延有待每一个人去充实、去丰富、去写下细节。”

对此,胡磊也表示,生活的边界就是写作的边界,生活有多宽广写作的内涵和外延就有多宽广。在他看来,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一个作家的精神自传,每一个文字都是对真实生活的尊重。无论是素人写作者还是活跃的名作家,都应该意识到写作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必须去写、坚持去写。”

采写/拍摄:南都记者 李晓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