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到底是什么?
对此,斯大林曾给出过一个很深入的解释。而这个解释,后来也成为了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秉持的基本原则。
但那时的人们并没能意识到,基于欧洲社会历史背景所得出的这个结论,其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当这个民族政策被应用于亚洲诸国的国族重构中时,最大的排异反应就发生在中亚这片“特殊”的土地之上……
蒙古帝国的遗产
亚洲大陆的13世纪,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为蒙古的世纪。
铁蹄所过之处,无不留下这个强悍民族的印记,蒙古帝国的版图,也在此时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但就在这个强大的民族将要迈向顶峰之时,汗位之争瞬间瓦解了扩张的野心。
分裂后的各汗国,迫于武力差距,虽然仍臣服于大汗,但地理的限制就摆在那里,帝国终究无法将手伸过高原的冰峰。
当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带领自己的部族踏入钦察草原的那一刻,四大汗国之一的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就注定要扎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
他们与当地的钦察人交流、融合,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也奠定了自己对此地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
但草原民族还是习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终究没让它逃过分裂的命运。
崛起自中亚的帖木儿汗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击溃了金帐汗国的铁骑,就此金帐汗国走向衰亡。
帖木儿继承了蒙古帝国的遗志,再次踏上了扩张的道路,甚至和西边的奥斯曼也大打出手,只为重现昔日的光辉。
只是当他再次回兵,企图东进之时,去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日月所照、皆为滨土的强大王朝。
随着帖木儿在东征时病逝,帝国的扩张就此停止,好在接任的沙哈鲁总还是守住了父亲的荣光,维持了帝国将近半个世纪的繁荣。
可不知是不是因为承接了蒙古帝国的遗产,分裂的厄运也再次降临,当米尔扎同样死于扩张征伐,帖木儿帝国顷刻间分崩离析。
而在其中,乌兹别克人建立的希瓦汗国和布拉哈汗国,成为了最具势力的两股力量,也为16世纪的中亚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
直至18世纪,原属布哈拉汗国的费尔干纳盆地脱离了其掌控,明格氏族首领沙鲁赫在这里建立起了浩罕汗国,并逐渐起势。
额尔德尼更是在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向中国称臣,浩罕汗国由此走向鼎盛。
至此,浩罕、希瓦和布哈拉三大汗国俨然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
而就在三国还在为中亚的“帝国宝座”相互防备争抢之时,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却在北边埋头经营着。
这个后起之秀,将会花400年的时间,把自己变成一个所向披靡的战争机器。
而由它发起的另一次扩张征伐,将会把整个中亚都纳入自己的版图……
两大强权的争夺
1547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加冕帝国皇冠的野心在此成型。
1721年,彼得一世与瑞典王国进行了“大北方战争”。
战事以俄国的胜利告终,俄罗斯元老院将“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授予了彼得一世,自此,俄罗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帝国。
18世纪后半期,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治下,俄罗斯帝国逐渐强盛,于是,便极力寻求前往中国和印度的通路。
可往中国去,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成为了最大的阻碍,于是俄国决定先开辟前往印度的通路。
不过,在俄国与印度建立关系之前,必然要先同中亚的诸汗国产生联系。可偏偏,带着和平的愿望南下的商队,被希瓦汗国洗劫一空。
于是,一份向中亚推进的战略构想被递至了彼得大帝的案前。
彼时,同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还有远在欧洲的英国和法国。
虽然英国一直都将土耳其、伊朗和中亚作为抵抗俄罗斯的缓冲国,对俄国的扩张难以容忍。
可拿破仑帝国的征伐,才是此时英国亟待解决的难题,与俄国共结反法同盟更是第一要务。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顺利地将伊朗变为了自己的附属国,而有了这个可以从西面进攻中亚的基地,对三大汗国的征服也就提上了日程。
俄罗斯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与最远的布哈拉仍然保持着友好关系,以起到牵制作用,对希瓦和浩罕则果断采取了经济制裁和军事行动。
英国对沙俄在中亚北境的侵略扩张,一直都保持着密切的关注,尤其是俄国还一直在鼓动伊朗骚扰阿富汗,眼见其醉翁之意远指印度,已经失去了伊朗的英国再也坐不住了。
1838年11月,英国的军队向着阿富汗迈进了,英阿战争就此打响。
面对英国莫名其妙的出兵,阿富汗人民发起了抵抗侵略的斗争,尤其是喀布尔大起义,几度使英军陷入绝境。于是,在对平民进行了血腥报复后,英军无奈仓皇撤出。
见到英国的反应,沙俄显然也意识到了,自己征服中亚最大的阻碍不在草原之上,而在欧洲的诸国。
于是,1853年,一支从俄罗斯派出的军队踏入了奥斯曼的领土,双方随即爆发了战争。
克里米亚的战事让俄国丧失了保持数十年之久的欧洲霸权,就连南侵也被迫停止。
为了巩固统治,沙皇废除农奴制,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把扩张重点转回亚洲地区,而这次,不再分心的俄国将以雷霆万钧之势重返中亚。
1868年,经过两年的征伐,俄国先后将浩罕汗国和布哈拉汗国变为自己的附庸。
随后,俄国与侵入南疆的阿古柏相勾结,强行霸占伊犁。
通过不平等条约,俄国从清政府那里坑来了一大笔钱,同时,对伊犁的侵略也为俄国继续蚕食中亚稳固了战略后方。
就在1872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考夫曼下达了“拿下希瓦”的命令,经过不到一年的战争,希瓦汗国也就此沦为俄国的附庸。
至此,沙俄在浩罕的废墟之上建立起突厥斯坦总督区,将布哈拉与希瓦作为自己的“保护国”,名义上独立存在。
眼见俄国已经完成了对三大汗国的兼并,对阿富汗也虎视眈眈,于是,英国第二次对阿富汗的侵略到来了。
可英国的侵略行径再次激起了阿富汗全国范围内的起义,人民发起了激烈的反抗斗争,侵略者最终灰溜溜地离开了这里。
而就在英国干涉阿富汗的时候,俄国则是顺利完成了对土库曼地区的征服,至此,整个中亚已然收入俄国的囊中。
英国可能从一开始就很清楚,地理的限制,让自己无法染指中亚这片土地,数次阿富汗战争的失败,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只是,在英国果断选择退出这片是非之地的时候,俄国显然还没意识到中亚的特殊性。殊不知,就在不久的未来,这片小小的土地将会给这个庞大的国家带来深深的震撼……
不愿分离的独立
俄国冒然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也激化了国内的各种矛盾。随着十月革命的枪响,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了。
1922年苏联成立后,中亚局势渐趋平稳,而面对民族多样的现状,早期俄共提出了“民族自决”的民族政策。
也就是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布哈拉、花剌子模和突厥斯坦几个共和国产生了“分裂”,重新划分成若干个民族自治行政单位。
这时,中亚的特殊性就体现了出来:虽然种族众多,但本地居民民族观念相当淡薄,他们很少称自己是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或吉尔吉斯人,统统以穆斯林自居。
尤其是在人数上占压倒性优势的突厥语诸族,由于“受泛突厥主义”影响较深,更不愿意与其他民族混为一谈。
俄共出于政治考量完成了对中亚民族国家的划界,人为地创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制约的民族国家分布。
最终,经过反复权衡和调整,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五个由俄共民族政策“创造”出来的国家,纷纷以“独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了苏联大家庭。
按说到了这里,就该稳稳当当发展经济,一同走向繁荣进步了。
可中亚地区的特殊性,又在此时爆发了出来。
中亚这个地方,本身就深藏亚洲大陆的内部,周边只有里海这么一个内陆湖,除此之外,不是高原,就是山脉,荒漠和半荒漠占据了绝大部分地区,只有哈萨克北边才有着一片草原。
作为统一国家体系,苏联必须保障各地社会事业、民生条件的基本均等。
但在恶劣的地理环境影响下,想要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苏联必须要对这里的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
一个接一个的五年计划让苏联的经济飞速发展,但到了中亚,却直接产生了水土不服:
这里的经济活动缺乏自主性,多是在苏共中央的安排下进行的。
而且这里的工农业生产皆是粗放经营,效益低下不说,浪费还十分惊人,尤其是片面追求开发导致本就不富裕的资源陷入枯竭,生态环境也进一步恶化。
几番折腾之下,苏联没从这里获得什么收益不说,光是倒贴给这个“包袱”的财力和物力,就让这个强大的工业国也有点吃不消了。
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不仅让苏联走向了解体的命运,也让中亚五国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8·19政变在叶利钦的“坦克宣言”下宣告失败,维护联邦最后的努力付诸东流。
而政变之后,各加盟共和国为了撇清与政变的关系,纷纷宣布独立。
此时的中亚各国,其实对于苏联还有着强烈的依赖,这种依赖不仅源于经济的援助,对俄罗斯民族的归属感以及对统一政权的领导,都是他们之间难以割舍的羁绊。
但走到这一步,不管是出于自保还是为了争取最后的一点利益,宣布独立,已经是留给各国的最后一个选项了……
1991年8月31日,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率先宣布独立,随后,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也都先后发表了独立宣言,成为独立共和国。
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五国宣告独立的时间各有不同,但他们均于同一天加入独联体的行动,却又好似是维护“统一”的最后倔强……
参考文献
[1]《中亚通史 近代卷》[M]王治来、丁笃本 著
[2]《中亚通史 现代卷》[M]王治来、丁笃本 著
[3]《俄国征服中亚战记》[M]李硕 著
[4]《中亚地缘政治沿革:历史、现状与未来》[M]许涛 著
[5]《“分而治之”还是“自下而上”——再议苏联初期的中亚民族划界》[J]施越 著
[6]《中亚五国国家认同构建实践研究》[J]吕超、李臣英 著
[7]《中亚简史(外一种)》[M][俄罗斯]巴尔托里德(Barthold,V.V.)等 著;耿世民 译
[8]《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M][美]科恩(Cohen,S.B.) 著;严春松 译
[9]《大博弈:英俄帝国中亚争霸战》[M][英]霍普柯克 著;张望、岸青 译
[10]《蒙古帝国中亚征服史》[M][印度]G.D.古拉提 著;刘瑾玉、魏曙光 译
[11]《关于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J]张建军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