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寒风凛冽,却阻挡不住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深情厚意。毛主席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而朱德老元帅,虽已年届九十、病体沉重,仍坚持参加遗体告别式,向这位伟大的战友致以最后的敬礼。



11日,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总理的遗体在此火化。群众们纷纷前来,有的痛哭流涕,有的默默祈祷,场面庄严肃穆。然而,在这悲伤的时刻,也有人试图压制悼念活动,提出让叶剑英致追悼词。

叶剑英出生于1897年,广东梅县人,早年便有着不凡的志向。1920年,他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便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1924年,他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教授部副主任,与众多热血青年一同探讨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而此时的周恩来,已经从法国留学归来,带着满腔热血和先进的思想,先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后升任政治部主任。两人在黄埔军校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让这对志同道合的好友得以相识。



在黄埔的日子里,叶剑英深受马列主义的影响,对共产党员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尽管他首次入党申请因国民党身份被否,但他并未放弃追求真理的步伐。四一二事变后,他再次申请入党,并在周恩来的同意下,获得了中央的批准。

长征途中,湘江战役的硝烟还未散去,周恩来便提醒叶剑英注意敌军的空袭。而当叶剑英负伤时,周恩来更是亲自下令救治,确保他的生命安全。红军过草地前,周恩来病重高烧不退,叶剑英四处寻医问药,终于使其转危为安。

在抗战期间,两人长期搭档,共同面对外敌的侵略和国内的危机。他们互相扶持,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虽然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两人的联系有所减少,但他们的友谊却从未改变。



十年动荡中,周恩来总理竭尽全力保护叶剑英免受冲击。而当周恩来总理患上癌症时,叶剑英更是亲自领导医疗小组,制定治疗方案,搜集各种偏方,天天探望,直至周总理离世。因此,当周总理逝世后,叶剑英为其致悼词,不仅合情合理,更是对两人深厚友谊的最好诠释。

但叶剑英选择拒绝致悼词,反而提议由邓小平来致词,这背后其实蕴含了深深的政治智慧和对时局的深思熟虑。当时,国内局势复杂,各种政治势力暗流涌动。叶剑英深知自己身为老一辈革命家,其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某些势力利用,甚至可能陷入政治旋涡。他担心如果自己致悼词,可能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中计,从而损害到党和国家的利益,也会影响到邓小平的威望和地位。

而邓小平,作为中央日常工作的主持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及中央军委副主席,无论从资历还是规格上,都是致悼词的合适人选。他与周恩来总理的关系深厚,曾多次表示视周总理为兄长,对周总理充满了敬意和感激。在周总理病重期间,邓小平更是肩负起了重任,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周总理在病重期间,曾亲自指定邓小平主持国务院的工作,这足以证明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心中的地位。在周总理逝世后,邓小平更是忙于处理周总理的丧事和遗愿,与邓大姐一起商定了周总理骨灰的撒散地,并得到了政治局的通过。

因此,叶剑英提议由邓小平致悼词,既是对邓小平的尊重,也是对时局的深刻把握。1976年1月15日,周总理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邓小平代表党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悼词,而叶剑英则作为治丧委员会的成员出席了追悼会,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