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得知北京开国大典风风火火,阎锡山、陈立夫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党内电函交驰:
“中枢几成无政府状态,上下惶惑,不可终日。”
蒋介石见状,顿感大势已去,遂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此境此景,将何以堪!中正将有何面目见世乎!”
但他忽然转念一想,又觉得还有转圜的余地,大西南可容纳己身,倘若蛰居其中,来日便可再造攻势。
于是,“殉国”的念头便烟消云散。
紧接着,他派出心腹张群飞去云南安抚卢汉,自己随后就来,大有退守西南的架势。
然而,张群刚到云南就被卢汉扣押,就等着下一个扣留蒋介石了,但此时的蒋介石已经不知所踪。
不久以后,卢汉就地起义。
这倒没有出乎蒋介石的预料,因为此时的他已经通过一位“高人”的指点,来到了台湾。
“高人”支招,蒋介石退守台湾
在平津、辽沈、淮海三大战役后,国军的力量已经大为受损了。此时的蒋介石便深知,这场战争大概率要以“失败”告终了。
1949年8月24日,来到重庆后,蒋介石开始为余下的有生力量琢磨退路。此时,西南、海南和台湾成为了他的考虑对象;但具体撤到哪个方向,他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思来想去,他认为撤到西南川渝一带是最理想的方案,其次是海南,最不济的是台湾。
在他看来,西南川渝一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里山高水险,横断山脉、秦岭和长江三峡均分布其中,真可谓“易守难攻”的绝好宝地。加之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社会运转和工业发展都是得到保障的。
至于海南,国军撤到那儿后也可以借着“琼州海峡”这道天然屏障抵挡解放军的冲击,即便解放军最终攻克屏障,国军也可以搭船撤至邻近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地。
至于台湾,他起初是最不看好的地方,他虽然和美国走得很近,但也十分讨厌英美。
身边也有高参让他注意英美的动向,如果贸然前去台湾,“党国”将被英美瓜分。
正在他犹豫万分之际,一位“高人”向他谏言:“首要选择,不是西南和海南,而是台湾!”
这位“高人”便是时任浙江大学地理学教授的“张其昀”。
张其昀与蒋介石一样,都是浙江生人;但二人的结识,其实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那时张其昀在南京中央大学工作期间,他认识了蒋介石的得力部下陈布雷,两人相识后很快便熟络起来,关系十分不错。
陈布雷
没过多久,陈布雷便把张其昀介绍给了蒋介石。
了解蒋介石的人都知道,他用人主要看两点,一看“派系”,二看人身依附和服从。陈布雷是蒋介石的“马仔”,他的力荐,蒋介石自然无比信任。
在陈布雷的牵桥搭线之下,张其昀很快便成为了蒋介石的部下。
当然,张其昀并不擅长排兵布阵,他不过是一名对地理知识十分熟悉的大学教师罢了。转至浙江大学后,他一跃成为了一名地理学教授。
当听闻蒋介石正愁于撤退的方向时,张其昀果断地谏言,示意蒋介石应当撤到海峡对岸的“台湾”。
张其昀的谏言,原因何在?
张其昀表示,相比于川渝和海南,台湾的优势其实更大。在他看来,四面环海的台湾进可攻、退可守。
撤到那边后,解放军会碍于空军和海军的劣势而无从追击。扼守住金门和澎湖等前沿岛屿,国军也可以借此进行反击。
台湾的气候四季分明,可耕种的农作物繁多,这无疑有利于国军的“耕战结合”。由于那边早前被日本殖民过,工业和道路规划都有一定的保障。撤到那边后,国军可以顺势接管整个社会的运作体系。
由于海峡两岸当时并没有接轨,国军利用当地的经济体系便可解决燃眉之急。
要知道,当时国军在大陆的经济体系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若不割舍、重置,国军的内部运转便会混乱不堪。
更重要的是,台湾周边拥有多条太平洋上的重要航道,蒋介石很容易借此求助外援。
毕竟,当时正值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和日本可能对社会主义采取敌视的态度,大概率是不会对“党国”动用武力的,甚至会施以援手。
除了分析台湾的独到优势外,张其昀还分析了撤往川渝和海南的不足之处。相比于台湾,川渝显然并不具备“制海权”的优势,若是单凭“制空权”,民心尽失的蒋介石或许很难阻挡解放军的行进脚步。
而海南虽然也有海峡的加持,但其宽度远不如台海。并且由于海南靠近广西,这其中又显露了另一个隐患——桂系军阀的倒戈。
要知道,蒋介石与桂系军阀一直都有隔阂。当解放军的部队行进广西时,桂系军阀大概率会倒戈。届时,蒋介石便要面对多路军队的冲击。
民心方面,由于当时海峡两岸的民众碍于交通原因而鲜少接触,对岸民众对大陆的态度不冷不热,对蒋介石的国军也是如此。这种情况反而利于蒋介石的管理和统治。
张其昀分析得当、有理有据,蒋介石最终采取了“退守台湾”的方案。
蒋介石闪转腾挪,成功辗转台湾
在非常时期,退守相关的消息必然需要严格保密。蒋介石虽然采纳了张其昀的建议,但他并没有把建议公之于众。
否则,别说解放军前来阻挠了,就连国军内部的“不忠之臣”都会通风报信、借机生事。
早在1949年春,国军便已经无力回天,奈何顽固的蒋介石仍旧想着保有大陆的西南地区。
5月14日,蒋介石向残部表示:“大陆的未来基地,将以重庆为主。”
很快,李宗仁便接到蒋介石的命令,特将广州政府的公务所迁至重庆。
然而,在国军节节败退的大环境之下,西南国军的众将领早就对蒋介石的安排起了反抗之心。
他们哪儿不清楚,以西南几十万国军的力量,是根本挡不住势如破竹的解放军的。蒋介石让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不是纯纯地充当炮灰吗?
此时,国军的内部已经蠢蠢欲动。
11月4日,卢汉对李宗仁表示:“都什么时候了,还冥顽不灵地据守,这不是让我们送死吗?老蒋真是其心险恶。我们一起对付他。”
随后,卢汉与李宗仁联合向蒋介石发电,请求他将政府迁至云南昆明,并等待他亲临现场视察。
卢汉暗诌:“等蒋介石到时候来到昆明,他必将扣押下来,一块一块地割下来,以泄心头之恨!”
12月7日,蒋介石回复二人:“同意你们的方案,卢汉即刻将政府迁至昆明吧,以后我会到那里主持大计的。”
蒋介石一边安抚卢汉、李宗仁等人,一边命令胡宗南带着40万国军进驻遂宁、固守内江。但很显然,他的这些操作已经令不少国军将士们心生嫌隙。
其中,四川派系的头领邓锡侯、刘文辉便大为不满。本来,二人与蒋介石的矛盾便长期存在,而今蒋介石竟然还让他们死守西南、充当炮灰。思来想去,二人决定联合李济深和冯玉祥等人就地起义。
12月9日,卢汉也揭竿而起,他很快便致电四川的刘文辉、邓锡侯等人,示意他们立刻将蒋介石扣留下来。
然而,当他们前往蒋介石在四川的住所时,蒋介石早就不知所踪。
早在一个月前,蒋介石便识破了卢汉和李宗仁的意图。他一边安抚卢汉、一边秘密地筹划迁台事宜。
蒋介石通过闪转腾挪的操作,成功地欺瞒了国军内部的“起义”人士。
临走前,蒋介石已经秘密地搬空国军的中央银行,将其中价值“5亿美元”的黄金和白银运至台湾;并将故宫博物馆的4300箱古物、67万件珍贵图书和档案均席卷而去。
毛主席也有高人指点
蒋介石严格保密“退守台湾”的真实意图,这既是为了提防内部的“不忠之臣”,也是为了模糊解放军的视线。
他闪转腾挪,佯装固守西南大后方的目的也是如此。
只不过,在张其昀这位“高人”支招之时,毛主席的身边也出现了一位“高人”——他便是蒋介石黑名单里的“杨杰”。
杨杰当时虽然是国军的一名将领,但他一直都不愿看到同胞相残。早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杨杰便对蒋介石大为反感。
在他看来,当时发动政变的蒋介石已然违背了孙中山的初衷。蒋介石根本称不上为党为国的好将领。如若不是全面抗战的到来,他可能早就退出蒋介石的阵营了。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竟然撕毁条约,公然发起内战。
对此,杨杰竭力地反对蒋介石的做法。
或许正是基于这一举动,猜疑心极重的蒋介石便将之纳入到了个人的“黑名单”之中,日后国军内部密谋大事,杨杰都不允许入场。
1949年,国军败局已定。对于当时的蒋介石而言,撤往哪个方向便是头等大事。
被拒绝入场讨论的杨杰虽然无从得知蒋介石撤离的具体方案,但他从实际的形势出发,迅速作出判断:“应当先夺台湾,再打其他地方!”
很快,审时度势的杨杰便将自身的见解电告毛主席:
“台岛自足、富庶,内外交通发达,如若被蒋介石抢占,日后恐令美日伺机介入。届时再收岛,难度之大,堪比登天!”
对于杨杰的这番见解,毛主席深感认同。
只不过,鉴于解放军当时的海军和空军力量还十分薄弱,抢占台岛的方案并不现实。后来随着抗美援朝的爆发,这一方案便搁置了。
得知杨杰猜中了自己的意图、并将之告诉了毛主席后,怀恨在心的蒋介石很快便派特务追杀他。
杨杰虽然提前收到风“跑路”,但他终究还是逃不过刽子手的魔爪——1949年9月,杨杰死在了香港的轩尼诗大道260号里。
为了秉持民族大义,杨杰在民族解放的大业中牺牲了自我。他的为人值得敬佩,他的精神值得歌颂!
结束语:
无论是张其昀还是杨杰,他们当时对于台岛的见解都是无比正确的。对于蒋介石而言,他拥有了一个不错的“容身之地”,而对于解放军而言,我们则失去了一个良好的收复时机。
时过境迁,随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不断加深,我们的民族统一大业也将无可阻挡。任何人,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我们的脚步!
参考资料:
1.谁提议蒋介石1949年逃亡台湾?一个大学地理学教授——岳阳网 陈冠任
2.解放战争启示录——人民网 王树增
3.爱国将领杨杰: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新华网 记者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