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个老人在人群的簇拥下,来到了山西的一个小山村。

他眼含着热泪,动情地看着这片熟悉的土地。

他在8岁的时候,就被日本人带走了,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虽然他早已经成了千万富翁,但家乡却已经是物是人非。

这个老人是什么人?他还能在小村找到自己的亲人吗?日军当初又为何要带走他?

要想探究这一切,还要从惨烈的抗日战争说起。



命途多舛的童年生活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战火很快蔓延到山西境内,但山西的晋绥军,对于战争的压力没有足够的准备。

虽然多次临阵换将,也有八路军的支援和策应,但是仗打得仍然不好。忻口会战之后,历史名城太原在1937年11月失守。

丢了太原,山西军阀阎锡山退入晋南。他不仅开始疯狂地刮地皮敛财,还采取了非常极端的方式来招兵买马。

晋绥军的招兵政策,就是最为野蛮的“抓壮丁”。有的时候是三丁抽一,有时候是五丁抽二。

不少家庭,因为这些征兵的命令变得支离破碎



在运城的一个小村里,就有这样一户人家。家里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工作来支撑。但是,在1939年左右,这家人的顶梁柱,突然离开家去参了军。

当然,他有可能是自愿走上战场的,但是也不能排除被“抓壮丁”的可能。总之,又一个家庭因此破碎了。

丈夫一走,这家人便陷入了绝境。女主人无奈,只好将年幼的小女儿送走。女孩嚎啕大哭,不想离开母亲,可是也没有办法。为了一家人能生活下去,女主人只能这样做。

但是,穷苦的日子,并没有因为少了一口人而有所好转。迫于无奈,女主人只能带着儿子改嫁。

不过,她为了儿子能够健康成长,和男方“约法三章”,让对方保证送自己的儿子去上学。为了尽快娶女人进门,男方也答应了。

女人带着儿子搬进了新家之后,确实过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男子给孩子取名“俊明”,对他还算不错。但是,好日子仅仅持续了很短的时间。

男子不仅不肯履行送俊明上学的承诺,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不久之后,这个男人为了躲债,突然消失了。

幼小的俊明和自己的母亲,再次陷入了窘境。不久之后,他们的房子被债主收了,母子二人只能四处流浪了。

两人一路走一路讨生活,后来在运城附近,碰到了国民革命军第27军。国民革命军第27军,是在1938年新组建的部队,曾经承担过河南洛阳、陕西大荔等地的防御任务。

1939年夏天,他们从壶关进入山西,参加过这一年的冬季攻势,也在蒋介石的命令下袭击过八路军。1941年,他们参加了晋南会战,之后便在太行山一带休整。

在当时那个年头,谁都很难有一顿饱饭吃,但是军官的生活却还不错。于是,俊明的母亲经过一番操作,终于找到了一个姓郭的中尉。

她乞求郭中尉收养俊明,因为她已经是无能为力了。此时的俊明,已经有七八岁大了,但是因为严重的营养不良,他比同龄的孩子看上去更为瘦弱。



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过早地学会了讨好别人。再加上他本身十分聪明,所以没费多大力气,就讨得了郭中尉的欢心。

于是,两人正式履行了收养手续,俊明成了郭中尉的养子。而他和自己的母亲,却只能洒泪而别了。

郭中尉对俊明十分不错,不仅给他吃喝,还让他上学。就这样,俊明跟着养父开始了新的生活。他被送到了附近的一个小学读书,而且成绩相当不错,甚至还当了班长。

他执掌着一枚哨子,上课下课,都要听他的哨子声,这也让俊明觉得,自己是个“大人物”了。

但是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意外获救

1943年5月,27军的两位师长:庞炳勋孙殿英,也就是那位著名的东陵大盗,裹挟着军长刘进投降了日本人。刘进不愿同流合污,只身逃回。

但是,部队却因此引发了混乱。日军乘势大举进攻,27军不支,于是退出太行山区,向黄河南岸的济源一带撤退。俊明是郭中尉的养子,所以也不得不跟着部队进行转移。

然而在行军路上,27军遭遇大雨,武器被淋湿了。而恰在此时,他们和日军狭路相逢。在日军猛烈的攻击下,部队被打散了,郭中尉生死未卜。而俊明,也就在这一战后,成了一名小战俘。

根据国际上广泛认同的《日内瓦公约》之规定,所有的国家必须保障战俘的生命安全。但是,在中国的日本军队,却完全不管那一套。他们不仅不遵守国际惯例,反而肆意虐待中国战俘。

所以在战后,能活着走出日军战俘营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日军会将中国战俘当成奴隶,这些人只要活着,就无时无刻不在给日军干活。如果有俘虏敢于反抗,就会立刻被日军残忍杀害。

而当时被俘的27军士兵,也没有逃过这样的命运。在日军的推搡下,他们来到了一个山坳里,附近的山头上早已架起了机关枪。



显然,这些战俘凶多吉少了。正当俊明被吓得瑟瑟发抖时,一只手突然伸了过来,揪住了他的衣领,把他拖出了战俘队伍。

俊明是幸运的,他被一个日本军官给救了。

但日军难道会这么好心,去救一个中国孩子吗?

其实,日军的良心发现,是有原因的。

虎口脱险,重获新生

这名救了俊明的日本军官,是一个姓高桥的中队长。他在当年参军时,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也和俊明一样瘦弱。而他的弟弟,后来在淞沪会战中阵亡了。

所以,在看到俊明时,他很本能地想起了弟弟。他心里的一丝善念,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所以他决定救下这个孩子,带着他一起走。

由此可见,军国主义虽然在日本人心中种下了恶魔,但这个恶魔终究无法彻底遮蔽良知。就这样,俊明开始跟着日军一直到处行动。

由于他被俘时剃着光头,所以日军都称他为“光少年”。时间一长,“光”就成了他的姓氏。从此,他有了正式的名字:光俊明。这个名字,正好符合日本人的起名习惯,所以一些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他是一个日本儿童呢。

1945年,光俊明所在的军队,被派往越南西贡作战。在这里,日军在盟军的打击下一败涂地。日本投降后,这支部队的士兵也就成了战俘。

而还不明白怎么回事的光俊明,也第二次进了战俘营。不过,在日军军营的这段时间,光俊明又表现出了自己聪明伶俐的一面,赢得了不少人的喜爱。



此时,一个名叫加地正隆的日本军医表示,他可以收养光俊明。而盟军本也没打算照顾这个孩子,于是便同意了。很快,光俊明就跟着自己的日本养父回了日本,与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母亲越来越远了。

异国他乡,茁壮成长

到日本后,光俊明开始跟着养父,在熊本市生活。

此时的他已经11岁了,人生的苦难,让他的心智比别的小孩更加成熟,所以很讨养父的喜欢。

而他的养父,是一个对于战争深恶痛绝的人。他在战场上见惯了流离失所的人群,和支离破碎的躯体。出于医生的本能,他早就得出结论,日本发动这场战争是错误的

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罪过,他对光俊明特别的好,不仅给他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条件,还送他去上学。

为了不再过风雨飘摇的生活,光俊明在学校十分刻苦,成绩也很优异。后来,他顺利考入了日本的一所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1959年,光俊明毕业,进入了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在工作中,他收获了一段爱情,迎娶了一位名叫范子的日本妻子。两人育有一子和两女,生活十分幸福。

时间很快来到了1986年,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遍地都是机会。光俊明也在岳父的帮助下,成立了一家自己的外贸公司。

他凭借出色的能力,让公司很快走上了正轨。他也从一个异国他乡的穷小子,变成了享誉日本的商业奇才。他的资产达到了千万,算是日本几大财团之下,实力较强的人物。

思母心切,重回故里,报效祖国

此时,中国也进入了改革开放时代,与日本的经济和文化来往日渐紧密。这一切,都让光俊明更想念自己的祖国。

虽然已经分别了四十多年,但是他对母亲的思念却从无一刻停止。他经常在睡梦中大喊“妈妈!妈妈!”声音撕心裂肺。他明白,自己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自己的根也一直在中国。

后来,光俊明向中国驻日机构提出申请,想要回家乡寻亲。他对外交单位的负责人说:“我现在生活得很好,但是我非常想念中国的妈妈和妹妹。”

最终,经过外交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批准,光俊明和自己的养父加地正隆,在1986年10月回到了中国山西省运城市。



中国是亚洲战场被侵害最严重的国家日军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巨大的财产损失,更让无数人在战争中家破人亡。

这种精神上的伤害,是永远无法治愈的,也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怀的。对光俊明来说,也是如此。虽然他的运气好,遇到了并不残暴的日本人,但是日军给他带来的伤害,仍然是锥心刺骨的。

正如开头所说的,光俊明回到了故乡。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原来认识他们一家的人,现在基本上都不在了。

光俊明想要寻亲,但一点线索都没有,这一度让他感到十分绝望。不过,血浓于水的亲情,告诉他不能放弃。

他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当地政府,希望他们在得到家人消息的时候,可以立刻告诉他。而他自己,则展开了巡游全国的寻亲之旅。

光俊明的故事,有当年抗战时期的普遍性,因此很受重视。政府责成媒体,对光俊明的事情进行了报道,想要帮助他找到家人。虽然在宣传铺开之后,有不少人前来认亲,但是最终都被证明身份不符。

另外,日本方面也对光俊明的事情非常重视。他们派来一个摄制组,跟随他行动。他们逐渐有了一个计划,要将这件事拍摄成一部纪录片。

为了拓展素材,他们不仅采访了光俊明,还让他将过去的记忆写成文字,画成地图。同时,他们还采访了很多参加过济源战役的日本老兵,以他们的角度讲述了当年的战争。

他们给这部纪录片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遥远的妈妈》。只要光俊明寻亲一有结果,这部纪录片就会大获成功。

经过了多方的努力,光俊明还真的在运城的一个小村里,找到了一个和自己母亲经历极为相似的人。但是,经过一番谈话后,光俊明仍然是失望而归。

此时,他对山西地区饱受战争蹂躏的情况,已经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自己寻亲无果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他的关注重点,逐渐从寻找母亲和妹妹,变成了促进中日友好

事实上,光俊明的养父加地正隆,早已经在做这方面的事情了。

从1992年开始,他就出任了熊本市马拉松协会的会长。他每年都会拨出专款,在中国的桂林举办中日老年人马拉松大赛,以促进中日两国的民间交流。



在一次访问中他表示,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会将这项赛事持续地办下去。光俊明的根在中国,又有一位爱好和平的养父,自然就接过了促进中日友好的大旗。

他经历过抗日战争,又在异国他乡待了几十年,更加知道和平的可贵。于是他决定,拿出部分资金,帮助家乡的经济发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这样的想法,自然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他的建设下,家乡也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现代化。

听着孩子们在学校里朗朗的读书,他的心里也感到了欣慰。虽然已经多年未曾亲近,但中国毕竟是他的祖国,他还是希望祖国可以越来越好。

为了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光俊明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七岁的俘虏,一个中国少年的“战争与和平”》。他希望用自己的经历来告诉世人,战争是多么的残酷。



后来的光俊明,一直在日本生活得很好。只不过,他会经常发出这样的慨叹:战争啊,残酷无情的战争!但愿这种灾难,永远不再发生!

中华民族是个勤劳的民族,我们热爱和平,也懂得战争的苦难是什么样子。我们当然希望战争可以永不再来,但是也不会乞求和平。

现在的世界,已经变成了弱肉强食的黑暗森林。唯有我们自己强大了,才可以得到我们梦寐以求的和平。如果我们梦想和平可以靠退让得来,那光俊明的悲剧,迟早还会上演。

参考资料:

1.林卫国《流落日本的山西孤儿光俊明》
2.百科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词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