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下旬,蒋介石无奈之下宣告下野之后,张厉生为表明对蒋介石的忠诚,也辞去了“行政院政务委员”的职务。后来行政院迁往广州,张厉生便以国民党执行委员的身份一直奔走于广州、南京、台湾等地,一直到解放军打过长江,解放沪杭和华南地区,他才于1949年8月仓皇逃离大陆,举家迁往台湾。


张厉生,字少武,1900年出生于河北乐亭的一户商人家庭。他8岁入私塾,14岁考入乐亭县立高等小学,学习成绩十分优异。然而不幸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父亲病逝了。父亲病逝后,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母亲的身上,张厉生也可能会失去上学的机会。

不过好在张厉生成绩优异,他的退学当即引起了校长的关注。后来,在校长和经学家刘锡三的帮助下,张厉生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1916年,张厉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张伯苓所创办的天津南开学校。南开学校的办学宗旨是“革除旧习,培植青年,拯救国家”,该校严谨的教风对张厉生的影响很大。值得一提的是,张厉生在南开期间曾和周恩来是同学,不过后来因为两人志向不同,政见不合,也就分道扬镳了。


也是在南开求学期间,张厉生在别人的介绍下,结识了当时的知名学者吴稚晖。彼时,吴稚晖还在唐山路矿学校执教,因是知名学者的原因,张厉生也经常会上门拜访请教问题。就这样一来二去,时间久了,两人也成了知无不谈的好朋友。

后来,吴稚晖开始竭力倡导青年学生留法勤工俭学,并创办了华法教育会。而张厉生也在吴稚晖的影响下,还没等他南开毕业,就去到了北京朝阳学院法律专修预备班学习欧洲史和法语,提前为留法勤工俭学做准备。

1920年,张厉生在亲友的资助下,带着在北京学到的知识,去到了法国。在法国,他先进入了迪埃朴学院和默轮学院补习法文和投考大学的课程,后来在1922年,他又进入了巴黎大学,开始专攻社会学,兼修社会经济、政治经济等课程。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在李石曾等人的介绍下,加入了国民党。

1925年夏,张厉生学成归国,开始在上海大学任主任教授。在这里,他结识了国民党大佬陈果夫,又因为他俩思想观点一致,张厉生受到了陈果夫的赏识。而这,又为张厉生后来显赫国民党政坛提供了很大帮助。


不久后北伐战争爆发,张厉生由上海去往武汉,准备大展身手,为自己搏一条出路。

1927年初,张厉生参加国民革命军,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十军政治部秘书,随军参战。不久后,他又应杭州市长邵元冲之邀,前往杭州任市政府主任秘书。而在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后,张厉生又被派到了华北,担负起了整理党务的职责。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张厉生已经算是国民党的要员了。

1929年3月,国民党举行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张厉生作为大会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张厉生拍尽了蒋介石的马屁,只要蒋介石说什么,他就同意什么。也是因此“突出”的表现,张厉生得到了时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陈果夫的大力赞赏。

会后,陈果夫找到了张厉生谈话,邀请他出任中央组织部秘书。张厉生欣然答应。从此,张厉生成为了CC系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作为CC系的核心大将,张厉生在此期间还曾积极追随陈果夫、陈立夫建立与发展秘密组织,并开展了一系列特务活动。比如,张厉生曾收买《人民评论》杂志和创办《有诚》杂志,以此来宣传反对共产党的言论。另外,张厉生还曾成立了以笼络知识分子为目的的“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华北和河北分会,以此来作为蒋介石专制统治的舆论工具。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张厉生追随陈果夫、陈立夫从事特务活动的开始。此后在“二陈”同政学系、复兴社的斗争中,张厉生也曾积极出谋划策,一举成为了“二陈”的得力干将。又因为陈果夫与陈立夫长期把握国民党中央特务机关,所以张厉生也因此迅速升迁,成为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不久后又受蒋介石任命,接替陈立夫升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

那张厉生为何能以后起之辈,取代“二陈”把握多年的中组部部长一职呢?这里就要说一下蒋介石的手段了。蒋介石此举,其最主要目的是想利用张厉生牵制陈果夫与陈立夫。


虽然说,张厉生一直是“二陈”手下的得力干将,但其实他一直尊崇的还是蒋介石,也是因此,张厉生才会一直深受蒋介石的信任。尤其张厉生在华北三载为蒋介石左冲右突,安定一方,政绩斐然。再加上张厉生在北方的三年也正好脱离了国民党党内斗争的中心,所以也得到了陈诚、戴季陶等人的支持。

也是因这种种因素,张厉生才得以从“二陈”手下取而代之,以其平常出身进入国民党内的权力中枢,实现他政治生涯的一大转折。

1949年蒋介石下野之后,张厉生为表明对蒋介石的忠诚,也辞去了一系列职务。后来在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全面崩溃时,他又跟随蒋介石一同去往了台湾。

张厉生一到台湾,陈诚便邀请这位可靠的朋友出任了“台湾省地方自治研究会主任委员”一职。而张厉生也不负陈诚地厚望,运用他在“内政部长”任内的多年经验,四个月便完成了陈诚交代的自治工作。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湾复任“总统”之后,他任命陈诚为“行政院长”,张厉生为“行政院副院长”。四年之后,也就是1954年,蒋介石再次当选为“总统”,陈诚当选为“副总统”,并于5月底宣誓就任,同时辞去了“行政院长”这一职务。陈诚辞职之后,张厉生也随后辞去了“行政院副院长”一职。

1957年7月,陈诚出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并邀请张厉生担任“委员”,但张厉生没有到任,因为同年10月,国民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蒋介石已经任命张厉生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秘书长了。

此时,蒋介石对国民党的改造已基本完成,起用了大批新人出任要职,但仍把中常会秘书长一职托付给张厉生,可见张厉生确实深受蒋介石信赖。

张厉生从政多年,身居高位,可以说声势吓人。但他一向低调做人,严于自律,好学慎行,既没置下什么家产,也没有什么积蓄,以致其退休之后生活十分清苦,晚景凄凉。


张厉生到台湾后,因无钱购置私房,所以他一直居住在公家分配的房子里。在其退休后,他也曾一度想把公房交还给公家,但后来还是因为手中没钱,无法再另购房屋而作罢。不仅如此,在张厉生晚年患上心脏病后,他甚至连医药费也无从支付。

尽管如此,但他还是不愿向别人诉苦,亲友们为他筹集的医药费也都被他一一退还。幸好他的一位熟识医师郭宗焕大部分为他免费治病,后期用药开支只好由亲友拼凑。

张厉生退出官场后,有一篇题为《我所认识的张厉生先生》的文章曾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处境:

先生回台湾后,不愿再住公家宿舍,曾托耿幼麟兄弟,在永和镇买一栋房屋,以便将和平东路宿舍交还公家。幼麟兄告诉他,可住的房屋,都在20万元以上。他无此力量,终其生没有住到他自己所有的房子,这也是他一项遗憾。


张厉生书法

另外,在张敬原的《追思张厉生先生》一文中,也曾描述到其晚年窘迫的情形:

往者不谈,在他逝世前几年,病中无力就医,全赖内科郭宗焕医师,以友谊关系,免费治疗,这自然是一种负欠。逝世前不久,一度很短时期转送公立医院,则是由亲友凑集有限款项,才能支付公保担负意外的医疗费用,这自然也是一种负欠。

张厉生一生好学不倦,以研究社会科学与宋明理学为主,对曾国藩、胡林翼的为学和做人,也极为注意研究和实践。他是一位风骨嶙峋的读书人,廉不言贫,为各方所熟知。而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孝子。

张厉生在他的兄弟中排行老大,自幼就听父母的话,并主动照顾好弟妹,使一家人和睦相处。他的父亲逝世后,家中只剩下母子四人相依为命,从此他对母亲更为孝顺,经常为之擦身捶背,躬亲定省,膝下承欢。


1925年他从法国归国后,回籍省亲,母子重逢倍加亲切,他拉着母亲的手问长问短,关怀备至。只要张厉生在家,每天晚上都会陪着母亲直到其睡着后才回到自己的房间。对此,他常说:“为人不孝敬老人禽兽不如,更谈不上爱国。”

张厉生一生中曾有九个儿女,但却都居住在国外。他们的“孝”,与张厉生的“孝”,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71年4月20日,张厉生在台北家中病逝,终年70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