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8月,长沙县(现在的长沙市)一老农许子贵翻看报纸,了解全国各地的最新战况。
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我军第一野战军在大西北发动“兰州战役”的新闻,报道中提到该野战军第3军军长许光达的作战事迹,并刊登了一张照片。
许光达
许子贵看着照片,脑子里突然感觉此人很眼熟,恍然间,他呼喊道:这是我儿子许德华!
父子二人已经20多年没见过面了,虽然许子贵并不清楚儿子现在长什么样子,但这样貌特征和小时候基本吻合!
先前有人跟他讲,20多年从来没回来过,可能已经战死了。
许子贵不死心,拿着报纸让街坊邻居们帮忙确认,有人认为他是想儿子想疯了,一个叫许德华,一个叫许光达,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
接受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
许子贵不服气,他非常肯定许光达就是自己的儿子,别人不相信他,他就自己去找部队核实!
许子贵蹒跚的步伐此时也显得稳健有力,他两步并做一步地来到了解放军驻地,用手指着报纸上的许光达让警卫员看,他气喘吁吁说不出话来,可把警卫员急坏了!
警卫员搀扶着许子贵坐下示意他慢慢说,片刻后,许子贵告诉警卫员,报纸上的这个人是他死了20多年的儿子,能不能让领导帮忙求证一下?
警卫员看老人神志清晰不像是说谎的样子,随即就联系了司令员萧劲光!
萧劲光在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来到驻地外见到了许子贵,许子贵指着报纸上的人告诉萧劲光:“他像我死去20多年的儿子!”
萧劲光连忙安抚着老人让他不要激动,他会认真对待这件事,回头就会将此事上报给中央,而后就让老人家回家等待中央的回电!
数日后,许子贵等来了部队传来的消息,许德华和许光达真的就是同一个人!
许光达20多年没回家见父亲,主要原因是参加革命后,身不由己,那么,世代为农的许光达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呢?
许光达(右)
幼年时期,酷爱读书的许光达因为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被迫在家里干农活,放牛砍柴,他并未放弃学习,时常趁着放牛的时候,偷偷溜到学堂里听课。
这年冬天的某一天,外面大雪纷飞,许光达一如往常站在教室外面偷听课文,因又冷又饿,他晕倒了,邹希鲁发现后,立即把他抱到屋子里取暖。
等到许光达苏醒后,邹希鲁了解到许光达因为家里太穷了,交不起学费,才站在教室外面听课。
邹希鲁见许光达如此爱学习,便允诺他不用交学费,以后到教室里来上课。
许光达不仅获得了学习机会,同时,也开启了走上革命道路的大门,邹希鲁向许光达传授文化知识,还向他传授新思想。
邹希鲁
在邹希鲁的鼓励下,1922年秋天,许光达考进了由徐特立创办的长沙县立师范学校(现长沙师范学院的前身)。
当时,革命运动正在长沙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许光达开始阅读《中国青年》和我党政治机关报《向导》等革命刊物,与同学们一起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三年后,也就是1925年9月,许光达正式入党,许光达每次都能出色完成组织交给他的任务。
1926年,黄埔军校招生,许光达被组织推荐前去报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最初入编第2团,几个月后入编第5期炮科。
毕业之后,许光达被安排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任炮兵营,担任见习排长,从此,许光达正式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军旅生涯。
特殊情况下,多次修改名字
许光达的革命道路走得并不顺利,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捕,曾多次被迫改名,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许光达与家人长期处于失联状态。
1927年,汪精卫见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党伤亡惨重,便动了“分共”的念头。
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会议,通过了他提出的“分共”报告,对革命志士和共产党员进行大肆抓捕和屠杀。
不久之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在此时达成一致,形成了“宁汉合流”,共同对付共产党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之下,许光达接受组织任命,前往国民革命军张发奎部炮兵营任职。
当时,张发奎知道自己的部队里还有很多国共合作时期留下来的共产党人,不过,他并没有响应“宁汉合流”的号召打击共产党人,反而还邀请叶剑英等共产党人到军中任职。
张发奎的部队成为当时共产党人的避难所,好景不长,张发奎迫于上级命令,下令部队里信奉共产主义者尽快离开,否则后果自负。
就在此时,许光达和一些共产党员接到了组织安排的新任务,离开张发奎部,前往九江南门外集合,为即将发动的南昌起义做准备。
由于当时路途遥远,路上又频繁遇到绞杀共产党的反动派,因此,许光达等人在路上耽误了很多时间。
张发奎
等一众人到达南昌北郊之时,南昌起义已经结束了,起义军已经借道临川等地,一路南下广东。
许光达等人决定南下寻找起义部队,在宁都(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遇到了第25师的周士第部。
周士第在南昌起义中担任后卫,邀请许光达加入该部,担任排长,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
起义军到达广东后,遇到的阻力非常大,中央决定由朱德率第25师留守三河坝(广东省梅州市),迎战国民党的军队,掩护主力部队行动。
许光达所在的第75团被安排前去笔枝尾山驻守,10月2日下午,国民党军队渡过韩江,逼近许光达部,战况惨烈,3排机枪手全部牺牲,许光达只好带着其他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肉搏战。
就在此时,实施迂回反击战术的第75团团长孙一中,因被国民党军队切断后路而被围困,身负重伤。
孙一中
平息后,立即带领十几个战士,突破国民党的包围圈,救出孙一中,并成功打退了国民党的进攻。
次日,国民党加大火力,继续打击我军,许光达率领一个连的兵力,奋起反击,在战斗中,腰部受伤。
战斗结束后,部队转移,许光达和廖浩然为了不拖累组织,选择在附近的农户家中养伤。
等到许光达和廖浩然伤养得差不多了,寻找组织时,发现原先的部队已经被整编了。
原第75团团长孙一中已经被中央军委派去皖北工作,无路可走的许光达只好前往皖北,寻找孙一中。
当时,辛亥革命四杰之一的柏文蔚正在老家安徽寿县招兵买马,扩充兵力,得知老乡孙一中是黄埔军校毕业,还曾率部参加过战斗,便邀请他在寿县创办学兵团。
柏文蔚
学兵团发展迅速,孙一中接受中央指示在学兵团内部组建了团委会,其担任书记,许光达担任组织委员。
随着学兵团的势力越来越大,引起了地方反动势力的不满,再加上当时学兵团内部“左”倾主义严重,一度导致学兵团混乱不堪。
柏文蔚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孙一中在学兵团内部宣传共产党思想造成的,于是开始下令抓捕共产党员,许光达在学兵团任职期间,秘密从事兵运工作的事情也被扒出来了。
为了避开柏文蔚的抓捕,许光达只好离开寿县,开始辗转各地躲避。
1928年9月,许光达返回老家长沙,期间,与邹希鲁的女儿邹靖华结婚。
邹靖华与许光达
婚后不久,在长沙警备司令部任职的姐夫收到了一封来自武汉特务机关的加急电报,电报里说许光达是共党分子,要抓捕他。
在姐夫的帮助下,许光达逃出长沙城,为了不给家人带来麻烦,许光达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改名,以徐泛舟之名,前往在河北清河县任职的岳父邹希鲁处躲藏起来。
出于安全考虑,邹希鲁与许光达并没有对外公开两人的关系,邹希鲁知道许光达虽然被通缉捉拿,但是革命志向还在,于是提拔他为清河县警察局局长。
上任后,许光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释放犯人,在邹希鲁的帮助下,许光达释放了一些犯人。
而那些身份特殊的“政治犯”都是我党党员,许光达决定把他们全部都解救出来。
邹希鲁认为释放“政治犯”事关重大,一旦被上级知道了,许光达的真实身份很快会被暴露出来,那些“政治犯”也很可能因为他的原因再次遭殃。
许光达(右)
许光达认为岳父的担心有道理,不过,他并没有放弃,他知道自己的身份早晚会暴露,于是向岳父提出离职,决定孤注一掷,解救“政治犯”。
一天,清河保安队的人听说局长邀请大家喝酒,众人非常开心,在酒桌上,开怀畅饮。
等到所有人喝得东倒西歪的时候,许光达用事先准备的煤油制造了一场火灾,在当警察局局长期间,许光达私下还做了一件事——策反警卫队,组建游击队。
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帮助,“政治犯”们才能趁着火灾混乱的场面,顺利地逃出来,“政治犯”们逃走了,许光达再次成为通缉犯,逃离清河县。
1929年5月,许光达在安徽芜湖找到了党组织,在组织的安排下,许光达的名字再次发生变更,从徐泛舟改名为许洛华,前往上海参加中央军委在上海创办的军事训练班接受培训。
许光达(右一)
在这里,许光达遇到了曾经的老领导孙一中,两人再次成为共同作战的战友。
两个月后,许光达和孙一中被派往湖北洪湖苏区从事军事斗争,路上,两人回顾了曾经过往的战斗经历。
为了表达坚持革命到底的决心,期待革命事业的光明未来早一天到来,他再次改名字,从“许洛华”改名为“许光达”。
往后几十年里,他没有再改名字,均以许光达之名,从事革命事业。
夫妻分别十年再相见,父子分别二十年重逢
许光达多次改名字,不仅便于自己继续从事革命事业,同时也保护了家人。
许光达夫妇与儿子
自从1928年与邹靖华结婚之后,他再也没有回家,服从组织安排,南征北战,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给家人写信。
家人对他日思夜想,却始终打听不到他的消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误以为他已经去世了。
许光达再次与家人取得联系,得益于徐特立。
1938年,为了便于领导和指挥湖南抗日工作,党组织安排徐特立前往长沙组建八路军办事处。
到达长沙后,徐特立立即去拜访邹希鲁,两人曾在同一个学校任教,也曾一起组织过革命运动,是老朋友、老战友。
在商讨建立办事处的过程中,邹希鲁提到女婿许光达,与家里失联十年了,一点消息也没有。
徐特立
徐特立不仅是许光达上学时期的校长,还是他参加革命的引路人,邹希鲁认为徐特立对许光达非常了解,因此,有什么话就直接说出来了。
邹希鲁曾多次劝说女儿邹靖华改嫁,“她死活不依”,提起女儿的婚事,忍不住抱怨了几句,“现在到处打仗,上不了学,也找不到工作。”
当时,许光达的真正身份还处于对外保密状态,徐特立并没有当即告诉他们,许光达还活着,就在延安,而是询问邹靖华愿不愿意去抗大学习。
邹靖华私下里一直都在看过一些关于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延安是革命圣地,她欣然接受徐特立的提议。
许光达已经十年没回家了,但是邹靖华还是把许家人当成自己的婆家,她专门前往许家,向大家讲明自己将要去延安。
许光达
许启亮是许光达的妹妹,得知嫂子要去延安上学,提出要与她结伴一同前往。
两个人一起去,路上也好有个照应,邹希鲁和许子贵支持她们的决定,邹靖华和许启亮拿着徐特立写的亲笔介绍信,沿着事先规划好的路线,启程前往延安。
途经西安时,邹靖华前往我党在西安的办事处了解去延安的最新路况,在那里她遇到了老同学林明伟。
邹靖华向林明伟讲述自己前往延安不仅仅是学习,还要寻找丈夫。
林明伟的爷爷是林伯渠,担任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于是,邹靖华委托林明伟帮忙打听消息。
林伯渠也是湖南人,与许光达多次合作,对他过往的经历非常了解。
林伯渠
鉴于当时在延安的很多党内同志被人安排相亲、张罗结婚,林伯渠不确定许光达是否还是单身,想了解许光达的态度,之后再确定要不要告诉邹靖华,为此,他专门写了一封信给许光达。
此时的许光达已经是抗大的教育长,虽然有很多人给他介绍对象,但是他都没有接受。
当他收到林伯渠的来信之后,非常高兴,终于等来了分别十年的妻子,让林伯渠帮忙把人安全送到延安来。
等到林伯渠收到信的时候,邹靖华和许启亮已经跟着党内前往延安的同志启程了,林伯渠再次写信给许光达,告诉他要提前做好准备,迎接妻子的到来。
到达延安后,两人被组织安排在招待所里,让她们再等等。
姑嫂与许光达重逢
许启亮不高兴了,她认为她和嫂子从长沙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才到达延安,哥哥居然摆架子不见她们。
邹靖华参加过革命,懂得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因此,她劝说许启亮,已经到了延安了,不必着急,早晚会见面,安心住下来就好。
有个穿军装的小战士前来找邹靖华,说是抗大的教育长许光达找她。
邹靖华并不清楚十年没见面的丈夫已经改名为许光达,心里有些慌张,在许启亮的鼓励下,她才跟着小战士走。
邹靖华被带到一个房间,小战士让她再等等,等教育长忙完工作就来了。
邹靖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安静到让她发慌,正当她准备起身询问还要等多久的时候,有个身材高大、穿着军装的军人走进来。
许光达
许光达自我介绍,讲自己经历几次改名字,邹靖华看着十年未见面的丈夫,泪流满面,抱着他大哭起来。
许光达先前说自己已经结婚了,很多人不相信,邹靖华来了之后,大家纷纷前来看看他的妻子长什么样子。
第二天,毛主席祝贺许光达和邹靖华阔别十年夫妻团聚,同时还邀请邹靖华到抗大读书。
邹靖华向许光达讲述家里这些年发生的事情,母亲在两年前去世了,他理应回家一趟看看。
当时,日军在华北和中原地区进行反“扫荡”,搞封锁,许光达无法与父亲取得联系,这之后,许光达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回去看看父亲。
好不容易等到了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又倒行逆施,发动内战,国内战火再次被点燃。
许光达身为司令员,起初南下作战,后来又转战西北,还是没有机会回到老家长沙。
直至到了1949年8月,许子贵在战士的帮助下,与萧劲光司令见面之后,才确认自己的儿子许德华就是许光达军长。
萧劲光联系上许光达,告知父亲正在寻找他。父亲如今已70多岁了,许光达深感自责,并写了一封信给父亲,父子二人时隔二十年终于取得了联系。
当时,国内有些地方还没有解放,许光达再次接到新的任务,没有时间回去见父亲。
1949年年底,许光达被调回中央工作,参与组建装甲兵部队,工作太忙了,脱不开身。
次年,许光达才被批准请假回家见父亲,许光达为了弥补过去二十年对父亲的亏欠,打算接父亲到北京生活,但是被拒绝了。
许光达故居
许子贵认为儿子现在身兼重任,他不能去北京给儿子添麻烦,另外,他已经习惯了长沙的生活,因此他还是决定留在长沙安享晚年。
1955年,许光达被中央军委授予大将军衔,许子贵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开心。
次年,许子贵因病去世,老家亲戚认为以许光达现在的身份,应该给许子贵办一个隆重的葬礼,要求许光达从北京购买30匹用来做披麻戴孝的白布。
许光达认为自己是中央委员,不应该违背中央提出的丧事从简规定。
为了不再惊动地方政府,丧事从简,许光达并没有回到长沙为父亲下葬,而是安排了一名同志带上200块钱,替他尽孝。
许光达
结语
在革命历程中,许光达先后把名字从许德华改为徐泛舟,之后又改名为许洛华到最后改名为许光达,他的每一次改名,都是见证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热爱。
许光达在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忽视了对妻子和父亲的照顾,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私事方面,他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杜绝铺张浪费,他的高尚品行和辉煌的革命历程,已经载入史册,永远激励着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