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底线,救急难。近年来,东营区聚焦民生兜底保障,创新机制、部门联动,通过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为困难群众汇聚更多救助服务资源,将家门口的社会救助服务网络,织得越来越密,不让一个困难家庭掉队。

“喂,我老伴儿遇上车祸了,正在医院治疗呢......”电话里传来张军(化名)焦急的声音。近日,东营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联合便民服务中心组成的困境情况监测摸排小组接到电话得知,张军的妻子突遇车祸。摸排小组在核实情况和分析研判后,仅用时24小时,便为其完成了紧急型临时救助的申请。


早在2010年起,东营区通过残疾人名单发现张军儿子肢体重残后,就对张军一家开始了困难情形监测,并将张军的女儿纳入未成年人关爱服务项目。2019年,在困难情形持续监测过程中,发现张军的妻子遭遇车祸,女儿考上了大学。为此,村、镇、区救助中心三方组成摸排小组,并协助一家人提出低保救助申请,每月为其发放450元低保金,同时为其女儿申请了2000元的低保大学生救助金。

在生活渐入轨道时,2024年,张军妻子不幸患重病。镇民政办立刻启动“救急难”程序,给予其支出型临时救助9000元,东营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又协助其申请商业保险救助5162.68元,镇街也为其启动慈善“救急难”专项基金救助,再次给予其7292.83元救助金,共计救助21455.51元,极大地解决了这个家庭的困难情形。

那么,多次出手于张军家庭困难之际的东营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是做什么的呢?

据东营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晓星介绍,东营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集成政府部门、镇(街)、村(社区)分级分类救助事项,联动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元帮扶资源,形成“资源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平台支撑、数据共享”多元化助力共同富裕服务体系。为充分发挥“救联体”实体功能,及时回应救助对象需求,东营区创新打造“1681”救助服务模式。



在东营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老年人可以得到温暖贴心的居家上门养老服务,残疾人可以得到个性化的专业康复治疗,心理压力大的人可以寻求即时的心理疏导,困境儿童可以参加免费研学等各种课外活动,就业困难人群可以得到就业指导,困难家庭儿童可以享受居所学习环境改造。

近年来,东营区通过搭建平台、购买服务、创益计划扶持、定期培训、品牌塑造等方式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形成了政府救助和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截至目前,东营区救助人员达135人,救助金额41.23万元。未来,东营区将深入社会救助“物质+服务”转型升级,切实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绘就温暖底色,实现“共富共享,幸福东营”的美好愿景。(大众新闻记者 孙乐佳 通讯员 王金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