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今年3月份的一天,兰州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的电话响起来,原来是上海居民朱先生专门打来的致谢电话,“非常感谢你们,没想到不出上海就办好了我母亲的社保卡,真的是帮了我大忙了。”上海居民朱先生的母亲是兰州退休职工,由于上海没有兰州银行网点,无法便捷查询退休金账户。兰州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迅速启动“跨省通办”机制。经过多次沟通协调,仅仅用了5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异地换卡,为老人节省了往返路费和大量时间成本。
走进兰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兰州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业务大厅,一块“兰州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标识牌赫然醒目,秉持“政策直通零距离、为民服务暖人心”的理念,兰州市人社局精心打造的这辆“民生快车”,凭借一系列创新便民举措,为群众送去政策、维护权益、提供便利。三年来,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29件,服务群众55.36万人次,无数家庭的安心与幸福,正悄然在这组数据背后绽放。
机制革新:创新模式提升服务温度
2022年年初,甘肃省人社厅决定举全系统之力打造为民服务“直通车”,以攻克人社职责领域中那些“时间跨度长、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关乎群众切实利益”的难题。同年2月28日,兰州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与省市县三级人社部门和兰州新区共105个“直通车”同步启动试运行,6月16日正式运行。
此后,兰州市人社局以“115+X”工作模式为有力抓手,全力践行“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服务宗旨,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服务体系。采访中,兰州市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负责人王斌解释说,“115+X”即“第一岗”实践锻炼、“一对一”暖心服务、5个工作日限时办结、多渠道纾困解难。
记者了解到,在服务队伍建设方面,兰州市人社局持续优化“直通车”工作专班,强化人员配备与考核管理。通过“师傅带徒”的方式,帮助年轻干部在“直通车”岗位上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单面手”到“多面手”的转变,为人社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直通车”推出了一系列贴心服务。记者在兰州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业务大厅看到,在显眼位置专门设置了老年人和特殊群体绿色通道服务窗口,有专人协助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特殊群体办理待遇发放信息查询、生物识别认证等业务。对于工伤职工,提供“随到随办、优先办理”服务,彻底破解“一事多跑”的难题。
为确保群众诉求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兰州市人社局增设急难愁盼事项咨询、受理电话,建立“首问负责”受理制度,优化办理流程,对群众诉求实行台账式管理。“直通车”工作专班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分类跟踪办理,确保在5个工作日内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做到挂账销号。
服务升级:三位一体擦亮服务亮度
兰州市人社局始终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兰州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精心打造为政策宣传、矛盾化解、惠企利民的综合平台。
在问题受理环节,兰州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建立群众诉求首问负责制,整合12345热线、人民网留言、微信公众号反馈等多渠道问题线索,实现“窗口集中受理+多渠道分散受理”双轨并行,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政策宣传方面,兰州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采取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策略。梳理汇总兰州人社惠企政策大礼包,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人社政策,提高企业和群众的政策知晓度。
在矛盾化解上,兰州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在劳动维权、仲裁等窗口设立站点,推动多部门联合化解纠纷。记者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看到,在立案窗口专门设立了“直通车”受理台,可以高效办理因管辖权限来回跑路、争议久拖未决的劳动争议案件。
2024年9月,农民工马先生在工作时从叉车摔落,导致肋骨骨折。虽已通过工伤鉴定为伤残九级,但用人单位并未按规定兑现工伤待遇。无奈之下,他来到西固区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窗口求助。西固区“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直接将该工伤案件线索提级办理,主动协调对接西固区司法局,为马先生申请到免费法律援助。劳动仲裁办案人员协同法律援助律师与企业负责人反复协商沟通,终于在开庭前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企业一次性向马先生支付了14万元,并保证他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触角延伸:下沉基层拓宽服务广度
兰州市人社局将兰州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服务向基层延伸,构建“总站+分站+网点”三级服务网络,致力于让人社服务触达每一位群众。
西固区人社局积极探索下沉式服务方式,将高频次、低风险、标准化、可委托的服务事项下沉,把兰州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开进银行等单位。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签订授权办理协议,形成覆盖西固区的合作网点网络,6项高频社保业务就近可办,即时制卡网点实现个人申领立等可取。同时,先后在辖区街道社区试点开通兰州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社区分站,形成困难群众上门办、难点事项重点办、紧急问题优化办等便民服务模式。
此外,兰州市人社局建立人社服务专员机制,为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帮扶。服务专员定期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在用工、社保、人才等方面的需求,建立服务企业台账,有针对性地提供解决方案。
2024年11月,皋兰县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服务专员在走访企业时,了解到某公司吸纳脱贫人口较多,有符合享受吸纳脱贫劳动力社保补贴政策的情况。为了尽快帮助企业享受政府补贴,助力企业发展,“直通车”服务专员主动联系皋兰县农业农村局,通过跨部门协作,积极开展信息比对,筛选出该企业吸纳当地脱贫劳动力15人,帮助企业完善补贴申报资料,及时为企业发放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16.34万元。王斌说,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还带动了当地脱贫人口就业,彰显了人社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也是“直通车”服务理念在基层服务中的生动实践。
创新提质:持续奋进书写民生答卷
从“跨省通办”的便捷到“调解上门”的温情,从“下沉基层”的探索到“政策直达”的高效,兰州市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正以创新机制、专业服务和为民情怀,将改革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人社工作的民生答卷。
正如兰州市人社局负责人所言:“我们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直通车’开到群众心坎上,让民生答卷更有温度、更具厚度。”这位负责人表示,今后,兰州市人社局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推动“直通车”服务迭代升级,让这辆“民生快车”跑得更稳、更远,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兰州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
“小窗口”彰显民生大情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兰州市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从设立之初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到创新“115+X”模式,每一项举措都精准且暖心。在服务大厅,记者看到工作人员为特殊群体耐心服务,“绿色通道”绝非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的关怀。在办理异地换卡、工伤调解等业务时,“直通车”展现出的高效和专业,让群众的难题迎刃而解。
服务向基层的延伸,让记者感受到了服务的温度。社区分站、银行网点的设立,让人社服务触手可及。政策讲座、专员帮扶等行动,让企业和群众及时享受政策红利。“直通车”不仅是办事窗口,更是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直通车”驶过的三年,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看到了人社部门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这扇小窗口,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平台,更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当办事群众在“直通车”上感受到便捷与温暖,让大家看到的不仅是政务服务的升级,更是一座城市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刻践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万山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