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概念萌芽到出行变革!



最近几天,由于小米SU7,智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实,智驾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驾驶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幻想,正逐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它的出现,不仅为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还深刻改变了人们对交通出行的认知。从早期雏形到如今的广泛应用,智能驾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智能驾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4年,西班牙发明家莱昂纳多·托雷斯·奎韦多制造出无线电遥控的三轮车,成为智能驾驶技术的早期雏形。此后,1912年美国无线电控制设备专家小约翰·哈蒙德和本杰明·密斯纳设计的自动引导小车“战争狗”,以及1921年美国军方展示的无线电遥控汽车,都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25年,Francis P. Houdina发明的无线电操纵汽车“美国奇迹”,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939年,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展示自动化高速公路的设想,正式提出智能驾驶汽车的概念。
进入20世纪中叶,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1958年,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国无线电公司合作组装出车辆侦测与引导系统,并进行测试,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逐渐走向成熟。1960年,通用汽车在新泽西州建立电子化高速公路测试跑道,实现了车辆自动启动、加速、转向与停止等功能,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1966 - 1972年间,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可移动和感知的机器人“Shakey”,为智能驾驶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1977年,日本筑波工程研究实验室开发出第一个基于摄像头检测导航信息的自动驾驶汽车,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进入新的阶段。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驾驶技术迎来了新的突破。谷歌的Waymo项目在2009年启动,基于高精地图和大量规则算法,在特定区域内实现了无人驾驶,引发了全球对智能驾驶的关注。不过,该技术路线依赖高精地图,成本高昂,系统模块众多,工程开发量大。后来,传感器前融合概念出现,将多个传感器感知的数据放入一个神经网络,提升了感知的准确率和Robust(鲁棒性)。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端到端技术路线成为行业主流。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不断迭代,V12版本实现了驾驶轨迹拟人、加速行为拟人等短时序行为,V13版本在长时序推理能力上有了很大提升,导航变道更加精准。元戎启行等中国头部智驾企业也在推进端到端技术路线,通过神经网络实现从传感器输入到感知、规划决策的全流程,让系统通过数据学习来解决复杂场景下的驾驶问题,虽然还有局限性,但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过去技术路线的瓶颈。同时,大模型的应用也为智能驾驶带来了新的突破,如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将大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加到智驾上,使车辆能够识别潮汐车道等复杂场景,与人类司机意图达成一致 。
在国内,智能驾驶的发展也十分迅猛。有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10月,中国自主品牌高阶智驾渗透率达到11.7%,L2+及以上级别智能驾驶功能的搭载率超过50%,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正加速向10万 - 20万元的主流市场普及。2025年,多家车企密集发布搭载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新车型,如问界M8和M9 2025款开启预定后,36小时订单分别突破36000台和18000台,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吉利集团推出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极氪的浩瀚智驾2.0基于激光雷达和双OrinX智驾芯片,带来了场景认知大模型SCM和交互式规控大模型IPM,大幅提升了交互博弈和路径规划能力,率先实现泊车场景端到端和路口场景端到端,用户体验得到显著提升。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对安全问题的关注。某汽车在安徽高速公路上的严重交通事故,让人们看到智驾系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局限性。当前智驾系统的安全隐患主要在于技术能力尚未突破“感知 - 决策”闭环的瓶颈,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易失效,多传感器融合时易出现数据冲突或时空对齐误差导致误判。美国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发布的报告显示,72%的自动驾驶事故发生在系统提示后2秒内;德国全德汽车俱乐部测试证实,驾驶员平均需要2.3秒才能完成有效接管,在高速公路场景这个数值会延长至2.6秒。这意味着在遇到突发状况时,驾驶员可能来不及接管车辆。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驾驶正从概念逐步变为现实,为人们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但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存在的安全隐患,不断完善技术,加强监管,确保智能驾驶的安全可靠。相信在未来,智能驾驶将在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的双重驱动下,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彻底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