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什么?作家乔瑜在自己小说里写道:生活嘛,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生活,有人在哀伤中重建生命的支点,有人踩着钢丝在竞争里求生,有人选择用幽默消解荒诞,有人以谎言重构现实……今天推荐的这五本书,折射出当代生活的不同切面。


李昀鋆的《与哀伤共处》在清明前夕,带来令人心颤的生命启示:当至亲的离世让所有世俗标准失去意义,我们该怎样重新丈量存在的价值?

在韩国学者吴赞镐的《我们赞成差别对待》中,你会读到血肉之躯如何面对24小时运转的社会齿轮。

此外,刘旸的《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是都市人的情绪解压阀;苏枕书的《玲珑塔》用文字刺破女性生存的精致牢笼;《假扮名媛》则以纪实笔触揭开一场华丽骗局……

以下为红星新闻的4月书单:

与哀伤共处


作者:李昀鋆

出版方: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在外人看来,经历母亲离世的我很快放下了哀伤:葬礼后,我正常地继续着在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学习,考雅思,顺利申请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外表看起来一如从前。而实际上,我的哀伤从未“过去”,我没有一天不会想起母亲,没有一天不会因想念她而流泪,只是从未在他人面前展现这份哀伤。 这也是让我觉得分裂的地方:母亲的离世明明把我推进了爬不出来的痛苦深渊,为什么我的人生在表面上却依然风平浪静?现在的我还是从前的我吗?我应该怎样处理这份哀伤的痛? ——与哀伤共处

在一个避谈生死的社会,失去至亲的痛苦,是否真的可以“节哀顺变”?

母亲离世后,李昀鋆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是被劈成了两半:一边内心在痛苦深渊里挣扎,另一边却不得不维持着表面平静的生活。葬礼后,外人都以为她的生活逐步恢复到正轨,但只有李昀鋆自己清楚,她的哀伤从未“过去”,“我没有一天不会想起母亲,没有一天不会因想念她而流泪。”


韩剧《请回答1988》剧照

李昀鋆开始思考关于“死亡”的问题。自己的母亲一辈子省吃俭用,死亡却像是一场退潮,金钱、家人、教育、成就,在死亡面前不过是沙上的城堡,一冲即散。她想,既然如此,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于是,她通过历时13个月的田野调查,深入访谈了44位年轻失亲者,收集了丰富、隐秘、深层的哀伤叙事。


研究对象给李昀鋆发微信表达感受 图据作者

年轻子女们追寻生死的意义,会变成一个极其私人的过程——他们很难从书本上或旁人的经验中间接习得,而是需要丧亲者亲历这一追寻的过程,消化其中的“想不通”和挣扎,然后决定接受还是拒绝属于他们自己的“顿悟时刻”。

在本书中,李昀鋆说,她想邀请读者进入“我们的故事”:

“或许在阅读过程中,重要的不是你究竟是站在局外人还是局内人的立场上,因为(不幸但又无法逃避的一个真相是)我们所有人都将是、正是或曾经是,与哀伤共处的人。”

我们赞成差别对待


作者:吴赞镐(韩)

译者:六一

出版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野spring

在非洲生活着一种羚羊——跳羚,偶尔可以看到它们成群狂奔,一起掉下悬崖摔死的场面。它们往往数千只生活在一起,如果前面的羊把所经之地的草都吃光,后面的羊就没有草吃了。所以后面的羊总是往前挤,前面的羊被挤着挤着就跑了起来。这时,后面的羊本可以在空出来的草地上悠闲吃草,可它们又怕离群太远,于是也跟着拼命跑起来。前面的羊被后面的羊挤着跑,后面的羊看到前面的羊跑就也跟着跑,没有理由,没有目的地,跑着跑着,直到遇到悬崖,同归于尽。 反观现在韩国年轻人的样子,是不是和跳羚很像? ——《我们赞成差别对待》

韩国有一句话:“四当五落”,是指高考生每天只睡4个小时,就能顺利考上大学;如果“懒惰”每天睡了5个小时,就会名落孙山。

实际上,我们在韩剧里看过太多类似这样的“韩国人传说”:他们似乎不需要睡眠,24小时全妆自习,血管“流淌”着冰美式;他们家住公司隔壁,周末全天待机,领导随叫随到……


韩剧《请回答1988》,善宇和宝拉就时常学习到凌晨

难道是韩国人天生精力旺盛吗?韩国西江大学社会学博士吴赞镐,通过2000份深度问卷,剖析学历歧视、转正焦虑、自我PUA的青年时代病,认为不睡觉不吃饭的“压缩一代”,都来自他们“不把别人踩在脚下,就不算成功”的恐惧。

在这本书里,他试图破解“韩国年轻人为何不睡觉”的问题,他呼吁社会必须停下心灵鸡汤式的安慰,因为“成为‘超人’才能活得像个人的社会,是无能透顶的社会”。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


作者:刘旸

出版方:光启书局

骂老板,是自古以来人类的一项必备技能。民间更是有“人是铁,饭是钢,骂起老板不觉得饿得慌”的经典说法。 我心中最好的团建方式就是包一个火锅店包间,在里面骂一整天老板。出来嗓子哑了,见到老板后还能说:“这火锅也太辣了!”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

这两年风头正劲的喜剧演员刘旸,在本书中拆解了现代社会中45个棘手的生活问题:

早上通勤被堵在路上,刘旸说:“最好的汽车广告不应该是‘百公里加速四秒’,而是‘早高峰至少能踩油门四脚’。那这车可太吸引人了!”

拜年遇到不认识的亲戚,刘旸写道:“不知道该喊二伯大爷时,就含糊不清地喊:‘二伯大爷过年好!‘迅速糊弄过去——这样亲戚只会觉得孩子脑子有问题,而不会觉得孩子没礼貌。”

当甲方提出一堆无理要求时,刘旸火力全开:“甲方是孙子,只有爷爷能满足孙子所有的无理要求!”


就算只看目录的章节标题,也像在读“一句话段子”。在聊友谊话题时,标题是:“喝酒才想起我这朋友,咋的,我是护肝片啊?”“一桌社恐一起聚餐,谁先晕厥”;

在聊亲子关系时,标题是:“看完就删!绝对有用!感动十亿人的微信文章就在这里!”“亲戚生南方则为……生于北方则为……”

刘旸充分理解生活无处不在的荒谬:“我有个观察:一件事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让你痛苦,而更惨的时候,惨到荒谬时,反而会把你逗笑。生活中就是充满着这种荒谬性。所以生活的本质才是喜剧。”

是的,就像是他作为本书作者,最后一节探讨的问题却是——

“如何不看这本书但假装读过这本书?”


假扮名媛


作者:瑞秋·德洛奇·威廉姆斯(美)

译者:李思璟

出版方: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夜幕降临,更多的食物送上来,最后到了结账的时候,安娜把她的手机递给服务员,服务员殷勤地研究着手机屏幕。 “我觉得这个好像用不了。”服务员说。 “你确定吗?”安娜问,“你能再试一次吗?” 服务员把她的手机拿到房间对面的一台电脑前,手动输入数字,一分钟后回来找我们。“很抱歉,还是提示出错。”他说着,把手机还给了安娜。 马里耶拉和我用我们的信用卡缓解了安娜明显沮丧的情绪。这是一个与新朋友共度的美好夜晚,虽然我只吃了几个生蚝,但还是很高兴能分担三分之一的账单,与其说是为了食物,不如说是为了享受与朋友共度时光的乐趣,所以我没有多想。 ——《假扮名媛》

小镇女孩如何假扮名媛骗过纽约的上流社会?

这是轰动西方世界的伪名媛安娜的调查记录。

25岁的安娜自称是德国富家女,有6000万欧元的信托基金,来纽约是为了创立价值4000万美元的艺术基金会。她一身名牌,住五星级酒店,搭私人包机,周旋在政商名流之间。

然而,表面光鲜的安娜,其实身无分文。


以安娜的故事改编的剧集《创造安娜》剧照

编辑瑞秋曾是安娜的好友,随着友谊的渐渐深入,瑞秋发现安娜越来越像个陌生人。在本书中,瑞秋记录了“名媛安娜”的真实一面,包括她的日常生活、价值观、欺诈手法等,以及让她一路“畅行无阻”“差一点成功”的那种耐人寻味的个性,同时,也描述了自己被安娜蒙蔽并为其欠下巨额债务的完整过程。

《纽约时报》曾评价说,安娜骗局拥有一切题材:魅力、贪婪、权力欲望、奢华打扮、富人剥削,客串了年轻一代的骗子,包含大量精彩的纽约上流圈老故事。

那么,安娜到底是恶女、罪犯、还是梦想家呢?安娜的辩护律师曾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安娜的影子。”

就像是有人如此评价——“读这本书的享受,让人不太好意思说出口。”

玲珑塔


作者:苏枕书

出版方: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明室Lucida

“就算你读博三年毕业,不花家里的钱,但是别人家孩子硕士毕业就找工作,一年少说也十几万收入。比你早工作三年,多挣三四十万,你也就比人家亏了三四十万,还亏了这三年。”父母算得仔细,投入多年的独女,迟迟看不到收益,何况现在博士还读到了第四年。也知道家里条件普通,女儿相貌平平,因为读书太刻苦,早早戴一副厚镜片眼镜。 ——《玲珑塔》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

《玲珑塔》是作家苏枕书的短篇小说集。在层层叠叠的“玲珑宝塔”中,女性穿行其中,奋力向上,却发现每攀登一层,等待她们的依旧是新的生存试炼。她们一边挣扎于精巧与虚空之间,一边探寻着属于自己的出口。

她们是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是光鲜亮丽的昆曲演员,是突出重围的媒体人……她们被赋予了看似完美的人生——好成绩、好前程、好工作、好家庭、好出路,却始终无法逃脱那些隐而不宣的桎梏。


影视剧《苦尽柑来遇见你》剧照

职场困境、家庭压力……于是,故事中的女性大多成了“出走者”——在熟悉的世界中被动或半主动地抽身离开。

她们或被边缘化,或被定义为“失败者”。但正是这样的出走,让她们看清了华丽背后的谎言,更让她们意识到,那些曾经被无数青春信奉的“真理”,原来早已千疮百孔。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编辑 苏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