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永远都是最残酷的话题。
战争的火焰燃烧着人类的身体,战争的余波摧残着人类的灵魂。
在影片《余波》中,导演詹姆斯·肯特用另一种角度,向世人展现出战争带来的伤痛。
战争电影《余波》以1946年二战结束后的德国汉堡为背景,通过一个英国军官家庭与德国建筑师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战争创伤下人性的脆弱与复苏。
《余波》将镜头对准了这一常被主流战争片忽视的领域:不是战场上的英雄主义,而是战后日常生活中那些无法愈合的伤口。
影片通过一个英国军官家庭与德国房东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变化,展现了战争如何扭曲人性,又如何通过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救赎。
作为福克斯探照灯影业被迪士尼收购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余波》继承了英国电影一贯的文学性与心理深度,同时兼具好莱坞制作水准的视觉美感。
导演詹姆斯·肯特曾以《青春作证》展现一战背景下年轻人的命运,此次他再次选择以战争为背景,却将焦点从战场转向家庭,从外部冲突转向内心挣扎。
影片中战后汉堡的废墟场景与人物内心的荒芜形成巧妙呼应,而凯拉·奈特莉与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的精湛表演,则为这个关于丧失、仇恨与最终和解的故事注入了令人心碎的感染力。
《余波》的故事始于1946年冬天,距离二战结束仅十个月。英国军官刘易斯·摩根被派驻德国汉堡负责重建工作,他征用了当地建筑师史蒂芬·鲁伯特的豪华宅邸作为居所。
当刘易斯的妻子瑞秋从英国前来团聚时,观众立刻感受到这对夫妻之间的紧张关系——他们的长子死于德军的轰炸,这一创伤使瑞秋对所有德国人怀有深切仇恨,而刘易斯则通过疯狂工作来逃避丧子之痛。
影片的第一个戏剧冲突出现在刘易斯出人意料地允许德国房东鲁伯特及其女儿继续住在宅邸顶层,而非像其他德国平民一样被送往拥挤的安置营。
这一决定让痛恨德国人的瑞秋愤怒不已,却也埋下了后续情感发展的伏笔。
随着剧情推进,忙于公务的刘易斯经常不在家,而瑞秋则不得不与"敌人"共处一室。
转折点出现在瑞秋偶然听到弗里达弹奏钢琴的场景——琴声让她想起了逝去的儿子,而音乐成为跨越仇恨的第一座桥梁。
与此同时,瑞秋与丈夫的关系却因无法共同面对丧子之痛而日益疏远。在一次激烈争吵后,鲁伯特出人意料地强吻了瑞秋,这一看似冒犯的举动却意外释放了两人压抑已久的情感。
当刘易斯因公务暂时离开汉堡,瑞秋与鲁伯特的情感迅速升温,两个在战争中失去至亲的孤独灵魂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慰藉,甚至计划一起离开德国开始新生活。
然而,这段禁忌之恋最终以瑞秋在火车站临行前的突然反悔告终。
面对前来寻找她的丈夫,瑞秋选择了回归婚姻,而影片也在夫妻相拥的开放式结局中落下帷幕。
这一结局既是对传统道德秩序的回归,也暗示了战争创伤的修复需要夫妻共同面对而非逃避。
詹姆斯·肯特作为导演的独特风格在《余波》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2014年的处女作《青春作证》改编自维拉·布里顿的一战回忆录,已显示出对战争背景下人性故事的偏爱,以及将文学性叙事与电影视觉语言结合的才能。
《余波》延续了这一创作路线,但肯特此次更加注重通过环境细节传递情感状态。
影片大胆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命题:治愈战争创伤的可能途径之一竟是跨越敌我界限的情感连接。
瑞秋与鲁伯特的爱情虽然违背道德常规,但从心理学角度看,两个"破碎的灵魂"确实可能在彼此身上找到理解与安慰。
《余波》提醒我们:战争的真正结束不在停战协议签署的那天,而在最后一个受害者放下仇恨的时刻。
《余波》
导演: 詹姆斯·肯特
演员: 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 / 凯拉·奈特莉
年代:2019 豆瓣:6.7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