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流逝,环境变幻,无数物品在我们身后悄无声息地消亡。
当锈迹长出翅膀,腐朽皆是预言。
《旧物录:85个消亡之物的故事》中的这些文章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提醒人们,消亡之物不仅代表技术,而且代表不同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以及对身体、技艺、复制品、美、艺术、交流、运动、休闲、爱、阶级、文化身份、自然和人工智能的不同态度。
从书中的故事出发,我们发起了#我身边的旧物录#话题活动,收到了许多读者或出人意料或情理之中的真诚留言。我们相信,技术史不断前进的齿轮零件或许冰冷,但曾支撑它们存在的那个世界在大家的记忆中是有温度的。通过收集每个亲爱的你的记忆碎片,我们拼凑出过去,拼凑出我们的来处,拼凑出对未来的预言。
这篇推文,也是一颗时间胶囊,珍藏了每一位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房的读者的绵绵旧情。
《旧物录:85个消亡之物的故事》
作者: [英]芭芭拉·彭纳 等
译者:丁宇岚
后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01
“音乐自由”
所有购买过迷你光碟的人都会记得,它意在改变人们聆听音乐的方式。当时人们还在使用厚厚的盒式磁带,迷你光碟的光亮外观很时尚,而且很实用,因为它既能录音又能播放音乐,不像CD功能单一,这个神奇而袖珍的盒子似乎解决了听音乐方面的所有问题。
1992年,索尼准备量产迷你光碟,甫一上市就风靡一时。从当时的广告可以看出,迷你光碟的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当时,另一则推广迷你光碟的电视广告打出了“音乐自由”的口号。
迷你光碟刚刚被人们接受就被淘汰了,它从未定义过一个音乐时代。它在数码革命的迅速发展期进入市场,当时许多产品在坏掉之前就过时了,今天的情况仍然如此。不同于如今的是,在迷你光碟问世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对家用电器的频繁更迭习以为常。
如今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不断有更新颖的产品出现,刺激着人们购买它们,以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数以百万计的手机、音乐设备和电脑产品仍然可以使用,它们还是不断地被更好的型号取代。但是,上一代人不一样,他们几十年来一直使用磁带和黑胶唱片,收藏了一架子又一架子。
iPod 使我们不再需要购买光盘,既省了钱,又节省了存储空间,使我们不再那么依赖储存单元,迷你光碟无法跟 iPod 之类的设备竞争。最终,MP3成功超越了迷你光碟和CD,目前可能是音乐技术竞赛的冠军。但是,我们明白,没有任何数字媒体会久盛不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将会见证多久之后什么会超越它。
▍上文摘选自《旧物录》 迷你光碟
MP3,或…/ 曾经,我们如何听音乐?
曾经的第一个MP3,U盘形状,只有一块小小的只能显示歌曲标题的屏幕,来源还是家里买电脑的赠品,却是我宝贝了很久的物件,虽说后来也用过MP4、iPad等等,这个MP3却是真正开启我听各类音乐和歌曲之路的基石。
——豆瓣网友@Maverick Crab
用过的最后一个带线的耳机,一只耳朵响,一只耳朵不响,到现在一直收到抽屉里,想着哪天应急呢,但其实现在的手机接口已经变了,再也插不进那个耳机了。
——豆瓣网友@牵牛花和抹香鲸
毕业后买的CD机,弥补中学时代没法聆听的音质。
——豆瓣网友@Zvril
高二那年,暑假打工挣钱买了一个纽曼的MP5,屏幕很小,可以看电影可以听歌,不过画质模糊,但也用了好多年,那时的生活很单纯。
——豆瓣网友@夏城凝
02
“通信时代”
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电话网络一片混乱。实际上,人们需要等待三年才能安装一条新电话线,它被称为工业化世界中最糟糕的电话系统。
结果,法国发展出了迷你终端(Minitel),这是一种整合了键盘和屏幕的先锋设计,属于用户主导的交互式数字设计的新兴领域。迷你终端的早期机型有一个黑白显示器,可以显示简单的图形,独特的键盘可以折叠到屏幕上方或下方(它是早期苹果台式电脑革命性设计的前身)。
20世纪90年代,迷你终端服务达到巅峰时期,拥有2500万名用户,与当时全球互联网的使用水平相当。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的兴起,迷你终端未来的日子所剩无几。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从数字技术和外观设计的角度而言,迷你终端可能是世界上最具创新性和最先进的大规模电信系统。人们通过迷你终端发明出新的服务类型,把各行各业联系在一起,还探索了各种新的通信方式。它展望了一个数字互联的未来,并在国家范围内表现出未来万维网在全球的发展潜力。
▍上文摘选自《旧物录》 迷你终端
在吗…/ 曾经,我们第一次接触数码世界
这题我会。搬家时竟然找出三星彩屏手机,拿到手机店用夹子式充电器充满了电。说实话,初中非常爱玩,也不知道打开的旧物盒子里面会跑出来什么。结果短信有五六条,一个陌生名字喊我出去,去哪里?不知道哦(ー_ー)都有谁?也不清楚_(:з」∠)_于是剩下一个在这头老了的我,回忆着旧日种种。然后手机屏幕,又亮了一下。
——豆瓣网友@左边花园
保留着用过的每一部手机,时不时翻翻过去的相簿,带我回到过去,很有意思。
——豆瓣网友@谪仙记
bb机?bp机?传呼机?我现在甚至想不起它真正的名称。在手机没有普及的年代,有这么个玩意儿就已经挺新潮挺商务人士的了(也可能只有我这么觉得),有事的话一般会给爸爸打传呼机,然后他再找个座机打回家,那个年代啊,电话还没有那么那么重要,而这个年代,家庭座机也已经成为历史了吧。
——微博网友@池鱼还有好多书没读
前两天还翻出来一个硬盘,装满了看过的好看的电影,当时一心想着一定会二刷三刷的,可惜……
——豆瓣网友@沙漠蜗牛
回想当年,80G的机械盘里塞满了我从各种野鸡网站扒来的游戏。记得下《模拟人生》资料片那会,5kb/s的网速,看下载时间从"还剩3小时"跳到"还剩2天",机箱散的热气把小腿烤得发烫。最怕下到99%突然弹窗报错,更怕点开游戏跳出显存不足的警告,那蓝屏雪花能让我蔫一整天。现在Steam点几下就能玩3A大作,可再没有哪个游戏让我像当年盯着480p画质时那样,用脑补给满屏马赛克涂上金边。
——豆瓣网友@李森艾
03
“老套的庄严感”
电话桌是旧时家用物品、习惯和观念的缩影。抽屉是用来放电话簿的,即记载名字、地址和电话号码的厚册子,也许还有一本黄页,这是一种原始的商业搜索引擎,印在黄色纸张上。这套电话用具安放在客厅里,它们现在已经完全消逝了:坐在客厅里打电话的概念、电话线、电话簿。一切都成了古董。
电话桌是20世纪中期新出现的家具。人们渴望满满当当的房间,于是出现了电话桌,但它变得非常实用——然后,就如此消失了。很难理解它为何彻底消失。也许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无绳电话;当然,移动电话的出现使它老套得可笑。但也许仅仅是因为时代的潮流,它看起来就像奶奶辈的家具。它已经消亡了。
有一天,我在集市上看到一张电话桌,它看起来矮墩墩的,设计现代,优雅又有腔调。我在心里嘀咕,它现在能用来干什么呢?缺少了电话,它显得孤零零的,却有种庄严感。
▍上文摘选自《旧物录》 电话桌
奶奶辈…/ 总是格外怀念老家里的老物件
看到这个活动一下就想起爷爷的旧烟斗,小时候他总坐在院子里,点上一锅烟,慢悠悠地给我讲故事。后来爷爷走了,烟斗也不知去向,可每次想起那股淡淡的烟草味,就好像他还在身边。
——豆瓣网友@今天读了几页书
以前我家有一台老式站立电风扇,是那种金属叶片、带摇头功能的立式风扇。是我爸刚工作的时候买的,那台电风扇可是花了他三百多块钱。自从装了空调后,这玩意就被扔在储藏室里吃灰,在那躺了十几年了,但我爸还是舍不得当废品卖掉。对他来说这台电风扇很有纪念价值,是他刚工作时候买的。
——豆瓣网友@鹿人一枚
爷爷去世后,家人收拾他的旧物,切好了没吃完的水果,说想吃买回来决定明天再吃的饼干,刚买没多久的卫衣和运动鞋,没有拧上盖子的药瓶,丢在地上聚拢成一座小山。这是能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是想说没说的秘密,想去没去的地方,想做没做的事,所以人间其实不是不值得,而是来不及。
——豆瓣网友@要你管啊
家里一直有一台老式缝纫机,它陪伴我度过了童年。上幼儿园的时候,看到机身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偷偷把零件拆了并藏在一个小包里,感觉如获至宝。后来被妈妈发现一路揪着我的耳朵让我把配件找出来,倔强的我还不让爸爸帮忙,自己一个人慢慢摸索又把机身恢复了原样,动手能力真的很强~上小学时没有书桌,缝纫机又扮演了这个角色。桌面不平,写作业的时候总要在卷子下面垫本书,累的时候踩踩踏板,算是苦中作乐。长大了四处求学,家中日益冷清,缝纫机却一直静默地立在那里,宛如老友一般等着我回去。
——豆瓣网友@花冷冷
姥姥的脚踩缝纫机,小时候它给我做了好几件棉袄棉裤,现在没人自己做衣服了,缝纫机也都是电动的了。
——微博网友@木叶带着鲑鱼去爬树
洗脸盆架子!小的时候去姥姥姥爷家在角落里总放着一个洗脸盆架子,上面挂着毛巾,架子下面放着香皂,姥姥姥爷用了几十年,搬家也不舍得扔。
——微博网友@-薏米果子-
那把在爷爷过世前才送出去的他一直想要的乘凉椅,现在一直在奶奶住的老房子里落灰,后悔没有更早买给他。
——微博网友@施不卷啊
提到旧物,我瞬间想到的就是一个垫板夹,是木头做的,当初是姥爷在村里工作时候用的,后来被小时候的我拿回家了,现在依然在用,但是姥爷离开了我们。虽说东西不变,但再次用它时的心态和情感不一样了。
——微博网友@墨香书梦JM
记得小时候每一年,老爸都会在秋末收电风扇,他把各个部件拆开来,仔细擦干净,然后装进原始那个四四方方的纸箱;最热的七月,他又会从床底下把纸箱搬出来,一个一个零部件把电风扇装起来。放在客厅里的电风扇在楼间穿堂风没那么给力的夏秋给我们带来不止一丝丝的凉爽。
——微博网友@Roly琳琳
关于旧物,让我很有感触的点反倒是去景德镇的雕塑瓷厂玩,有一些店的装修真的很美,最让我喜欢的是那些老物件,厚实的木头桌椅之类,和瓷器这种烈火烧制的物件摆放在一起,有种静谧和谐的舒适感,那一刻我好像体会到了旧物的美,不论是可以用很久的器皿,还是看起来陈旧却干干净净的家具,都有一种经由岁月流淌过的美。
——微博网友@BeCuzOFU
04
“斯人和彼时”
关于烟草和吸烟的历史有很多文献记载,然而,作为艺术品和人们的欲求之物,烟灰缸却更加默默无闻。
尽管烟灰缸的雏形在现代之前就出现了,但是,直到20世纪初越来越多女性开始抽烟之后,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设计这种“珍玩”。
当时,烟灰缸已经成为令人垂涎的纪念品。这不足为奇,因为优美的烟灰缸不仅是日用品,而且是珍稀的美物,被赋予了情感意义。它是一种纪念品:关于一餐饭、一杯酒、某个地点、一段时光、斯人和彼时。众所周知,过去人们还能在飞机上抽烟时就经常从协和式飞机上顺走烟灰缸。
当年到处都是烟灰缸,那些日子派头十足、令人陶醉,它们装饰着餐厅的每一张桌子、酒吧的每一个吧台和起居室的每一个餐具柜。如今,它们落魄成了固定在办公室门外肮脏的金属洞口,哆哆嗦嗦的老烟枪们在离开电脑屏幕休息的规定时间里,聚在一起悄悄抽上一口。
▍上文摘选自《旧物录》 烟灰缸
那些情愫…/ 永远带着滤镜的青葱岁月
高中上课的小纸条,每次看到都会会心一笑吧。满是计算过程的纸上写着潦草的,“待会去小卖部?”“晚上吃啥?”那时候烦恼的也不外乎是怎么玩和怎么学好多和这些记忆相关的都不敢扔,好像扔了就什么也不剩下了。
——豆瓣网友@Deja vu
想到初恋送的一个月饼,他在纸盒子的内侧写了情书,也不记得内容了。每次搬家的时候都会把它带走放在新房间的抽屉角落,其实分手后几乎没有联系,多年前见过一面仅此而已,当初的故事早已记不清,但留着这个礼物就好像一个青春的印记。
——豆瓣网友@听风听雨
我的旧物是一个很旧的笔记本,那是初恋送我的。里面写满了我们一起计划的旅行、对未来的憧憬。后来分手了,本子被我藏在抽屉深处,它承载着那段青涩又美好的爱情,是我青春的见证 。
——豆瓣网友@白兔漫游桃星球
想起来在小镇上读初中的时候,快毕业那一年,大家都不知道将来身在何处,可能去市区,也有可能去县城读书,不知道是谁先发起的,陆陆续续有同学买了一些小本子,传给班上每一位同学留言,不管是熟悉的还是平时没有交谈过几句的,在写留言那一刻似乎都成了最了解对方的那个人。当时我也买了一个笔记本,现在还依稀记得几位好朋友的留言内容,很温暖的感觉,虽然那个本子现在找不到了,但它仿佛成了我生命中的某个印记,也许这就是旧物带来的能量。
——豆瓣网友@夏海桑
一只高中时期的旧手表,永远停留在了2008年某月11:25,人的回忆总是充满滤镜,粉饰裁剪后青春被压缩在了这个四方小天地中。
——豆瓣网友@DD
05
“时代标志”
“言简意赅”钢笔是一种价廉物美的笔具,初次出现在市场上时售价不到2美元。它拥有现代主义或装饰艺术风格的外观,灵感源自20世纪20年代的扁头钢笔,完美契合了当时后现代主义的早期潮流。它的性能也很出色,可以媲美更昂贵的产品。然而,“言简意赅”钢笔被用作他途之后,才有了不朽的传奇。这款笔具是为书写而设计的,但它实际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和惊人的多功能性,有着各种出人意料的用途,比如,记乐谱或绘制建筑草图。时髦的建筑师乐于让彩色钢笔代替手帕插在外套前口袋里,他们有时甚至会巧妙搭配两三支钢笔,尽管单支钢笔就可以让主人满意地写字和画草图。
我发现在描图纸上用“言简意赅”钢笔画草图有一种魔力,流畅的动作和清晰有力的粗线条给人一种掌控感,让人觉得有能力快速将一个想法描画在纸张上,而这样描画的草图本身就有某种价值。
没过多久,时代精神和地方精神结合在一起,将钢笔变成了一种时代标志。在这种叙事中,胸前口袋里醒目的“言简意赅”钢笔既是一份宣言,也是一件随时准备出鞘的武器。
▍上文摘选自《旧物录》 “言简意赅”钢笔
纸和笔…/ 曾经,我们记录的方式
我自己好像是很多买的笔记本,小时候购买很多漂亮的本子总感觉有很多东西要往上面写,陪我搬了好几次家,最后它们都旧了,我也还没开始来得及使用,它们就像我的过去时代的见证物,虽然是空白的。
——微博网友@轻盈地为爱坠落
读书时候收集的旧笔芯,糖纸,现在还在书桌抽屉躺着,回老家的时候打开看见,有那么几个瞬间思绪被拉回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日常使用的小东西都可以是有趣的。
——微博网友@Juicy_Yuki
有一支陪伴我好久的笔,从高考用到现在,弥足珍贵,上面沾满了我的指纹,包括青春。
——豆瓣网友@半续集
旧书吧,那些有阅读痕迹,书页上认真可爱的笔记,都深藏着是一个个过往的故事。
——豆瓣网友@误入弥陀
童年时期的文字,稚嫩有趣,矫揉造作,泛黄的纸页上留下的童年青春痕迹,新奇、坚毅、苦闷、希冀都弥足珍贵,回望过去是对当下最好的治愈,那些曾经以为永难调和的色彩已经化做一幅幅坨红如醉。
——豆瓣网友@见字如晤
用两位朋友的话作为封存这颗时光胶囊的钢印吧:
消失的不是物件,只是回忆。
——豆瓣网友@小札
舍不得扔的旧物,并没有多大用处,只不过看到这些物件就会想起穿越回那个场景时听的歌,和谁说的小话,舍不得扔的,是那个瞬间吧~
——微博网友@唠叨与麥克風試音
《旧物录:85个消亡之物的故事》
发现更多精彩
01
02
03
豆瓣&微博&小红书&抖音&视频号
@小浪打工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