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走进哈市二院康复医院,看到走廊里坐满了等待的家长,宽敞明亮的康复室里则是康复师和孩子们一起努力的身影。“丞丞,看,这是我们最喜欢的大球,我们一起蹦,好不好?”在一间康复训练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色彩斑斓的玩具和教具上,年轻的康复师正蹲在地上,耐心地与对面的男孩沟通着,只见男孩听见声音后缓慢抬头,停顿几秒后点点头表示同意。随后,康复师扶着小男孩坐在大球上,一边轻轻摆动着他的身体,一边欢快地唱起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小男孩渐渐地笑出声来。

这是记者见到29岁康复师杨欣宇的第一幕,在她温柔欢快的童谣中,孤独症患者和家长也在康复路上感受到了希望与力量。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近日,记者来到哈市二院康复医院,见到了刚刚上完课的杨欣宇,并采访了她。



怀揣医疗梦想 踏上康复师之路

说起自己为何会成为一名康复师时,杨欣宇给记者讲述了她18岁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其实在高中时期,我就有了学医的想法,那个时候就想报考医学类专业。”杨欣宇告诉记者,她的爷爷在医院工作,身边诸多亲戚朋友也都投身于医疗行业,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她对医学充满了好奇与向往。“高三填报志愿时,我知道了康复专业。但是那个时候,康复专业不是有很多人了解,从业人员也相对较少。在迟疑的时候,我爷爷领我去了医院,我就看到了这样一幕。”

康复治疗师正陪着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训练,两人虽已满头大汗,但是仍努力向前迈步。眼前的这一幕让杨欣宇大受震撼,在听到一旁的医生说,这位患者从最初的肌张力异常、行动不便,到逐渐能够站立、行走,都要归功于康复师后,杨欣宇对这个职业肃然起敬。

从那以后,杨欣宇就坚定地选择了康复专业,开启了逐梦之旅。 顺利考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杨欣宇,实习阶段接触到了儿童康复领域,“我当时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习,主要负责的是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看着孩子们从最初的无法行动、言语,到在康复训练下慢慢能够站立、开口说话,杨欣宇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也让她在未来就业方向上有了抉择,“实习之后,我就想从事儿童康复领域的工作。”

2021年,杨欣宇来到了哈市二院康复医院,正式踏入孤独症儿童康复领域,走进那些“星星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从此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温暖的旅程。



走近孤独症儿童 细心开展康复训练

“那时我刚上班,第一次接触孤独症孩子,当时正在和其他老师一起给孩子们上集体课,突发的情况也吓到我了。”当年,在康复训练室内,一名两岁多的女童突然发脾气大喊,并仰倒在地,无论她的奶奶如何劝说都没有成效。最终在康复师的安抚下,孩子才渐渐冷静,并开始跟着其他儿童一起做起游戏。杨欣宇告诉记者,“每一个孤独症孩子的敏感点不一样,有的是发脾气,有的是不搭理人,二丫(化名)就是发脾气的孩子。”

通过这件事,杨欣宇也了解到了自己对孤独症认识的不足,于是她开始利用碎片时间自学,无论是休息还是下班,都能看见她看文献或者是请教同事的身影,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了解,她可以给孤独症儿童上一对一的课程了,二丫也成为了她的小患者之一。

“二丫的情绪波动极大,常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一旦发作,便会不顾一切地往后仰,完全不顾及身后是否存在危险。”这样的二丫让杨欣宇十分揪心。但是她没有退缩,而是决定深入了解她。杨欣宇为二丫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在训练过程中,她始终保持着极大的耐心与细心,积极引导二丫参与各种康复活动,从简单的认知训练,到逐渐培养她的社交能力。

在杨欣宇和其他康复师的共同努力下,二丫的进步突飞猛进。她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情绪逐渐稳定。更令人欣喜的是,二丫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说出一些简单的词语,对颜色也有了认知。经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二丫已经具备了进入幼儿园的能力。当看到二丫背着小书包,欢快地走进幼儿园的那一刻,杨欣宇的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通过对二丫的治疗,杨欣宇的能力也稳步提升,在面对其他孤独症孩子时,能够游刃有余。



治愈孩子 更是治愈家庭

冬日的一天,当李女士风尘仆仆地带着双胞胎男孩来到诊室时,杨欣宇在这个年轻的妈妈身上看到了沧桑,当双重喜悦变为双重打击,杨欣宇不知道该如何安慰这个家庭。“双胞胎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孩子,两个孩子7个月大的时候来的,他们不仅存在肢体问题,下肢肌张力高导致异常姿势,而且在孤独症方面也有明显症状。李女士总是说着话就忍不住哽咽,但又强忍泪水。”说到这里,杨欣宇也感同身受地红了眼眶。“看到他们,我更想通过我的专业知识,帮助到他们一家人。”

经过杨欣宇和其他康复师3个多月的治疗,双胞胎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我家孩子一开始比较呆滞,现在他们能够熟练地翻身、爬行,还能自己站立一会儿。和我们的眼神交流增多,当有人喊他们名字时,也会转过头来,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多。”提到双胞胎的变化,李女士难掩激动地和记者说道,“医院的医生给了我很多人文关怀,他们不仅是拯救了孩子,还拯救了我们的家庭。尤其是他们能够接受小龄患者,没有耽误孩子的治疗,是我最感恩的。”

“其实孩子在1岁左右的时候就可以观察出他是否异常,我们称为“五不”指征,就是不看或少看、不应或少应、不语或少语,还有不指和不当,通过这些行为就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孤独症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是2岁左右,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哈市二院康复医院的主任王立苹和记者说道,“我们是市残联的定点康复机构,现共有19名医护人员,我们面对的患者主要是儿童发育障碍类疾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孤独症,现在孤独症的发病率是近20年来增长最快的,孤独症孩子家长承受的精神上的压力也是最大的。针对孤独症儿童我们的治疗方法比较综合,如比较流行的行为分析ABA,还有沙盘游戏,情绪调节训练、游戏干预、多感官刺激训练与音乐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还有一些仪器。如今,我们已经收治400余名患儿,很多都已经可以上幼儿园进入学校,回归正常生活。市残联也一直都很关注孤独症儿童,同时给我们的工作很多支持。”

四年的时间,杨欣宇帮助了近90名孤独症儿童康复,这让杨欣宇对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每一个孤独症儿童的背后都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作为康复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康复,更要给予家长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些孤独症孩子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给他们的家庭带来希望,让他们拥有美好的未来。”

  • 龙头新闻·生活报记者:刘维娜;摄影:刘维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