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董介 通讯员/张曦予 谭盼盼 李鹏

近日,20岁的深圳孤独症少年小岱凭借出众的外形与专注吹奏陶笛的模样走红网络。千里之外的株洲,也有一群人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着来自星星的孩子。在世界孤独症日,我们走进4家医院治疗室,探寻“星孩”成长之路。



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儿童保健科,孤独症患儿在玩游戏。受访者供图

医者仁心:

用爱点亮“孤独星球”

在市中心医院儿童保健科,500余份病历静静诉说着2024年的守护。1—10岁的患儿居多,每10名患儿中就有8个男孩。通过ASD(孤独症谱系障碍)系统治疗,200余名患儿正回归正常生活。主任文湘兰提醒,孤独症早期筛查应从6个月开始,是个连续过程。只有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才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史晓宁与康复治疗师朱汉成在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受访者供图

省直中医医院儿童保健科去年共筛查诊断孤独症患儿约150例,其中50名接受系统治疗。2—6岁的患儿居多,男孩占比达67%。这里采用中西医结合独特疗法——康复治疗的ABA行为分析、语言社交训练,与中医头皮针、耳穴治疗、经络疏通相辅相成。

小杰曾是困在孤独星球的孩子,他抗拒拥抱、沉默不语,反复敲打桌面。在省直儿保科经过两年治疗,5岁的他会拉着妈妈衣角说“帮帮我”了。治疗档案记录着他的进步:从无法对视到主动牵手,从摔跤大王到自如奔跑,从握不住勺子到能自己穿好衣服。

“我们的终极康复目标是让他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康复治疗师朱汉成说,“当孩子能独自坐公交、购物,甚至掌握谋生技能时,才是真正的破茧成蝶。”



孤独症患儿展示画作。受访者供图

破茧之路:

从家庭到社会的漫长征程

市三医院青少年心身康复科去年收治了近80名孤独症患儿,其中6—12岁的学龄儿童最密集,13—18岁青少年次之,最小患者仅4岁。每4个孩子中就有3个男孩,这串数字或许暗藏着神经发育的特殊密码。

副主任医师敖春江介绍,科室采用“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双轨模式,既为孩子带来希望曙光,也为家长筑起情感港湾。“很多家长不愿孩子住院,觉得像贴标签,‘病耻感’仍是横亘在求医路上的心墙。”敖医生说,医院专门设置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中心,进行非药物干预,为家庭提供院外专业治疗场所。

“每个孩子都是闪亮的星星,只是需要更耐心地守护。”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中心主任汪小艳说。今年来,这里收治的40余名患儿中,三分之二尚未经历人生第一个毕业典礼。该院一直采用“医教结合,有效康复”特色模式,为患儿提供教学康复、物理因子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等综合康复手段,帮助“星孩”学会交流。

暮色降临,各康复中心的灯光次第亮起。孤独症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株洲正用无数双手托起孤独宇宙中的点点星光。

编辑:李毅哲

二审:王建设

三审:高晓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