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红楼梦》对联之二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作者:龚斌安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以其深邃的思想、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其中“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宛如贯穿全书的一条神秘丝线,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假”与“真”
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于梦中来到“太虚幻境”,发现“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对联高悬石牌坊之上。此处,“假”与“真”、“无”与“有”是在有意点醒甄士隐。这位本生活在尘世的富贵闲人,其经历恰似对这副对联的生动演绎。他所拥有的美满家庭、富足生活,看似真实不虚,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一切化为乌有,瞬间完成“真与有”、“假和无”的转换。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同样看到这副对联,真假有无也让宝玉深陷困惑之中。
宝玉所生活的贾府,表面上钟鸣鼎食、鲜花着锦,众星捧月,对他关怀备至,在这看似“有”的繁华背后,却隐含着“无”,家族内部貌合神离、唯利是图,使得亲情在利益的追逐中变得虚伪。贾宝玉钟情于林黛玉,这份纯真的爱情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的规矩和世俗观念面前,被“无视”,一种无形的力量连骗带逼,迫使宝玉遵循家族的期望,走仕途经济之路,娶门当户对女子为妻。贾府将功名利禄、家族荣耀视为“真有”,对自由、对纯粹情感的追求,被当作“假无”。贾宝玉在真假颠倒世界的漩涡中挣扎,时而清醒,时而迷茫,无力反抗,最终以出家明心见性。
有与无
从哲学层面深入探究,“假作真时真亦假”反映了人们在现象与本质上的混淆认识。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依据自己的经验、标准去判断事物,贴上“真”与“假”的标签。而这种所谓的“真”,也许只是海市蜃楼、昙花一现。就如同贾府众人,将荣华富贵、仕途经济视为人生的“真”谛,不愿意去想这些外在的东西可能只是虚幻的表象。当“贪嗔痴”蒙蔽慧眼时,必然错过“真善美”。例如,贾雨村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为了追求“人间万姓仰头看”,不惜徇私枉法,扭曲真相,在他眼中,将权力和财富才视为“真”,将正义和良知视为“假”,最终结局就是“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从而跌落人生深渊。
有与无,本是哲学之思中的一对孪生兄弟。道家认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此言道出了有与无之间微妙的辩证关系。无中生有,有中见无,二者相生相克,构成了世间万物运行的法则。“无为有处有还无”体现了事物存在的相对性与无常性,世间万物处在运动变化中,“有”与“无”也在相互转换中。荣宁二府曾经的兴盛,看似实实在在的“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的衰败,一切都化为乌有。真真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曾经热闹非凡的青春王国——大观园,最终变得寂寥荒芜。这首对联在警示人们,不要对外在的“物”过于执着,因为他都有可能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蓦然回首,才发现曾经所追求的“有”,其实只给自己带来短暂的幸福和满足,“好看的皮囊不如有趣的灵魂”,那些看似“无”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实则有着更为深远的价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红楼梦》通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副对联提示人们以辩证思维去看世界,不困于表象,不限于一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更加超脱、豁达的心态去看待真假有无。领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智慧,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努力厘清“真与假”的判断标准,树立正确价值观,明辨之,笃行之,方能行稳致远。
- 希望能得到你的喜欢 -
图片 | 来源网络
文字 | 龚斌安
微信 | dongzhu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