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弘一法师说:
“人是气死的,花是浇死的,凡是大病,必与情志有关,长期情志不遂,一定会催生大病。”
百病源于气不顺,养生贵在养心;心若安则身安,身安则百病消。
物质再优渥,饮食再精致,也不及一颗平和之心,给人带来的喜悦与安宁。
古语有云:“性躁心粗者,一生不济。”
一个人的幸福与顺遂,来自于内心感受。
而世间最好的养生,莫过于止怨、寡思、善忘。
01
止怨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荀子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写道:“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事事都抱怨,那你就会永远生活在黑暗中。
人生自有规律,唯有放下牢骚,才能专注于事,结果自然水到渠成。
唐代禅师德诚垂钓终日无获,归途却感叹“满船空载月明归”。
他从不抱怨自己没有钓到鱼,反在月色中寻得宁静,载满月光回家。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虽身处困境却未怨天尤人。
他反思自身恃才傲物的性格,转而寄情田园与诗文,创作出《赤壁赋》等传世佳作,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精神蜕变。
有人说过:
“ 怨言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 ”
修心与修身,息息相关。
心眼越狭隘,越喜欢抱怨,烦恼越多;而气量越大者,越懂得修心,身体越好。
抱怨是毒药,越抱怨越不幸,停止抱怨,才能避免在逆境中沉沦,与自己和解。
止怨修心,既能重塑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也能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悄然转变。
02
寡思
多欲者寡,多思者败
——《菜根谭》
《养生要集》中有言:“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
杨绛先生曾告诫年轻人:“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想得太多,是给精神套上枷锁,只能一路负重前行。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明代尚书孙承恩不喜社交,常闭门独处。面对仆从对其门庭冷落的议论,他淡然回应:“若觉不合,可自寻前程”。
你对我有诸多不满,自行离去便是。
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时,每遇疑难便独坐山亭静思,以“澄心静虑”之法突破困局。而不是困在烦恼里日复一日。
林清玄曾说:“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思虑过度,只会让我们陷入某种怪圈,增添忧愁,让自己陷入精神内耗,难以抽离。
古语云:“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
世上最不划算的事,就是为不曾发生的事而烦恼,为自己幻想出来的结果担忧。
繁思折寿,寡思养神。
停止过度思考,练就淡然心态,修得心神安宁,生活自会安然无恙,幸福也会悄然降临。
03
善忘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
《庄子》中讲:“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
心只三寸,装满了恩怨是非,烦扰忧愁,那么幸福便无处安放。
善忘是这世间最好的养生,若能忘掉无谓的烦闷纠缠,心中自然如释重负,眼前便是鸟语花香。
唯有学会忘记,才能少恙长寿,活得洒脱自在。
古时有位掌柜,虽然钱财万贯,家产无数,但总觉得生活很累。
于是,他去拜访道长,想求道长指点一二。
道长给了他一个包,让其背在身上,每走一步,就往包里放一块石头。
掌柜照做了,结果背上的包越来越重,不得已只能将其拿下。
道长告诉他,这就是感到生活很累的原因,不断的在心里放东西,就会感到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疲惫。
人生漫漫,有太多时刻,让人困于情,惑于心,惶惶不可终日。
归其缘由:抓得太紧,不舍放弃;想得太多,不愿忘记。
善忘,是一种高级的人生活法,也是最好的养生。
事来心应,事去则忘。
那些成功之人,善于在淡定自若中应对万事万物,在不焦不躁中锤炼自我心性。
他们懂得,忘掉该忘记的,记下该记住的,便能在自己的旅途中,邂逅生活更美的风景。
常言道:“人无长寿之意识,必无健康之身体。”
世间最好的养生之道,在于怡神养心。
止怨,让自己开心起来,才能遇见更多趣事;
寡思,摒弃过多的顾虑,做好眼前的小事;
善忘,用遗忘治愈内心,坦然前行。
关注诗词君,愿我们都能秉持淡然处世的心态,在荒凉的人生路上,活出自己的繁华与精彩。
*来源:素材来自网络综合。编辑:霄风。
更多详情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