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herry



(这是学员写的第135篇文章)



都说家是温暖的港湾,但是我的家却如寒冬的冰窟窿。

去年,我的老公不顾家,我总是碎嘴子抱怨,女儿进入青春期,脾气暴躁,两头夹击得我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方向。

有一次女儿跟我对抗,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教育方式错了,我该改变了。

于是我焦虑地到处找学习的平台,一次机缘巧合进入了修心大家庭。

刚开始,我听了涔汐老师讲的修心课,仿佛打开了我的认知天窗,让我觉得很新颖。

老师让我们要先学会训练自己的觉照力,修心是修自己,而不是修家人。



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态,我开始每天觉察自己为什么老是容易对老公不满,各种抱怨?

为什么老是喜欢控制孩子?总是希望孩子都要按照我的要求发展,而且每天盯着他们的缺点和不足?

觉察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在我的身上,都是我的贪心、傲慢心,控制欲作怪。

去年修心前几个月,每天我觉察与家人互动时的矛盾点,我的情绪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那个时候,我觉得好心累,时刻要保持清醒的状态去觉察自己的言行,我不能像以前一样放纵自己的习气,想咋滴就咋滴,太不自在。

但这只是一个阶段,当我熟练地运用觉照力以后,我发现:

我不会轻易生气,当情绪来了的时候,我不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情绪失控,而是很习惯地先内观自己怎么了。

这种感受太好了,我成为了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

以下是我们家庭的改变:



以前夫妻互怼的夫妻关系,现在是相互包容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四口去超市买完东西回到地下车库,老公拿着买回来的东西就先一步走回家了。

两个孩子慢吞吞地跟着我一起下车,当时已经晚上八点半,女儿下车后提出想要去学骑自行车,即使我当时拒绝了,她仍然坚持要骑。

我就准备带她骑一会,这时弟弟也吵着要骑,两个孩子就这样发生了争执,大哭大闹。

当时的我身像烂泥一样疲惫,巴不得早点躺在床上,面对两个孩子的争吵我无暇应对。

于是我责怪老公为什么下车不先把儿子带走,就因为他先一个人自顾自回家了,才导致两个孩子发生争吵。

老公听了我的指责也很生气,他说因为不希望我拎东西,所以就想着先把一大堆东西拎回家。

当时我就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点儿不成熟,看不到老公是不希望我拎重物,反而还严厉地责怪他不照顾我感受。

我不仅没有感恩心,还有很重的傲慢心和我执。觉察后我冷静下来,立刻跟老公道了歉,我不应该这样责怪他。

他说:

以后我也知道,不管怎么样,尽量一人带一个孩子,这样他俩就不容易发生争吵,你也更轻松一些。

这件事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不像以前一样我总是揪着对方错误不放,一直抱怨,而是通过觉察我看到了他为我做的,学会了感恩和包容。

这样的沟通方式,让我跟老公的内心链接也更了一步。



亲子关系:

以前孩子哭闹我的情绪就很容易爆,甚至会责骂孩子,不允许他们有负面情绪。

而现在孩子哭闹,我会站在妈妈的位置,允许孩子先把情绪宣泄出来,然后再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有一次国庆假期,我们一家人出门去骑自行车,我骑车带弟弟,女儿和爸爸分别骑着自己的自行车。

从家出发准备到一个公园去玩跷跷板,路上我们比赛看谁更快,弟弟很开心地叫了几声:

“我们赢了,我和妈妈更快。”

而姐姐落在了后面,骑到一半她就有点骑不动了,于是想要坐我的车,但当时我搭着弟弟没办法带她,后来她坚持骑到了公园。

公园里有一个之前玩过的跷跷板,当我们好不容易骑到了发现这个跷跷板被拆了,她顿时就有点失落,于是开始指控我以前她想来玩的时候我都没有带她来玩,但现在拆了没有了。

当时我的感受是特别无辜,怎么又开始翻旧账了呢?跷跷板拆了这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老公当时不理解说道:

就因为跷跷板被拆了,怎么就指责起妈妈以前不带你来玩?

接着女儿说:

“我不管,我就要妈妈带我,我不想自己骑了!”

突然我就意识到应该是她看我带着弟弟,骑的还比她快,有点吃醋了,觉得妈妈跟弟弟是一队的。没有跷跷板这是一个情绪发泄口。

当我看到她这个情绪背后是渴望妈妈能和她在一起,也希望得到妈妈的关注和爱的时候,我及时给她安抚,很快她的情绪就平复了。



如果换做没有修心前,我肯定劈头盖脸把她吼一顿,骂她无理取闹,然后母女两个互骂,如此一来矛盾还会升级。

当我修心后,放下改造孩子的执念,学会共情孩子,慢慢地孩子也打开了心门,愿意跟我说很多心里话。

任何一段关系,如果想要相处融洽,首先应该要做到不对抗。

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如果想要不发生冲突,训练好内观内心。涔汐老师教的这个方法太好了。

时刻觉察让我内心,会变得平和,遇到种种问题我会从容应对。在训练觉照力中,我的心智也得到了飞速成长。

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别,在于人懂得反省反思和觉照,打开内在的心门是智慧,打开外在的门是烦恼,慧从心中生。

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何涔汐老师说:要想搞好家庭教育,父母先修心修德了。

因为当我们具备了智慧和福德,孩子自然就不教而教了。

我太喜欢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了,无比感恩遇见了涔汐老师,让我有了重生的机会,让我拥有经营幸福家庭的智慧。

作者简介:张涔汐,青年作家,代表作《你的努力,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头发虽长见识不短,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犀利的解密职场的认知大坑,欢迎关注@我是涔汐,公众号(id:zhangcenxi99),一个让你增值的地方,个人微信:zhangcenxi999。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