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近月

首发:美灵心生活(ID:meilingxinli)

以前谈到女性活出自己的状态,我喜欢用自我成长,只是这个词容易让人误解,以为成长就是要做得越来越好。

现在我想换一个更妥帖的词,叫自我开悟,也可以叫自我打开。

自我开悟,就是尽可能把自己活得更明白,缩短意识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哪怕还是会有不明白,也可以清醒知道自己哪里不明白,就很了不起。

为什么我们需要自我开悟呢?

因为很多问题乍一看像是解决不了的现实问题,但是仔细去看,困住我们的其实又不是现实,而是一些固有的思维。

思维本身制造了问题,如果继续在同样的思维里,问题几乎不可能被解决。

成长给人的误解是,我们以为要解决问题就是要通过自己去影响和改变关系,或者如何去拥有更好的关系,再或者如何自爱、自我照顾、自我实现等等。

这里造成的最大限制是,我们总以为要去达成某一个正确的标准。然而大抵这些努力最终都会徒劳,在指向一种毫无悬念的碰壁之后,才会有更深刻的省思。

当我们可以去悟一悟,不论外界有怎样的限制,自己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无意识有着怎样的潜在需求时,就在打开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

荣格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前半生活在他人目光中,后半生应追随内心的声音,找到真正的自我。”

经历中年的后半生,我们承认了无法从别人目光中获得贪恋,于是便拥有了第二次自己的生命。

问题也常常出在这个转折点上,要承认自己的阴影,总比责怪他人和抱怨处境要难太多太多。

我的很多来访都是中年女性,包括我也在度过自己的中年时期,这也会让我开始思考:中年,让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


01


重新平衡:中年的本质,是精神的觉醒

对于中年的感觉,很多人感觉都会有挺多波折。这跟努力和运气无关,而是一种欲望收敛的必经过程。

不然,如果一辈子只为外在的名利和认可而活,那精神就会荒芜,最终变成一片沙漠。

心理动荡、关系崩塌、职业倦怠、健康危机、财务损失、家庭变故,如果没有经历一二,都不像是到过了中年。

所以说到中年,人们常常就会想到中年危机。中年危机的解题思路,跟整个前半生都不一样。

若你只想匆忙解决问题,就很容易陷入内耗,在苛责自己和抱怨处境之间来回摆荡。若你更多觉得自己不够努力和自控,那你就很容易陷入对自己无限的苛责和攻击。

如果你有幸经历了一些危机,不妨现在可以先停顿一下,先看看这些危机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最开始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无力感。比如,我有的来访会说,我过去总是劝人乐观一点,直到我的生活受到同样的影响,我发现自己也乐观不起来。

无力感,是因为存在一个想象跟现实之间的错位,我们看到的现实跟我们原来的认知有了差距。

就好比当你以为自己是在去南极的路上,结果发现自己走的却是北极的方向,并且还走了老远的路了,就只能原地发懵,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当你最初确信无疑的东西,在经由现实的体验中,被完全地改变或逆转时,中年危机就来临了。

很多人都不能允许这种无力感存在,会尝试用努力去掩盖这种错位,让一切看起来显得还好的样子。

其实,回避不是因为无法面对,没有任何一个现实可怕到我们无法面对的程度,最难以面对的是内心的错位:接受你最不想发生的事情,其实已经发生了。

如果继续往前走,我们允许了这些无力存在,慢慢就会收获新的平衡,可能接受一些以前接受不了的东西,我们的人格也会倾向于更完整。

当你开始向内看,允许自己去看到那些你不愿意看到的所有不完美的部分,就在彻底终结你跟这个世界之间的对立。

你不再对别人有更多苛刻的要求,便能允许自己在左右两端之间找到一条中间的路来走。

新的精神世界的大门,是在这样放开执着的过程中自然开启的。

这就好比有一个农民,过去需要每一块地都按自己的期待种上庄稼。现在却可以留上一块空地什么都不种,只是留出空间,等着土地自己长出东西。

这种体验就像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所说:“你要容忍中年的无解,答案本身会像成熟的果实,终在你的体内坠落。”

只有当你无法轻易通过做什么马上改变现实的时候,才能靠一点点给自己精神松绑,在一个个你不太愿意接受的现实羁绊中,重获精神的自由。

所以,中年本质上是人生风向的转变,在宝贵的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时光里,在跌跌撞撞中蹭掉一层层的旧壳,在省思、确认、放下和舍弃之中,孕育出一个新的精神自我。

02


由外及内:允许内在生命画面慢慢展开

中年,会让一个人看到很多事情的边界,比如能力和才华、体力和耐力,比如付出与拥有、丧失与希望,这不见得是件快乐的事,却是通向内心的必经之路。

无论外在发生什么,无论面对现实有多么惊慌失措,都不要错过了向内开门的机会。

要稍作停顿,允许内在生命画面慢慢展开。

因为最后你很可能发现,那些你当前着急去完成的事情,或许一点都不重要。

中年问题的解决方式一定不是线性的努力,而是慢下来具备更大的视角,通过内在的扩容,打开过去不曾体验的新世界。

上周末,我带孩子去爬乐山大佛,我原本是一个目标感挺强的人,除了请的景区讲解,我也会跟孩子探讨一些问题,比如你如何看待修建大佛的意义,为什么海通禅师面对贪官污吏可以做到不畏惧。

然而,在我不断用知识填充,与孩子进行脑力激荡的间隙,有那么一刻间,我站在71米的巨大弥勒佛脚下,体会到一种无声的安稳抱持,那是一个非常静谧的时刻,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我和这尊佛。

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不同的领悟,或许在知识和思考之外,孩子们更需要一些空间,留待他们自己去体验自己的世界。

我想等他们再想起这段经历的时候,体验里留下的一定是他们体验感受里的东西。也或许,仅仅是在这样一个春天,我陪他们来过这个地方就足够了。

这样,因为我有一个新的体验,我就有了一个与旅行前半段分离的中转空间。

到后来爬山的时候,他们拼速度要飞速登顶,我已经没有那股劲去追赶和照看他们。

我就站在山脚,想到那些开凿石阶的工匠们,每天上上下下,看着一阶阶石梯落成。

而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一步步拾阶而上,触摸着那些被精心雕琢过的石头,仿佛那些洒下来的阳光都有了穿越历史的斑驳味道。

我给自己买了一瓶红牛,慢慢品味着这些饱满的体验,像藤蔓一样在身体里妖娆生长,再穿过我的肌肉和皮肤,跟外在的现实世界去交织汇合。

在一种流动光谱当中,我的身体被稳稳地接住,像被羽毛一般被承载托起,感觉到一种深刻融入的欣喜。

《内在英雄》的作者约瑟夫.坎贝尔说:“中年是你被迫意识到自己不再是神话故事主角,却也是你开始真正书写自己故事的开始。”

中年让我渐渐明白,人生当中最珍贵的,并不是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恰是这些微小的体验,帮我打开一个又一个内心的小褶皱,往我的内心里注满了阳光。

很多时候,现实一点都没有改变,只是我们可能更看清了现实,看清人、关系和所有实相的局限,然后一点点捡拾起那些为了赶路而丢失的碎片时光,去小心地擦拭和珍藏。

中年已经让我们认真地跟现实交过手,既接受可能会有的出其不意的伤痛,也感激始料未及的好运气,依然怀抱着的期待却少了许多执着,依然会义愤填膺却可能转身就投入生活。

我很乐意过这样饱满的人生,我似乎也刚刚学会如何做自己生命的陪伴者,也陪伴着我生命里每一个值得珍视的人我练习更打开自己,期待与自己在多重的生命画面里相遇。


03


内在归守:过一种恒定的有愿景的生活

我一直向往“守一不移”,可以简单澄明地过一种恒定的精神富足生活。当内心获得了安稳的归守,所有外在的失序都会复归于更大的平衡。

风动,幡动,心动,不动,是归一守一的过程。

去凌云寺的时候,我在海通禅师的塑像前认真地磕了三个头。

他是建造大佛的发起者,我崇敬他的初心和发愿,更羡慕他在一个乱世里活成了一个心无杂念、无需取舍的人,只因他心里有一个很大的愿:护佑苍生。

据说乐山大佛坐落的位置是过去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因为恰好处于三江交汇处,水流十分湍急,时常船毁人亡。

海通禅师便希望建造一座大佛来安稳人心,让来往的船只在经过这个危险地段时,因为看见大佛而生起坚定心,减少水害事故的发生。

作为一个禅师,他的力量也是渺小的,修大佛靠四处化缘,好不容易累积的善款还被贪官污吏觊觎。在百般刁难之下,心意坚定的他挖出自己的眼珠,那些刁难他的人落荒而逃,从此再无人前去叨扰。

后来海通禅师因为过度劳累,大佛修到一半时便去世了,所幸后来有章仇兼琼、韦皋继承了他的遗志,三人历经90年的接力,终于在公元803年完成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弥勒石像大佛的修建。

我不知道海通禅师立下愿望之时,是否在意此生自己的愿望能否达成?以及在他去世之时,又是如何面对这个未尽的心愿?

想到他那坚定不移的信心,就像看到他内心有一盏灯被点燃,在薪火相传的愿力护持下,活出他此生崇高而伟大的使命。而他的洒脱,也为今天许多事都要思索一二的我注入了新的能量。

想到弥勒佛是未来佛,还有现世佛释迦牟尼,过去佛燃灯古佛,三世诸佛,三位修佛人,传承的是同样的精神,是感应的的愿力将他们紧紧相连。

等我到了现代才修建的东方佛都,站在33米释迦牟尼佛像面前,又是一个无比静谧的时光,和弥勒佛不同的是,我不在脚下,我在他的正前方,在时光的定格中,深深凝视,一眼千年。

我的内心仿佛打开了一个长长的隧道,没有尽头,也没有阻挡,我看到一个披着黄色袈裟的僧人背影。

在这个高大慈悲的佛像面前,我的身体仿佛跟这个时空消融在了一起,只有一个念头升起:有没有一种愿望可以很大,大到可能要用几辈子、几代人才可能实现。

我没有答案,但仿佛此生都不想再寻找任何的答案。内心里有一种干净透彻的浸润感,就像被滂沱大雨冲洗一新的山林,青翠富饶,绿意盎然。

我问随从的讲解:“你天天跟大家讲佛,会不会心生欢喜,感觉自己在做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讲解挺羞涩地笑了笑说:“是的。”

我给她多付了一些钱,希望她现实中也可以更快乐。

我一边感知着人与愿、奉献与存在、现在和未来,一边看着敲钵的僧人、卖香火的商人和匆忙而过的行人,在涌动的人潮中站立省思:

“如果一个人当下是满足和快乐的,是否会有一个愿连接起过去和未来,在被无量光普照的尘世间,看见如如不动的自己散发出的自性光芒。

人与人会相遇,光与光会汇聚,那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否都有着一片深藏的净土,拥有着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安定,让岁月的喧嚣失声,让层层的阻隔化解,让人可以活成一种大于人的存在。”

我望向那条内在幽长的隧道,将一切留给时光去检验。

作者简介:罗近月,资深心理咨询师,女性专栏作家,致力于系统研究女性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与自我发展等关联议题,陪伴迷茫中的女性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已出版《顿悟的女性》《生活需要幸福力》《不迎不拒,向喜而生》等多本女性畅销书籍。微信公众号:美灵心生活(ID:meilingxinli)。

☜♡☞

咨询电话:186-1257-6320 / 138-1124-808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