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介绍过平西抗日根据地和这个地区鸡蛋坨的五勇士。

今天我们来简单讲一下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贡献。和上次说的平西的方位相对,平北就是在北平(今天的北京)的北边的意思。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以北的地区,包括河北、内蒙古和辽宁交界的地方。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华北敌后创建的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根据地具体的方位是在今天的北京市的北部,河北省的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交界地区。比如包括现在的延庆、怀柔、密云、张家口的赤城、河北的丰宁等地方。它的建立和发展对华北的抗战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时的平北地区地处伪满洲国(目前的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咽喉地带。这也是日军妄图“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所谓重要区域,也是我们国家连接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所以这个地方有多么重要,就不用多说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就是聂荣臻同志他们的组织)开始向敌后渗透。1938年,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同志和邓华同志他们)挺进冀东,为平北根据地的开辟奠定基础。1939年中共冀热察党委提出“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方针,由萧克同志领导的冀热察挺进军负责具体实施,我军一边斗争,一边努力建立敌后根据地。多次尝试进入平北地区,但是因为日伪军封锁,而且群众基础当时还比较薄弱,所以一开始不太成功。

1940年1月,中共平北工作委员会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10团(团长白乙化,被人尊称为小白龙)进入平北地区。



我同志们以延庆、赤城为中心开展游击战。我军通过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和民兵组织,逐步发展起根据地。因为我们过去有一种宣传叫做国军抗战是在正面战场,事实上我们才是真正的正面战场,不要因为“敌后”这两个字就以为我们的抗战“不正式”。反而,当时华北是一个日军要重要扶植的地方,工作和斗争相当难啃的。我们的工作绝对不是像一些搞笑的电视剧那么轻松的。如果日伪军都像“黑藤太君、野尻太君和贾队长”那样就好办了!

1941年之后,平北根据地覆盖了10多个县,成立了平北地委和行政公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党政军体系。当地的军民有了完善的组织体系之后,对敌斗争更加有利了。

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贡献在于,直接威胁了日军控制的伪满洲国的西南边境和华北交通线,比如京张铁路。迫使日军长期在此驻守重兵,也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也是直接面对敌人的,是随时都要战斗的。

平北根据地与平西、冀东根据地形成了三角的呼应,成为晋察冀边区北部的重要屏障。

根据地的军事斗争和敌后抗战功劳也非常大。我们开展灵活的游击战,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白团长牺牲之后,其他的同志们站出来继续斗争。比如1942年反扫荡斗争当中,10团和民兵利用山地的地形,成功挫败了日军的进攻。在这里大家还配合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作战,比如百团大战期间,他们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切断华北日军与东北日军的联系。

在这个地方由于有了人民的组织,也就震慑了那些依附于日伪军的剥削阶级。当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改善农民生活,进一步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在这里建立了抗日的民主政权,发展地方武装,比如平北游击支队,培养了大批干部。大家都知道我党是最彻底支持妇女解放的,在这里根据地也有组织起妇女会,儿童团等等群众团体组织,支持他们的权益,带动他们进步,形成全民抗战的格局。

根据地在极端的困难条件下开展大生产运动。因为平北地区本来就相对比较贫困,组织上带动群众开垦荒地,发展手工业,保障军民基本的供给。通过秘密交通线向其他的根据地输送物资和人员,这里成为华北与东北抗日力量的中转站。

不管敌人有多凶残,这里的人民始终不会屈服。平北的军民在日军的三光政策下仍然坚持斗争,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根据地的事迹也通过了友好的国际友人们传播,比如斯诺先生就写到了这里,他们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的伟大和不屈不挠。

平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持久战”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典型实践。它展现了敌后抗战的顽强生命力。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为抗战胜利后中共在华北的政权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这里也为解放战争时期作战(比如平津战役)提供了战略支点。

抗日英烈白乙化和段苏权等同志们的光辉事迹成为这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河北张家口赤城县大海坨有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延庆区有平北抗日战争烈士纪念馆,除了他家乡故居之外,密云区还有白乙化同志的烈士陵园。离得近的朋友都可以去看一下,去感受一下当时根据地的军民斗争有多么艰巨,牺牲有多么惨痛,他们体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平北抗日根据地虽然规模不太大,而且环境特别艰苦,但是它的战略地位和斗争实践在华北抗战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对全国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侵略、追求民族解放的光辉篇章之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