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抗战时期中国各派系军队武器装备情况,给人感觉最差的是川军,例如机枪配备数量非常稀少。网上搜一下,不少资料甚至说川军出川抗战时,平均每个步兵师只有十几挺机枪。但这不是真实的历史,川军整体装备上是远不如国军嫡系部队,但在轻武器方面还好,机枪配备数量并不少。川军真正缺乏的是火炮,特别是身管火炮——75毫米山野炮之类的。


无川不成军

关于川军机枪配备情况,先例举一个历史数据给大家看看。1937年11月,川军邓锡侯部上报武器装备情况:第104师有迫击炮16门,重机枪24挺,轻机枪133挺,步枪4542支;第178师有迫击炮12门,重机枪18挺,轻机枪87挺,步枪3479支。要知道邓锡侯部可是川军中装备最差的,出川抗战前,邓锡侯曾要求补充武器装备,但没得到补充就出发了。可就算如此,邓锡侯部一个师也有100多挺轻重机枪!并且为了让上面补充武器装备,上报数量一般都是少于实际数量。

川军中装备较好的刘湘部,机枪拥有数量可不比国军嫡系部队少,甚至更多。刘湘的华兴机器厂可以年产2000挺轻机枪,仅启拉利轻机枪就生产了6000挺,加上进口,数量更多。此外,刘湘的21军武器修械所,可以月产300挺捷克式轻机枪(1935年就生产了2000挺)。还有,刘湘还从英国进口了大量的刘易斯轻机枪,有据可查的就有1480挺,至于仿制数量更多。国军嫡系部队一个步兵师满编也就324挺轻机枪,刘湘兵力最多的时候不过号称30万,其拥有的轻机枪数量就算每个步兵连配备9挺也足足有余。


川军仿制的启拉利轻机枪

PS:1938年2月顾祝同给蒋介石的密电,其中所说刘湘部的装备情况是这样的:重庆,午漾,据报刘湘所存储械弹计步(枪)弹三千万发,分存嘉定、宜宾两处,未发捷克式机枪五千余挺,路易式机枪八百八十挺。这个路易式机枪就是刘易斯机枪。

至于火炮方面,迫击炮数量也不少。1938年5月,21军武器修械所所长上报国府库存武器数量:82.5毫米迫击炮750门,掷弹枪1000支,47毫米迫击炮2800门,冲锋枪4700余支,捷克式轻机枪2000余挺,137毫米迫击炮56门,步枪2万余支。1938年5月全面抗战都打了十个月,已经经历了诸多重大战役的消耗,川军还有这么多武器装备留存,并且只是部分库存。


川军捷克式轻机枪并不少

光是2800门47毫米迫击炮就可以武装不少部队了,一个步兵连配备2门,一个步兵师也就72门,可以武装39个步兵师。82.5毫米迫击炮750门,每个步兵营配备2门,一个步兵师也就24门,可以武装31个步兵师。对于川军来说,轻中型迫击炮的数量一点都不少。大口径迫击炮则数量不多,137毫米重型迫击炮只有56门库存,一个炮兵营12门,只够组建5个(其中一个还不满编)。但是,国军嫡系部队的大口径迫击炮数量也没多少,150毫米、120毫米重迫击炮都是抗战后期才生产的,前期基本没有。

川军真正缺乏的是身管火炮,75毫米山野炮、105毫米榴弹炮这些。既没有向外采购的记录,也没有仿制记录,上面调拨的记录也没有。前面提到的21军武器修械所,生产机枪、迫击炮可以,但不具备75毫米山野炮的生产能力。


川军连克虏伯75毫米山炮都很少

国军嫡系虽然也缺乏身管火炮,但在军级作战单位多少还是有些75毫米山野炮,一般1个炮兵营的编制,遇到重大战役战区还会调拨独立炮兵单元(甚至有105毫米以上重炮)支持。少数国军精锐部队在师级就配备有75毫米山野炮,例如汤恩伯的第89师就下辖1个山炮营,配备12门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甚至像西北军这样的穷部队,都有一些山野炮,例如台儿庄之战中的孙连仲部,每个步兵师都有4门75毫米山野炮,只不过弹药不多。

至于东北军、晋绥军就不要比了,这两支地方部队配备的身管火炮数量不比国军嫡系部队少。广东的粤军和云南的滇军也有不少身管火炮,粤军买了不少法国山炮,有75毫米和105毫米两种,滇军则买了一批法国75毫米野战炮。

综上所述,川军真正缺乏的是身管火炮,连老式的克式75毫米山野炮都鲜见装备,火炮这块基本只有迫击炮。至于机枪方面则真不缺,当然大量库存的机枪有没有及时给一线部队发放下去,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