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创新与心理成长”,学习更多创新与心理健康知识

一、适应性焦虑的大一学生晓阳

晓阳(化名),18岁,某重点大学理工科新生,首次离家到外省求学。家庭氛围紧密,父母包办生活琐事,高中阶段以“教师督促+题海战术”为主。入学后感觉自己整天不舒服,焦虑失眠明显,放假回家有所好转,但大一第二学期一开学返校,感受自己快受不了,主动要求心理咨询,自述“每天都像在溺水”。

二、表现、触发事件及心理评估

2.1主要表现

1. 生活失控感:不会规划生活费,常饿肚子或超支;因忘记晒被子连续感冒,自责“连基本生存都做不好”。

2. 学习效能崩塌:面对“一周只上3天课”的空余时间无所适从,期中考试前通宵复习仍挂科,痛哭“我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大学”。


3. 情感隔离:深夜反复翻看家庭群聊,但拒绝视频通话,认为“让他们看到我这么失败更难受”。

2.2关键触发事件

某次实验课操作失误被老师当众批评后,躲在厕所呕吐,出现心悸、手抖等躯体化反应,持续两周凌晨3点后才能入睡。

2.3心理评估

- 适应性障碍伴轻度焦虑(DSM-5标准)

- 核心认知扭曲:“独立=不能求助”“犯错=全面失败”

二、心理咨询师的干预方案

1. 行为激活:共同制定“生存技能阶梯表”(如第一周记录三餐开销,第二周尝试预算),每完成一项贴星星奖励。


2. 认知重构:用“高中vs大学思维对比表”挑战绝对化信念,例如将“我必须立刻适应”改为“适应是6-12个月的过程”。

3. 情感联结:布置“家庭树”作业,引导其向父母表达真实困难(如“我需要学记账,妈妈能远程教我吗?”),重建支持系统。

三、心理咨询师推荐的适应策略

从高中迈入大学,全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常让大一学生产生适应焦虑。作为心理咨询师,为帮助新生顺利度过这段时期,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3.1接纳情绪,设定适应缓冲期

初入大学,许多学生因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同学,以及自主管理的学习模式,产生焦虑和不安,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新生应允许自己有 1 - 2 个月的 “适应缓冲期”,不必强迫自己立刻融入新环境。接纳自身的负面情绪,明白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避免因急于求成,给自己施加额外压力。

3.2制定小目标,建立掌控感

缺乏对新环境的掌控感,是新生焦虑的重要原因。通过制定并完成小目标,能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信,缓解焦虑。例如,每天熟悉一个校园角落,可能是图书馆的某个书架、校园的一处花园,或一间特殊教室。在探索过程中,新生不仅熟悉了校园环境,还能发现许多有趣的地方,增加对校园的归属感。此外,学生还可设定学习小目标,如每天背诵 20 个英语单词,定期回顾课程笔记等。


3.3运用5分钟法则”,战胜拖延

大学自主学习时间增多,部分新生面对较难的学习任务,容易产生拖延心理,加重焦虑感。“5 分钟法则” 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当面对不想做的任务时,告诉自己先做 5 分钟,5 分钟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多数情况下,一旦开始,学生就会逐渐投入,顺利完成任务。比如写论文,先花 5 分钟梳理思路,列出大纲,往往就能继续推进。

3.4拓展社交,寻求情感支持

积极拓展社交圈,结识新朋友,也是缓解适应焦虑的有效方法。参加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在互动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获得情感支持。与室友保持良好沟通,营造温馨的宿舍氛围,能让新生在陌生环境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此外,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及时向老师、学长学姐寻求帮助,他们丰富的经验能提供实用的建议。


3.5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的生活作息对缓解焦虑至关重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能调节身体机能,改善情绪状态。建议新生每天保证 7 - 8 小时的睡眠时间,均衡饮食,多参加体育锻炼,如跑步、瑜伽、篮球等。

只要大一新生运用科学的方法,积极应对,肯定能顺利度过适应期,开启美好的大学生活!



仝兆景,河南南阳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河南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河南省煤矿安全教育培训骨干师资库成员,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全国本科毕业论文抽检评审专家,焦作市首席科普专家。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4项。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工智能、工程伦理教学科研,擅长运用沙盘游戏、绘画心理治疗、格盘、催眠、旅途心理治疗等开展焦虑抑郁心理治疗、青少年厌学治疗,开展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团体心理健康、安全心理、婚姻幸福、团队建设、人工智能、科学家精神、心理咨询师督导等方面的科普宣讲、培训和讲座。

用心进步,快乐成长

关注:创新与心理成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