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创新与心理成长”,学习更多创新与心理健康知识

一、考研失利和就业焦虑的大四毕业生小林

小林(化名),23岁,大四应届毕业生,曾全力备考研究生,但因竞争激烈最终落榜。与此同时,身边的同学有的成功“上岸”,有的已签约理想工作,而小林投递的数十份简历却石沉大海,面试屡屡受挫。


近一个月来,小林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经常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尤其看到朋友圈里同学的升学或就业动态时,会陷入自我否定:“我是不是比别人差?”“未来该怎么办?”;易怒,常因小事与家人争吵,事后又后悔;失眠严重,每晚辗转反侧,担心“找不到工作会被人嘲笑”,甚至出现凌晨惊醒的情况。白天则精神萎靡,无法集中精力修改简历或准备面试,形成恶性循环。

小林尝试通过打游戏、暴饮暴食暂时逃避压力,但收效甚微,反而因浪费时间更加自责。父母建议他“先随便找个工作”,但他又不愿妥协,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中。

二、心理咨询师干预方案:认知调整与压力管理

一、认知调整:打破思维陷阱

1.纠正“全或无”的极端认知

小林的想法中存在“考研失败=人生失败”“找不到好工作=没有未来”等绝对化信念。可引导其认识到:

人生是多路径的,考研仅是选择之一,许多职业发展路径(如技能培训、基层岗位积累)同样能实现价值。


用“虽然……但是……”句式重构认知:“虽然这次考研失利,但我积累了抗压能力,且比同龄人更清楚自己的短板。”

2.减少“社会比较”带来的痛苦

小林因与他人比较而焦虑,需帮助其:

明确“每个人的时区不同”,举例说明职业发展的非线性(如有人后期创业成功,有人先就业再深造)。

建议暂时屏蔽引发焦虑的社交媒体,专注自身进度。

3.接纳不确定性,设定弹性目标

将“必须找到高薪体面工作”调整为“先进入相关领域积累经验,同时探索兴趣”。例如:

短期目标:每周投递5份简历,降低对单次面试结果的期待。

长期目标:在1-2年内通过在职学习提升竞争力。

二、行为策略:缓解焦虑与改善睡眠

1.焦虑即时缓解技巧

生理调节:教授“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用于面试前或失眠时的情绪平复。

接地练习:当陷入负面思维时,引导其通过“5-4-3-2-1法则”(描述5个看到的物体、4种听到的声音等)回到当下。


2.建立健康作息与能量管理

睡眠改善:

固定起床时间(即使失眠也按时起床),避免白天补觉。

睡前1小时进行“放松仪式”(如热水澡、正念冥想)。

每日“小成就”记录:鼓励其写下3件当日完成的事(如修改简历、运动10分钟),强化掌控感。

3.情绪宣泄与社交支持

建议通过运动(如跑步、拳击)释放愤怒与压力,而非压抑情绪。

组建“求职互助小组”,与处境相似者分享资源,减少孤独感。

#三、长期心理建设:增强抗挫力

1.重构“失败”的意义

引导小林回顾过去克服困难的经历(如高考、课程难关),强调“适应力比一帆风顺更重要”。


2.职业探索与自我整合

通过职业兴趣测试(如霍兰德量表)或生涯访谈,帮助其明确:

核心优势(如数据分析能力、耐心细致)。

可迁移技能(如备考中提升的学习能力、时间管理)。

3.家庭沟通指导

与父母共同会谈,协调期望:

建议父母用“我们相信你”替代“你应该怎么做”。

帮助小林练习非暴力沟通(如“我需要一些时间探索,而非立刻决定”)。

三、结语

毕业季的迷茫是许多年轻人的共同经历,关键在于将焦虑转化为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力。通过认知调整、行为干预与社会支持,小林可以逐步从“我必须成功”转向“我有能力应对挑战”,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 (注:若焦虑伴随持续躯体症状或自杀念头,需建议其到精神科评估是否需药物干预。)



仝兆景,河南南阳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河南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河南省煤矿安全教育培训骨干师资库成员,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全国本科毕业论文抽检评审专家,焦作市首席科普专家。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4项。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工智能、工程伦理教学科研,擅长运用沙盘游戏、绘画心理治疗、格盘、催眠、旅途心理治疗等开展焦虑抑郁心理治疗、青少年厌学治疗,开展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团体心理健康、安全心理、婚姻幸福、团队建设、人工智能、科学家精神、心理咨询师督导等方面的科普宣讲、培训和讲座。

用心进步,快乐成长

关注:创新与心理成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