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脑结构带给人以高效处理问题的同时,也增添了不少麻烦。错综密集的神经网络遍布人体,这本是作为人类引以为傲的事情,却也因此产生了各种情绪问题和心理症结。
愤怒、恐惧、喜悦、悲伤这些本是人类的基本情绪,其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面对危险的环境所产生的恐惧,足以让人集中注意力而保护自己。对于来自外界的攻击和侵犯自身利益而引起的愤怒,并作出恰当的反击,能够维护自身的需要和利益。获取满足时的喜悦,以及为失去的事物感到悲伤,都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
同样的情绪在其它动物身上,可能只是表现出本该有的正常反应与行为。而在人类身上,却发展出抑郁、焦虑或强迫等神经症状。我们不难发现,越是高级的脑结构与复杂的神经网络,就越容易出现情绪方面的问题。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处理情绪问题呢?当焦虑的状态持续存在,或是出现惊恐反应,如何才能缓解,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例如因上班迟到而受到公司处罚时,具有严重焦虑的人,总是会对自己的过错而懊悔自责,并且不断反省和评价自己的行为。而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往往会倾向于负面评价,不断体验负面情绪。
同样因为上班迟到被处罚的人,如果焦虑水平很低,甚至非常乐观,就完全不会把宝贵的精力放在懊悔自责与自我评价上。而是继续认真工作,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更不会产生情绪的困扰。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物学基础,这是难以跨越的鸿沟,如遗传、神经生化等。然而,在认知与价值观上,却是可以调整与重塑的。
焦虑或抑郁的人,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事物的负面刺激显得特别敏感。而人都是习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最为敏感的事物上,一旦对负面的体验投入足够多的注意力,就无疑放大了负面的情绪和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对于某件事情会越想越生气,或越想越恐惧的原因。因为我们对于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投入了过多的注意力,放大了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只要你全身心投入其中,都会带来极为强烈的刺激与情绪体验。
焦虑的人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引起不愉快或不完美的事情上,抑郁的人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自我的负面评价与消极认知上。强迫症者对一个无关紧要的念头和想法进行彻底审视,重复解读。一系列的强迫行为,往往被一个不安全的念头所点燃。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健康的人群,他们其实也会经历挫折,面对来自外界的负面评价,也有各种各样多不胜数的烦恼,但是最终都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消退。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并不是一直放在那些挫折与烦恼的事情上,而是把注意力分配给了其余的生活内容。所以当挫折过去以后,消极的情绪也得到纠正。当危险过去以后,恐惧的反应也不见了踪影。
只有将足够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挫折体验和负面情绪上,哪怕挫折本身带来的伤害并没有那么大,也会让人陷入情绪的泥潭而难以自拔。不论是什么事物,一旦过度注意就会被放大,就像用放大镜把一个事物放大了几倍乃至几十倍。把注意力放在引起焦虑的事物上,或集中在焦虑的状态本身,就等于放大了症状。
有相关研究早已证实,与情绪有关的杏仁核,在遇到危险的情境时会被激活。用外物干扰杏仁核同样会引起恐惧逃避或愤怒攻击的行为。而在严重焦虑的状态下,杏仁核就会表现得极其活跃。
焦虑的人,通常会因为微小的刺激而过度激活杏仁核。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反应,就可以降低杏仁核的活跃程度。这里的关键仍然在于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遇到某种引起自身焦虑反应的情境时,例如社交焦虑症者在人多的场合所表现出的紧张、出汗、心悸等症状,以及想尽快逃避人多的场合。就立即转移注意力,以切断由此衍生的任何联想,诸如他人会如何看待我,我会不会在公众场合出丑等。
只要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自己的呼吸。或者观察某个对象,可以是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一家正在售卖面包的店,并且全身心投入到观察中,就可以逐渐恢复平静的状态。
重新分配注意力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强迫思维与行为。例如有些人非常怕脏,出门在外对任何公共物品都保持高度的警觉。到饭店吃饭,只要别人刚起身的座位都不会去坐,座位上有微小的尘埃也会绕开,最终选一个干净到看不出任何脏的座位坐下。
即便如此,作为对安全十分重视的强迫症者,仍然会联想到座位上是否存在某些传染源,如细菌、病毒等,以至于带着焦虑不安的心情吃完一顿饭。如果有类似情况的人,可以按照我说的将注意力重新分配给其它细节内容,结果将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例如对于素来怕脏的强迫症者,一走进饭店那刻起,就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美食上。认真地点菜,全神贯注地观察店里的装饰,哪怕是正在做菜的厨师和细心周到的服务员的一举一动。甚至可以选择脏的座位坐下,去感受这种脏,而不要产生过多的联想。
一旦出现强迫思维,就立即把注意力拉回来,继续感受脏,不做分析、思考,直到习惯为止。久而久之,每次去饭店,都能轻松愉快地用餐。其它包括但不限于坐公交车、与人近距离交谈等置身于所谓的不干净或不安全的情境下,同样适用此方法。
焦虑也好,抑郁也罢,所有令人痛苦的情绪,都会因为自身的持续注意而加以放大,直至敏感化,长此以往就会对负面消极的事物有着更深刻更持久的体验。对一件事物的负面认知与某种刺激的消极体验,也会不断泛化,直到渗透全部的生活内容,最终惶惶不可终日。
所谓乐观的人,无非就是对正面积极的事物持续注意,不断加强愉快的情绪体验,而对挫折、困难等造成的负面体验不做过多的注意和联想,更不会对自我进行负面的评价。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是将更多的注意力分配给积极的生活内容,而对消极的生活内容只是感受,不做任何评判与分析。
作者|蔡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