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彻底灭掉南宋后,就步入了为前代修史的阶段。可在宋史该怎么编写这个问题上,元朝朝廷内部争得不可开交。来自南宋旧地的大臣们,坚决主张把宋朝奉为正统,将辽、西夏统统视作蛮夷,附在宋史里面。毕竟在他们看来,这种史书编写方式,是大一统王朝修史的老规矩了。
不少人觉得,大一统王朝是以秦朝版图为衡量标准,只要拿下秦始皇打下的全部地盘,就算是大一统了。可事实并非这般简单。要是以秦朝版图作参照,西汉初年还没控制福建、两广地区,西晋丢了河套地区,隋朝没收复辽东,唐朝也没把云南纳入版图。但即便如此,谁敢说这些王朝不算大一统王朝呢?实际上,大一统的标准就一条:在古代中国人认知的世界里,唯我独尊。这个独尊者,既可以是皇帝,也可以像唐高宗自称的 “天皇”,不管叫啥名号,那都是天下共主。
一旦有人宣称自己也是皇帝,那就等于公然挑战天下共主的地位。这就不难理解,为啥西汉初期南越王赵佗称帝后,西汉朝廷那般震惊。朝廷赶忙派人去南越,费尽口舌,不惜花大价钱,也要让赵佗放弃称帝,继续称臣。也正因如此,后来修史时,这些称臣的政权不能单独成书,只能附在大一统王朝的史书里。
就像唐朝时期的南诏国,在《旧唐书》里被归到“南蛮传”,在《新唐书》里设了“南诏传”。为啥这么处理呢?很简单,唐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好比大树的主干,南诏等政权就是枝叶。不管唐朝和南诏关系咋样,南诏始终是唐朝的藩属。
可要是把这套标准用到宋朝,宋朝国史的记载就有点拿不出手了。宋真宗那时候,身为中华正统的大宋天子,竟被北方政权逼得签订城下之盟。
大宋皇帝贵为天子,不仅认对方太后当叔母,管对方酋长叫弟弟,还承认对方和宋朝地位平等,甚至每年给人家送岁币,搞出个南北并立的局面。更惨的是,后来北宋皇帝被东北来的金朝掳走,皇室都成了阶下囚。新上台的宋高宗赵构,还主动向金朝称臣,最后宋朝干脆被金朝给灭了。
想想看,要是把这些史实写进史书,“中华正统”的名号,恐怕就跟宋真宗封禅的泰山一样,名声全毁了。要知道,忽必烈还想着成为中华的新统治者呢,要是把名声搞砸了,以后还咋统治?于是,宋史的修撰工作从元世祖一直拖到元顺帝时期。最后,在元朝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朝廷决定来个折中的办法:辽、金、宋三朝同时修史,不承认宋朝是大一统王朝,把它当成较大规模的割据政权。这样一来,既免得中华正统名号被抹黑,也能解释宋朝那些屈辱历史。
其实辽、金、宋三朝跟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在当时,它们谁都没法真正代表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