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西藏军民抗英战争,指的是中国西藏军民共同抗击英军侵略西藏的系列战争。
从18世纪开始,英国便企图将西藏纳入殖民版图。1888年,英军发动第一次入侵西藏战争,以武力胁迫签订了与西藏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及续约,将锡金割走列为其保护国,割走西藏边界大片土地并在亚东开埠。
1903年11月,英军再次入侵西藏。这是20世纪初期前后数年之间,英国第二次入侵西藏并深入西藏腹地。1904年,攻入西藏江孜。
1913年,英国以调停藏边事务为借口,提出召开中英会议。结果会议成为“中英藏三方会议”,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史称“西姆拉条约”。中国政府始终未承认英国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订立的《西姆拉条约》。此非法条约受到中国各界广泛谴责,贻祸至今。
1951年5月23日,中央政府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从此,西藏各族儿女同全国人民一道走向新生。
西藏军民抗英战争中,英军入侵西藏,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让本来就贫瘠的西藏陷入更深的苦难,英国还因此制造了清王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隔阂,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历史背景
早在1624年,西方传教士便暗中从印度跨越边境潜入西藏,借传播宗教之名暗中搜集各类情报,为图谋侵略西藏蓄势。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缔结后,英国政府开始密谋策划对西藏的侵略行径。1884年,英军悄然自锡金入侵西藏;1886年,英国再次调派军队在西藏亚东南部边境地带,对西藏实施武装挑衅。
19世纪后半段,英国陆续将尼泊尔、哲孟雄(今锡金)、克什米尔、不丹纳入其殖民版图,并在大吉岭(今属印度)建立军事据点,为进犯中国西藏做足准备。1886年,英国还曾派遣军队前往西藏亚东南部边境区域,对西藏展开武装滋扰。
战争经过
第一次侵藏战争
1888年2月,英军在藏印边境地区集结了2000名士兵,且在格兰特将军的统领下,对西藏隆吐山的藏军驻守地发起了武装攻击,由此拉开了第一次侵藏战争的序幕。面对英军先进的武器,西藏爱国军民毫不退缩,凭借有利地形,手持火枪、刀矛以及石块等武器,顽强抵抗,多次击退英军的进攻,造成英军百余人伤亡。然而,由于武器装备的劣势,西藏军队最终未能抵挡住英军的攻势,致使隆吐山、纳汤(今那塘)、对邦等地相继被英军占领;9月间,英军接连攻占了抢纳(现属锡金)、则利拉(现称则里拉,是亚东通往锡金西南方向的重要通道)、亚东等地区。西藏军民在第一次抗英战争中未能取得胜利。
当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担心英军会发起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于是下令撤销了全力支持藏军抗英的清朝中央政府驻藏大臣文硕的职位,还命令藏军向后撤退。到了1890年3月17日,中方代表、驻藏帮办大臣升泰与英方代表、印度总督兰士丹在印度的加尔各答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
1893年12月,双方又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款》。自那时起,英国的侵掠势力逐渐渗透至中国西藏区域,为其后续进一步蚕食西藏铺平了道路。然而,西藏民众对这两个条约极为反感,坚决抵制划界行为,并且无视英印政府擅自设立的界碑,毅然前往原本的牧场进行放牧活动。但英国侵略者,其侵略欲望极为强烈,对于上述两个条约所赋予的在藏权益仍不满足,持续在西藏边境地区挑起事端,不断进行挑衅。为了确保在高原地区运输的畅通,进而保障其大规模侵略西藏行动的顺利实施,英国方面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大量物资及人力,紧急修建了多条与尼泊尔、不丹、哲孟雄以及中国西藏接壤的战略通道。
第二次侵藏战争
1902年6月,英国驻哲孟雄的政治专员怀特带领英军百余人入侵西藏甲冈地区,强制驱赶当地藏族居民,由此揭开了英军第二次侵藏战争的帷幕。1903年10月,英国政府正式同意英国军队占领西藏江孜和拉萨的行动方案;10日,英军万余兵力集结完成。
1903年11月,英军再次入侵西藏。12月11日,英军司令官麦克唐纳少将亲率1150名英军精英部队,配备野战火炮、马克沁机枪等先进武器,从则利拉山口进入仁进岗,并于14日迅速占领春丕周边的边寨要塞;在此地进行休整,为进攻江孜做准备。在这段时间里,装备落后的藏军顽强抵抗强敌,击毙击伤多名英军官兵。然而,驻藏大臣裕钢却下达了“沿途地方文武官员,只能劝阻,不得与英军发生冲突”的消极防御命令,致使藏军错失了一些有利的歼敌时机。
1904年3月31日,荣赫鹏使出阴谋诡计,在西藏地方军队仓促搭建的防御工事前声称要进行谈判。就在同一时刻,英军却暗中将藏军包围,用重机枪、火炮对准了距离很近的藏军。荣赫鹏与藏军代本拉丁色、朗赛林会面时,要求藏军把火枪的点火绳熄灭,以此来表明诚意。藏军放松了警惕,按照要求做了。英军突然向藏军发动了猛烈的火力攻击。
4月初,麦克唐纳带领英军4个工兵连、3个半步兵连以及野战救护队等,向江孜发起进攻。当英军靠近曲眉仙角藏军阵地时,将1500名藏军围住,要求藏军在15分钟内缴械投降。藏军前线指挥官莱丁坚决拒绝投降,带领官兵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用大刀、长矛、铁叉等简陋武器与英军展开殊死搏斗,因人数悬殊,在伤亡千余人后向江孜方向撤退。
4月5日,英军继续向江孜进发。藏军派出多支小分队沿途骚扰英军;当地藏族群众也拿起武器加入抗英战斗。他们有时穿反面羊皮袄,混在羊群中诱敌,待敌人来抢羊时突然发起袭击。4月13日,英军攻占西藏战略要地江孜,并大肆劫掠当地寺院和村镇。江孜失守后,达赖迅速动员各地藏民组建武装民团,向江孜集结,以阻止英军向拉萨进犯。在英军主力对卡罗拉发起进攻,导致江孜兵力薄弱之际,西藏民军迅速集结了1500名战士,打响了江孜反击战。
5月3日,英军继续向噶若拉的藏军阵地推进。5月5日黎明前,藏军采取出其不意的战术,向英军营地发动了突袭,对英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随着天色渐亮,英军凭借兵力上的优势拼命抵抗,藏军只能暂时撤退。5月7日上午,英军集中兵力进攻藏军设卡驻守的战略要地卡罗拉;藏军和民团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抵抗,激战4小时,击毙敌军18名,但因力量不足于下午被迫后撤。
6月中旬,英军向江孜派遣连运输人员在内共计11500人的增援部队,于23日抵达江孜。在江孜附近的西藏民军继续与获得增援的江孜英军进行顽强的攻守战斗,于7月上旬被迫后撤。英军完全占领整个江孜地区后,即于7月中旬组织发起对拉萨的进攻,于8月3日侵入拉萨,随即对包括布达拉宫在内的拉萨全城进行肆无忌惮的烧杀抢劫,无数的珍宝、文物和宗教文献等几乎被劫掠一空。
结果与后续
1904年9月,西藏地方政府在英军的枪口下接受了丧权辱国的《拉萨条约》。条约实际上使西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9月23日,英军匆匆撤离拉萨。而《拉萨条约》消息传出后,立即遭到全中国人民的一致反对。迫于压力,清政府严令中央政府驻藏官员切勿在条约上签字画押;并派外务部高级官员赴印度与英国方面重新谈判。
1906年春,中英双方在北京重新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该条约虽保留了《拉萨条约》的部分内容,但却明确规定“英国国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粉碎了英国政府要将西藏纳为其殖民地的阴谋。
1913年,英国以调停藏边事务为借口,提出召开中英会议。结果会议成为“中英藏三方会议”,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史称“西姆拉条约”。中国政府始终未承认英国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订立的《西姆拉条约》。此非法条约受到中国各界广泛谴责,贻祸至今。
1951年5月23日,中央政府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从此,西藏各族儿女同全国人民一道走向新生。
战争影响
西藏军民抗英战争中,英军入侵西藏,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让本来就贫瘠的西藏陷入更深的苦难,英国还因此制造了清王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隔阂,埋下了分裂的种子。1904年西藏第二次抗英战争是西藏人民反击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是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总斗争的一部分。